浅谈大体积混凝土施工的重点和难点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面对越来越多的大体积混凝土建筑,诸多因素直接影响着工程施工质量,而这些,都需要工程管理人员在日常工程中予以重视。
在此,本文对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中的重点难点做以下论述。
【关键词】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控制
中图分类号: tv544+.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根据《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规范》gb50496-2009中2.1.1规定:混凝土结构实体最小尺寸不小于1m的大体量混凝土,或预计会因混凝土中胶凝材料水化引起的温度变化和收缩面导致有害裂缝产生的混凝土界定为大体积混凝土。
有诸多因素影响着大体积混凝土的质量,主要体现在施工过程中。
其施工的重点和难点主要有:一、大体积混凝土的裂缝控制
大体积混凝土内出现的裂缝按深度的不同,分为贯穿裂缝、深层裂缝及表面裂缝三种。
贯穿裂缝是由混凝土表面裂缝发展为深层裂缝,最终形成贯穿裂缝。
它切断了结构的断面,可能破坏结构的整体性和稳定性,其危害性是较严重的;而深层裂缝部分地切断了结构断面,也有一定危害性;表面裂缝一般危害性较小。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阶段所产生的温度裂缝,一方面是混凝土内部因素:由于内外温差而产生的;另一方面是混凝土的外部因素:结构的外部约束和混凝土各质点间的约束,阻止混凝土收缩变形,混凝土抗压强度较大,但抗拉能力却很小,所以温度应力一旦超过混
凝土能承受的抗拉强度时,即会出现裂缝。
这种裂缝的宽度在允许限值内,一般不会影响结构的强度,但却对结构的耐久性有所影响,因此必须予以重视和加以控制。
产生裂缝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水泥水化热
水泥在水化过程中要释放出一定的热量,而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断面较厚,表面系数相对较小,所以水泥发生的热量聚集在结构内部不易散失。
这样混凝土内部的水化热无法及时散发出去,以至于越积越高,使内外温差增大。
单位时间混凝土释放的水泥水化热,与混凝土单位体积中水泥用量和水泥品种有关,并随混凝土的龄期而增长。
由于混凝土结构表面可以自然散热,实际上内部的最高温度,多数发生在浇筑后的最初3~5天。
(2)外界气温变化
大体积混凝土在施工阶段,它的浇筑温度随着外界气温变化而变化。
特别是气温骤降,会大大增加内外层混凝土温差,这对大体积混凝土是极为不利的。
温度应力是由于温差引起温度变形造成的,温差愈大,温度应力也愈大。
同时,在高温条件下,大体积混凝土不易散热,混凝土内部的最高温度一般可达60~65℃,并且有较长的延续时间。
因此,应采取温度控制措施,防止混凝土内外温差引起的温度应力。
(3)混凝土的收缩
混凝土中约20%的水分是水泥硬化所必须的,而约80%的水分要
蒸发。
多余水分的蒸发会引起混凝土体积的收缩。
混凝土收缩的主要原因是内部水蒸发引起混凝土收缩。
如果混凝土收缩后,再处于水饱和状态,还可以恢复膨胀并几乎达到原有的体积。
干湿交替会引起混凝土体积的交替变化,这对混凝土是很不利的。
影响混凝土收缩,主要是水泥品种、混凝土配合比、外加剂和掺合料的品种以及施工工艺、养护条件等。
二、大体积混凝土养护时的温度控制
养护是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中一项十分关键的工作,温度控制就是对混凝土的浇筑温度和混凝土内部的最高温度进行人为的控制。
大体积混凝土承台里表温差、降温速率及环境温度的测试,每天不少于4次;入模温度的测量,每天(浇筑日)不少于3次,测温计划见下表:
本工程基础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测温计划表
施工中应该做到:
(1)基础混凝土浇筑时,设专人配合预埋测温装置,配备专职测温人员(由现场试验员担任),按两班考虑。
明确测温要求和记录填写、报送。
测温人员要认真负责,按时按孔测温,不得遗漏或弄虚作假。
测温记录要填写清楚、整洁,换班时要进行交底。
(2)测温时发现混凝土内部最高温度与表面温度之差达到25度或温度异常时,应及时通知技术部门和项目技术负责人,以便及时采取措施。
三、混凝土入模控制
(1)通常控制混凝土的入泵温度能够有效降低混凝土内外温差,从而减少温度裂缝的产生,要求搅拌站采取措施将混凝土入模温度控制在25℃以内。
施工现场设专人负责入泵混凝土的温度监测,监测频率控制在每段底板每4h测一次(每浇筑批不少于3次),并作好记录。
(2)拌制混凝土的原材料均需进行检验,合格后方可使用。
同时要注意各项原材料的温度,以保证混凝土的入模温度与理论计算基本相近。
(3)在混凝土搅拌站设专人掺入外加剂,掺量要准确。
(4)施工现场对商品混凝土要逐车进行检查,测定混凝土的坍落度和温度,检查混凝土量是否相符。
同时严禁混凝土搅拌车在施工现场临时加水。
四、技术管理
(1) 加强原材料的检验、试验工作。
施工中严格按照方案及交底的要求指导施工, 明确分工、责任到人。
加强计量监测工作, 定时检查并做好详细记录, 认真对待浇筑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冷缝,并采取相应措施加以杜绝。
(2) 加强对人员的技术管理, 对于每一个环节的施工节点, 都
要进行施工前的技术交底, 施工结束后要进行施工过程的技术应
用总结, 特别是对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现象, 仔
细分析, 讨论研究, 做到施工过程中不出现差错。
五、劳动力及机械设备合理组织
(1) 施工人员分两大班作业。
每班交接班工作提前半小时完成, 并明确接班注意事项, 以免交接班过程带来质量隐患。
(2) 浇注时采用自由式泵送, 并用塔吊配合,以免接、拆泵或堵管时混凝土出现冷缝。
每台泵输出混凝土量为22m3/h 左右, 塔吊吊运混凝土4.5m3/h 左右。
(3) 人员安排应满足施工方案的要求, 做好人员调动工作, 对人员做到有序管理。
六、总结
综上所述,在当前建筑工程施工中,针对大体积混凝土做好各方面的必要控制,提高混凝土施工质量,为工程今后的投入使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就要求工程管理人员在混凝土施工时,能够从混凝土施工的各个环节出发,通过相应的保养措施,有效的控制混凝土施工的重点难点,在推动建筑企业发展的同时,还能有效的提高建筑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规范》gb50496-2009
[2]《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2008
[3]张海军.大体积混凝土温度裂缝成因及应对措施[j].山西建筑,2011,(06).
[4]武培清.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常见问题及防治[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13).
[5]战桂清,王景勃.混凝土工程质量通病及防治的论述[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