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叙事性文学作品阅读

叙事性文学作品阅读


• (三)每个学生都要养成端正做题的态度。 • 做阅读理解题总体思路是:通过什么事件表 达什么感情。这就要求必须有端正的做题态 度。要认真认真再认真,细心细心再细心。 • 最后要强调的是:要提高叙事类文章阅读理 解的能力,就必须以课本为阵地,在掌握阅 读理解的原理方法的基础上,以课内外为练 兵场,多读多练。当然由于时间紧,我们在 复习资料的选择上不宜过多,选定一本适应 学生能力的为训练重点。
• 4、答题力求规范,有一些答题模式可以交给学生 们,要教给他们一些答题的思路。我们简单举一些 例子, • 如:“理解句子含义及作用”, • 先观察句子的特点及位置,分析其在表意和结构上 的作用(承上启下,承上,启下;过渡); • 结合语境,抓住句子表达时最关键的词语,指出其 语境意。 • 此类题目考查的大多是那些在文章表达中起关键作 用的语句(总结,点题,伏笔,照应等等),或是 一些运用比喻、反问、排比等修辞手法的句子。 • 还比如:结尾段的作用。 ①总结全文:或展示结局, 或升华情感,给读者简明、清晰、深刻的印象。 ② 深化主题:使文章内容更丰富,主题更深刻。 ③提 出问题,引发读者思考,使文章留有余味。
• 第三、找准关键句子 • 叙事类文章由段构成,段由句子构成。句子, 尤其是关键句子往往包含丰富的信息。做阅 读理解题需要把握以下几种句子:a能表现文 章主要意思的中心句。b为表现中心深化中心 服务的描写句和议论抒情句。c起过渡作用的 句子。d在某一部分起总领作用的概括性句子。 e为下文埋伏笔的铺垫性句子。f前后呼应的 句子。
叙事性文学作品 阅读复习
《课标》要求:
• 现代文阅读要“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作者的态度、 观点、感情、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路”;“领会 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课文的内容、 语言和写法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看法和疑问”; “重点评价学生对文本的综合理解能力,具体考 查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 作品感受等方面”;“要综合考查学生阅读过程 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欣赏文学 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 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 己的评价.
• 第二、锁定关键词语 • 叙事类文章中的关键性词语,是指那些有助 于揭示文章中心思想,包含着深刻思想意义 的词语。对这些词语要会辨析。那么,对叙 事类文章的关键词如何分析呢?可以从以下 几个方面入手:一是注意词语的感情色彩, 明白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一词多义 等。二是结合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三 是注意实词的运用,把握指代词的含义。
• 第四、理解艺术表现手法 • 叙事类文章常用的艺术表现手法有对比、烘 托、夸张、讽刺、象征手法、以小见大、托 物言志、欲扬先抑等。一篇文章往往以某一 种为主,理解艺术手法有利于感悟作者的思 想倾向。
• 第五、联系感情色彩,品味修辞手法 • 修辞是文采之一。恰当的修辞使文章增色不少。做 阅读理解题,品味修辞的妙出,也是常用的方法。 一般来说,比喻能生动说明事物的特点;拟人使事 物具有人的特点,亲切;排比一气呵成,增强文章 气势;对比突出事物的特点;反问加强语气,设问 引起读者思考。当然,做题时还应结合具体情况稍 做分析,使回答全面完整。学生答题时可联系所读 文章进行分析,力争回答全面细致。
• 10年《撕毁的信任》 • 1、.请说说“撕毁的信任”在文中有哪两层意思。 • 2、决定江玲玲由“不好意思地摇摇头”到“瞪着大大的眼睛, 感到难以置信”的原因是什么?(2分) • 3、从结构技巧上看,这篇小说最大的特点是什么?结合小说 情节分析。(4分) • 4、下面这段文字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揭示出了人物怎 样的性格特征?(2分) • 江玲玲如落冰窟,周身透冷。这是直播节目啊!此刻,自 己的老师、同学和家人也一定在电视机前观看,那岂不是丢人 现眼了吗?她只觉得怒火中烧,一把抓住那幅画就撕。 • (2)从全文看,下面这句话中的“懊悔”包括哪些内容?(2 分) • 江玲玲的眼眶里,涌出了两行懊悔的眼泪…… • 5、小说倒数第二段借谢老的话间接告诉我们,江玲玲对男友 曾经有过“一份真诚的信任”。你认为江玲玲的信任“真诚” 吗?为什么?(3分) •
考生易出问题:
• 1、对文章中心把握不准确 • 有些学生答案与文意悖谬,甚至风马牛不相及,主 要是没有理解文章的中心意思,牵强附会的理解。 文章的中心就好比是文章的灵魂,文章的选材、构 思、表达都是围绕这一核心安排的,学生不理解文 章的意思,正确做题自然无从谈起。 (一)文体知 识掌握不够系统 2、文体知识好比一把解决问题的金钥匙,学生一旦 掌握它,解决问题就有章可循。相反,大多数学生 做题不着边际,就是因为文体知识太贫乏。
——《那树》 “咬”“呻吟”“屠杀”等词写出了人类 残忍砍伐大树的情景, 表达了作者对树的同情以及对人类的谴责。
方法归纳
考点:结合具体语境分析词语含义和词语表达效果。 常见答题形式: (词语), 写出了 内容, 表达了作者 情。
的特点或 的思想感
方法归纳
考点: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归纳中心 答题格式: 本文记叙了(描写了) 的故事,表现了 (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抨击了) 的 思想(精神、实质).
• 2008年,小小说《糖罐的秘密》李晓琴(16分) • 1.本文以 为线索展开情节,先后写了:喝 糖水、 、 、 、 等四件事。(4分) • 2.根据语境,简要说说第⑤段画线句“我听了之 后觉得心头一紧,有说不出的悲凉 ”表达了我怎 样的感情?(2分) • 3.第⑦段写道:“我悄悄地离开了那扇窗户,贼 一样地潜回教室。”请发挥想象,把此刻“我” 的心理活动描写出来。(4分) • 4.结合上下文,理解第⑨段中划线句“因为, 你倒进去的糖,远远不止值这个数儿。” 的含义。 (3分) • 5.请结合本文谈谈自己在做人方面获得的启示。 (3分)
考点预测:
1、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重点是 关键词语在特殊语境中的含义 2、理清行文的思路:大多考查情节的发展变化或人物 感情的发展变化,文章的线索。 3、把握文章大意:归纳中心。 4、感知人物形象:探究人物言、行、肖像、心理活动 把握人物性格。
• 5、领悟作品的内涵及表现手法和效果,主要 涉及材料与中心的关系、文章的表现手法如 欲扬先抑、对比手法、以小见大等。表达方 式及作用等。 • 6、考题会注重渗透“整体感知”的阅读方法: 整体感知主要内容、整体感知文章主旨、整 体感知行文思路、整体感知表现手法 • 7、自主性、开放性在考试中的呈现形式:多 角度的探究、个性化深刻体验。
• 3、审题不清 • 古语说: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在记叙文阅读理解 中,主要表现为审题一字之差,与正确答案相距十 万八千里。这种由于粗心大意,不能正确理解题意, 答题不规范,白白丢分的现象在考场上比比皆是。 4、回归题干所在语段抓住关键信息能力低;不知 道答案该在什么地方去寻找。 • 5、概括不全面,回答不完整; • 6、语言表达能力差,语病和错别字较多。 • 总的来说学生对文学类作品的阅读理解能力很差, 领悟、分析、评价的能力很弱,学生的阅读面太窄, 语言驾驭能力不强。
复习的策略:
• (一)加强对课本基础知识的理解,明确各种文体 知识,以记叙文为例: • 记叙文是以叙述描写为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体,它 可以写人、叙事、写景、抒情。从文体知识角度, 应从以下方面掌握: • 1、弄清记叙文的六要素、 • 2、读懂文章的中心,理清文章的思路 • 3、分清记叙的顺序、详略、人称。 • 4、抓住记叙的线索 • 5、理解所用的表达方式及作用
• 11年《古宅的命运》 • 1、作者在第③段中说“我对此感到一种悲哀”, 请指明“此”的具体含义。(2分) • 2.文中多次提到古宅的“价值”,请结合文意, 分条概括“价值”的具体内容。(4分) • 3.请仔细阅读第④段,作者认为“宅子是有生命 力的”,古宅的“生命力”体现在哪些方面?请 概括作答。(4分) 4.作者关注古宅命运,认为古宅代表着中国人的理 想生活,从全文来看作者认为的“理想生活”是 怎样的?你心中的理想生活又是怎样的?(4分)
• 3、尊重原文,答案尽量在原文中找。 • 叙事类文章阅读理解设置的问题来源于所给 的文段,这就限制学生必须进紧扣文章做题, 而不是游离于文段之外,所以尊重原文是做 题的重要原则。正因为问题来源于所给的文 段,所以在文段中找题目的出处,并在其上 下文找相关句子,对这些句子加以分析引申, 往往就能找出蕴涵着的答案,所以答案尽量 在原文中找是做题的捷径。
方法归纳
考点:一段话在文中的作用
从文章结构上看:①承上启下,过渡;②首尾呼 应。 从文章内容上看:①引出中心(主题);②总结 全文,点明主题(深化主旨)。
方法归纳
• 2009年,散文《转身》15分 • 1、文章详细描写了三幅典型的“转身”画面,请用简洁的语 言概括三幅画面的内容.(3分)⑴ ⑵ ⑶ • 2、揣摩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2分) • ⑴我由此想到,亚洲的穷人,非洲的穷人,全世界的穷人,想 到徘徊在文明大街上的那些孤苦身影…… • ⑵一转身,他们到哪里去了?而文明,你能否追上去,轻轻拉起那 褴褛的衣襟…… • 3、这篇文章的主旨(中心思想)是什么?试作简要概括。(3 分) • 4、秦岭深处作者遇到小女孩前的一段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3分) • 5、文章末尾用一连串的“追问”到以“等一等,等一等,能 否再转回来”的诘问作结,抒发了作者深沉的感慨。请从内容 上谈谈结尾三段对中心的表达作用。(4分)
主要考点: • 1、理清线索(情节),把握作品主题;
• • • • • • 2、分析人物描写方法,归纳人物性格; 3、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的含义和作用; (包括指代词所指内容) 4、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 5、根据情节,分析小说结构上的特点。 6、从文中获得的启示等方面。 主要考查学生的认读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能 力、鉴赏能力、评价能力、思维能力归纳能力、 信息筛选提炼能力等综合能力。
• 2、审清题意,找准突破口。 • 叙事类文章讲究言之有理、言之有物、言之有序、 言之有彩。做这类题,首先要看看提了什么问题, 是从什么角度提的,是从中心角度、结构角度,还 是从文采角度;有哪些限制性条件,比如用原文回 答,限制答案字数等;然后找到问题在原文的出处, 有针对性的从以下几方面寻找突破口: • 第一,关注阅读文章题目 • 题目往往是文章的眼睛,它通常限定文章的范围、 体裁,有时是文章的线索,有时是文章的中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