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讲堂------- 明礼修身
儒家思想产生于特定的历史氛围的春秋战国时期。
具有深厚的文化根基。
儒家思想流过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而立世不坠,自有其缘由。
今天我们学习儒学中的“礼”。
“仁、义、礼、智、信”指的是五常之道,“五常”是做人的起码道德准则,此为伦理原则,用以处理与谐和作为个体存在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组建社会。
礼者,说文: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
释名:礼,体也,得其事证也,人事之仪则也。
进退周旋得其体,乃是正人身之法也。
尊卑长幼有序,处事有规,淫乱不犯,不败人伦,以正为本,发为恭敬之心,斋庄中正之态,礼也。
何谓礼?礼者,示人以曲也。
己弯腰则人高,对他人即为有礼。
因此敬人即为礼。
古之礼,示人如弯曲的谷物也。
只有结满谷物的谷穗才会弯下头,礼之精要在于曲。
后礼逐渐发展成为由风俗习惯形成或人为规定的礼仪;指个人在待人接物时所表现出来的道德修养(如恭敬、和顺、谦让等);《论语》曰:“不学礼,无以立。
”(不学礼就不懂得怎样立身)
又《礼记·礼器》曰:“君子之行礼也,不可不慎也,众之纪也,纪散而众乱。
”(作为一个有学问的人,他的言行举止一定要慎重。
当人很多的时候要注意纪律,如果纪律一涣散,群众的思想和行为就混乱);人们常说的懂礼貌,知礼节就是这个“礼”;成语有礼贤下士,以礼待人等。
今天为什么要说礼呢?
《曲礼》:“君子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曰: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
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又《礼运》曰:“礼之於人也,犹酒之有糵也。
君子以厚,小人以薄。
”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翻译:父母教导我们做人处事的道理,是为了我们好,应该恭敬的聆听。
做错了事,父母责备教诫时,应当虚心接受。
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现能
翻译:称呼长辈,不可以直呼姓名,在长辈面前,要谦虚有礼,不可以炫耀自己的才能。
衣贵洁,不贵华,上循份,下称家
穿衣服需注重整洁,不必讲究昂贵、名牌、华丽。
穿著应考量自己的身份及场合,更要衡量家中的经济状况,才是持家之道。
事勿忙,忙多错,勿畏难,勿轻略
翻译:做事不要急急忙忙慌慌张张,因为忙中容易出错,不要畏苦怕难而犹豫退缩,也不可以草率,随便应付了事。
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
翻译:借用别人的物品,一定要事先讲明,请求允许。
如果没有事先征求同意,擅自取用就是偷窃的行为。
这些《弟子规》的国学名言名句都对我们有着非常深刻的教育意义哦。
不学礼,无以立--(论语)
安上治民,莫善于礼--(孝经)
(要想安定长官的身心,治理一国的人民,没有比礼法再好的了)
道(同导)之以告德,齐之以礼--(论语)
(用道德去引导用礼仪去规范)
礼者,人道之极也--(荀子)
(礼是做人的头等大事)
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礼记)
(人有礼仪规范就会和谐,没有礼仪规范就会有危害。
)
无道人之短,无说己之长。
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
不要津津乐道于人家的短处,不要夸耀自己的长处。
施恩于人不要再想,接受别人的恩惠千万不要忘记。
慎言节饮食,知足胜不祥。
《金楼子·戒子篇》。
(君子要慎言,节饮食,知足不辱,故能去除不祥。
)
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左传)
(礼术,使国家变得长久,使社稷变得安定,使人民变得有序,使后代得到好处)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 (荀子)
(所以人不守礼就没法生存,做事没有礼就不能成功,国家没有礼则不安宁。
)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管子)
(礼仪廉耻是维持国家的四个基本要素,如果这四个要素不能贯彻执行,则国家很容易灭亡。
这句话是管仲给齐桓公建议的第一句话。
)
礼,天之经也,民之行也。
--(左传)
(礼就是天之经,地之义,也就是老天规定的原则,它是百姓行动的依据。
)
礼以行义,义以生利,利以平民,政之大节也。
--(左传)
(礼用来推行道义,道义用来产生利益,利益用来使老百姓太平,这是治理国家的关键。
)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释义: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家族;家庭家族管理好了,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一个伟大的民族一定要讲“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