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自信心现状的调查报告
一、调查目的
自信心是指个体对自己的一种态度、认识、评价和信念,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形成发展对人格的健全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
较强的自信心不仅能使学生在学业上取得成功,而且还会产生“波纹”效应,使学生获得很多优秀品质。
同时,自信心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的高低也具有很大作用。
为了提高小学生自信心,培养其自信行为,必须先了解当前小学生自信心行为状况,了解影响小学生自信心的群体因素,初步了解利于培养小学生自信心的教育教学活动等。
二、调查方法
1.对象
本市城区、近郊、远郊部分学校小学生。
选择城区校2所,近郊校2所,远郊校2所。
选择中顾及不同类型的学校。
有重点校与非重点校、规模大校与规模小校之分。
共6所小学,51个班级,2250名学生。
收回有效试卷2051份。
2.方法
7-8岁小学生采用访谈法;9-12岁学生采用问卷调查法。
为避免“霍桑效应”,外校调查由本课题组人员进班主持。
问卷上只写班级、性别。
统计汇总工作由2-3人完成,误差较小。
统计中把选项和填项中“其他”类(2%-3%)舍去不计。
本调查内容多,而篇幅有限,分析时,删除了众多的图表。
三、调查结果与原因分析
1、自信心状况
我们设计了以下三题,每题设有三级水平的选项(有信心、弱信心、无信心),以此来考察学生自信心状况。
题目是:
1)当你转到一个新的班级时,你会:(选项略,以下题同)
2)当你在大街上与家人走散时,你会:
3)你和小朋友准备做游戏时,你会:
结果如表1:
性别、
百分比
信心状况
7-8岁9-10岁11-12岁
男女男女男女
无信心20.4%12.1%16.0%12.3%14.4%12.8%
弱信心39.1%38.1%43.4%44.7%46.6%45.0%
有信心40.5%48.3%40.1%42.3%38.8%42.2%
2.影响学生自信心的群体
我们设计了以下两个问题:
1)当你遇到了困难,最想得到谁的帮助?
2)你做了一件好看的手工品,最想得到谁的夸赞? 结果如表2:
7-8岁9-10岁11-12岁
老师53.4%32.5%19.4%
家长25.0%19.1%18.3%
同学们19.7%27.5%25.6%
要好的朋友17.9%20.8%35.6%
3.利于增强学生自信心的教育方式及活动。
表3:老师的哪些做法能使你进步快?
经常批评说多指出缺多表扬、鼓励
出你的缺点点不批评不谈你的缺点
7-8岁18.3%24.2%56.8%
9-10岁12.1%70.3%17.5
11-12岁16.4%63.7%18.9%
表4:哪些活动,你最有信心能成功?
选项体育活动手工文艺学习游戏
百分比46.4%14.8%13.0%12.1%12.0
调查证实,目前小学生自信心状况并不容乐观,大部分学生处于弱信心和无信心状态,且随着年龄增长,有信心群体呈下降趋势。
主要原因分析如下:
1.重知识轻行为的旧教学思想作怪
从表1中看出,七、八岁的低年级学生经过一两年的教育后,九、十岁时自信心群体下降了3个百分点,而九至十二岁的学生自信心群体处于稳定状态。
这说明,目前的教育教学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忽视对学生自信心培养的现象,甚至还扼制或降低小学生自信心的发展。
尤其是远郊小学,自信心状况更差。
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旧的教育教学思想重知识而忽视知识向行为转化,重认知能力发展忽视学生行为发展,重规范行为忽视问题行为,造成目前学生“高分低能”现象。
因此,深入学习创新教育理论,建立新的教学质量和效益观是教师所必需的。
2.重禁锢轻民主的师生关系在作怪
原有的对学生的管理规章对发展学生的自信不利。
如“严格整齐划一的教学进度”、“一切后进生都要及格”、“先举手,经老师许可后才能发言”等等,同一种坐姿,同一种表情,同一个答案这些统一的要求、划一的约束,造成了学生木偶似的动作反应或畏怯自卑的心理。
“我能行”、“我是与众不同的”的独立意识或自我表现欲被抑制着,学生的自信心下降。
种种清规戒律,使孩子难以走近教师,教师没有蹲下来看孩子,常常出现训斥、讽刺、排斥学生的现象,谈不上尊重学生,师生没有人格平等,得不到赏识的孩子,又怎能相信自己,积极进取呢?从表2可看出,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老师在他们心中的地位呈下降趋势,老师越来越不能成为孩子心目中的信任者,可靠者。
从表3中可看出,孩子们最需要的教育方式,也是如今我们大部分教师所缺乏的。
调查中还发现,上课不愿举手发言的孩子有37%是因为“说错了,怕老师批评。
”有70%的学生(高年级52%)上课举手发言是因为“说对了,想得到老师的表扬”。
看来,“你真棒!”“努力干,
下次你能行!”类似的语言老师使用起来并不难,但对孩子却是如此宝贵!
3.重横向轻纵向的评价方法在作怪
长期习惯于对孩子“一刀切”的评价,分出优、中、差的横向比较,使少部分学生优越感、自信心较强,而大部分学生处于“劣势”,使许多学生只见到自己的不足,看不到长处,何来自信心?调查中发现有35%的学生认为自己“没有哪方面比别人强”。
教育实践表明,一些学生之所以自我贬低,自暴自弃,主要是由于自我观念消极,感到自己毫无价值而造成的,而多一些自我进步,自我发展的肯定和评价是给予学生成功体验的有效之途,有了成功也就有了自信。
4.重包办轻自主的家长观念在作怪
在影响学生自信心群体因素的调查中,我们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有些同学不会做家务,你认为什么原因?”结果是有70%的城区学生(远郊52%)认为“父母不让做”。
家长认为孩子小,不舍得放他去做任何事,还担心事做不好,能做的事也由家长代替,使如今的孩子失去许多锻炼的机会和体验。
调查中发现有23%的学生不做家务是因为“做不好,怕家长批评”。
同样,简单粗暴的态度也是造成孩子畏手畏脚的原因。
四、对策
1.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和教学观。
什么样的学生是好学生?不是唯书唯上、听话的,应该是能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全面发展不等于平均发展,应该是脑力和体力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表1中还发现各年龄段女生的有信心群体要高出男生1-3个百分点,究其因,女生较听话、文静,是老师心中的好学生,常被重用、委任为班干部,而活泼好动,甚至淘气调皮的男生常被视为“不守纪律,不听话”而被列为差生。
教师应认识到学生是有独立人格的人。
被人尊重、认可、肯定,是他们的心理需要。
特别是小学生,由于经验和知识的不足,他们的自我观念是脆弱而不成熟的。
教师对他们的态度,对他们的心理发展有重要影响。
教学过程是师生双边活动,学生不是教学教会的而是在教师调动其参与的过
程中学会的。
教师的主导作用应落实在为学生的学服务上,落实在学生由不知向知,由不能向能的转化,落实在“受教育者自觉发掘探索的能力,这种能力只待培养,只待启发”上。
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引导学生在参与过程中经受锻炼,获得发展。
2.帮助学生确定适宜的学习目标,不断强化学生的成功体验。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真实水平,为他们确定由低到高阶段性的学习目标,每当学生实现一个目标或有进步,教师都要采取一定的形式予以肯定或表扬。
学生不断从成功中体验到愉快和满足,从而引导他把愉快的情感同自己的努力联系起来,促使他再做努力,再获成功,不断提高其学习的自信心。
3.帮助学生发挥自己所长,学会竞争,在竞争中正确认识自己。
教师可根据学生自身的特长,在体育、劳动、文艺等方面委以重任;对一些理解能力强而自制力较弱的学生,可以指派他们当小先生,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同学。
同时帮助学生学会竞争,在这方面赶不上其他同学,但在别的方面自己有优势。
同时,要善于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悟清道理,跌倒了爬起来,从拼搏中增强信心和勇气。
4.增设特长课,增加平时评价和纵向评价。
培养优势离不开培养特长,但不以发展特长为目的,而是以发展特长为手段,重要的是由此而来的成就感,由此而不断增进的良好自我观念。
改变只看期末成绩下结论的做法,还要注意学生平时的学习情况和能力发展情况。
强调对后进生、中等生只做自身纵向比较,着眼于对学生发展的肯定。
5.转变家长观念,重视家校合作
当前家庭教育存在两种偏向:娇惯溺爱,凡事越俎代庖;望子成龙心切,方法简单粗暴,这对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健康的个性是不利的,也无益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为此加强家校合作,转变家长观念,使其认识到自信心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是十分必要的。
可采取以下办法:
(1)开办家庭自信心教育系列讲座;
(2)建立学校--家庭联系卡;
(3)请家长走进校门,参与学校活动;
(4)教师家访。
当然,小学生自信心培养及行为指导须从转变教师及家长观念及教育方式做起,但教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