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烧圆明园ppt
历史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康熙帝(即清圣祖玄烨)将北京 西北郊畅春园北一里许的一座园林赐给第四子胤禛,并亲题园额 “圆明园”。 • 雍正三年(1725年),雍正帝(即清世宗胤禛)在圆明园 南面增建宫殿衙署,占地面积由原来的六百余亩扩大到三千余亩。 此后,圆明园不仅是清朝皇帝休憩游览的地方,也是他们朝会大 臣、接见外国使节、处理日常政务的场所。 • 乾隆帝(即清高宗弘历)继位后,在圆明园内调整了园林的 景观,增添了建筑组群,并在圆明园的东邻和东南邻兴建了长春 园和绮春园(同治时改名万春园)。这三座园林,均属于圆明园 管理大臣管理,称圆明三园。 • 咸丰十年(1860年)8月,英法联军攻入北京。10月6日, 占领圆明园。从第二天开始,军官和士兵就疯狂地进行抢劫和破 坏。为了迫使清政府尽快接受议和条件,英国公使额尔金、英军 统帅格兰特以清政府曾将英法被俘人员囚禁在圆明园为借口,命 令米切尔中将于10月18日率领侵略军三千五百余人直趋圆明园, 纵火焚烧。这场大火持续了三天三夜。
火烧圆明园,这是人们说惯了的一个说法。 其实,火烧圆明园的真正概念,不仅是火烧 圆明园,而是火烧京西皇家三山五园。焚毁 的范围远远比圆明园大得多。这三山五园是: 万寿山、玉泉山、香山三山,清漪园、圆明 园、畅春园、静明园、静宜园五园。
圆明园的简介
• 圆明园位于北京西北郊,建于明朝。康熙四 十八年(1709年),清朝康熙帝把该园赐给四子 胤禛(后来的雍正帝),并赐名圆明园。经雍正、 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位皇帝150多年的经 营,集中了大批物力,役使了无数能工巧匠,倾 注了千百万劳动人民的血汗,把它精心营造成一 座规模宏伟、景色秀丽的离宫。 • 清朝皇帝每到盛夏就来到这里避暑、听政, 处理军政事务,因此也称“夏宫”。
• 圆明园 复原图
名称的由来
• “圆明园”,是由康熙皇帝命名的。玄烨御书三字匾额, 就悬挂在圆明园殿的门楣上方。对这个园名雍正皇帝有个 解释,说“圆明”二字的含义是:“圆而入神,君子之时 中也;明而普照,达人之睿智也。”意思是说,“圆”是 指个人品德圆满无缺,超越常人;“明”是指政治业绩明 光普照,完美明智。这可以说是封建时代统治阶级标榜明 君贤相的理想标准。 • 另外,“圆明”是雍正皇帝自皇子时期一直使用的佛 号,雍正皇帝崇信佛教,号“圆明居士”,并对佛法有很 深的研究。著有《御选语录》19卷和《御制拣魔辨异录》。 在清初的佛教宗派格局中,雍正皇帝以禅门宗匠自居,并 以“天下主”的身份对佛教施以影响, 北京西郊海淀区 的皇室园林遗址—圆明园 本数据来源于地图,最终 结果以地图数据为准。
•
闯入园明园抢劫的英法联军惊叹道:“过去,我们只能 想像天堂是什么样子的,今天我真的见到天堂了!”但是这 个天堂不属于他们,于是他们按照强盗的逻辑把它烧毁了。
劫难过后
• 圆明园被毁后,仍为皇家禁园。同治年间在慈禧太后的 授意下,曾试图择要重修。当时拟修范围为20余处共3,000多 间殿宇,主要集中在圆明园前朝区、后湖区和西部、北部一 带,以及万春园宫门区、清夏堂等处。 • 但开工不到10个月因财力枯竭被迫停修。此后,慈禧太 后虽然修了颐和园,但并未完全放弃修复圆明园,直至光绪 二十二年至二十四年,还曾修葺过圆明园双鹤斋、课农轩等 景群。1900(光绪二十六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慈禧太 后挟光绪皇帝逃奔西安,京城秩序大乱,八旗兵丁、土匪地 痞即趁火打劫,把园内残存及陆续基本修复的共约近百座建 筑物,皆拆抢一空,使圆明园的建筑和古树名木遭到彻底毁 灭。 • 30年代初,在翻建高梁桥经海淀至玉泉山的石碴公路时, 经北平市特别政府批准,将圆明园南边(4800米)和东边的 虎皮石围墙全行拆除,砸成石碴用以铺路。于此前,还多次 公开变价批卖园内的大城砖、虎皮石和云片石,乃至西洋楼 残存的大理石石柱等,这样终至圆明园沦为一片废墟。
遭遇浩劫
•
清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后,于10月 6日占据圆明园。中国守军寡不敌众,圆明园总管大臣 文丰投福海自尽,住在园内的常嫔受惊身亡。英、法军 队洗劫二天后,向城内开进。10月11日英军派出1200 余名骑兵和一个步兵团,再次洗劫圆明园,英国全权代 表詹姆士· 布鲁斯以清政府曾将巴夏礼等囚于圆明园为 借口,将焚毁圆明园列入议和先决条件。10月18日, 3500名英军冲入圆明园,纵火焚烧圆明园,大火三日不 灭,圆明园及附近的清漪园、静明园、静宜园、畅春园 及海淀镇均被烧成一世界文明史上罕见的暴行。 火烧圆明园,这是人们说惯了的一个提法。其实,火烧 圆明园的真正概念,不仅是火烧圆明园,而是火烧京西 皇家三山五园。焚毁的范围远远比圆明园大得多。 这 三山五园是:万寿山、玉泉山、香山三山,清漪园、圆 明园、畅春园、静明园、静宜园五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