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与环境概论》课程习题集一、简答题1.简述农地保护的内容和措施。
2.解决农业用水危机的主要途径有那些?3.动植物资源的保护工作主要有那些?4.化肥污染的控制方法有那些?5.阐述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6.简述全球性土地资源退化问题?7.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的对策是什么?8.简述植物养分资源综合管理问题。
9.水体污染对作物的危害有哪些?10.防治乡镇企业污染的对策是什么?11.土地管理与保护的任务有哪些?12.阐述我国森林资源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13.农药污染的控制方法有哪些?14.酸雨的综合防治对策是什么?15.大田作物的减灾对策有哪些?16.如何加强农业水资源管理?17.简述湿地的概念、类型、动植物及其保护。
18.防治乡镇企业污染的重要性是什么?19.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影响的基本对策是什么?20.生态农业的主要优点有哪些?21.农业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的方法和技术是什么?22.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3.简述化肥对土壤环境质量的影响。
24.牧区畜牧业自然灾害的减灾对策是什么?25.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工作是什么?二、填空题26.我国资源总体特征是()27.土地的功能有()28.影响水资源丰缺的主要因素是()29.我国六大种植作物是()30.我国肥料养分资源的特点是()31.食物链的四种类型是()32.对土壤环境质量影响的农业措施有()33.按防治对象将农药分为七类是()34.目前公认的全球三大环境问题是()35.农业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原则是()36.我国资源开发利用主要问题是()37.土地的自然与经济特性是()38.我国水资源的特点是()39.资源动物主要类型有()40.土壤养分资源的特征是()41.水体人为污染源的类型有()42.农业环境管理手段有()43.农业生物灾害的特点是()44.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原则有()45.温室气体的主要种类有()46.自然资源的基本属性是()47.土地的经济用途类别有()48.节水灌溉的主要形式有()49.农业气候资源的特点是()50.资源植物主要类型有()51.沙漠化土地的改良措施是()52.化肥中主要有害物质是()53.“三同时”制度指()54.森林火灾扑救原则是()55.生态农业的技术措施有()56.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原则是()57.土地的分类有()58.我国水资源21世纪面临的问题是()59.按生态类型生物资源可分为()60.植物所需七种微量元素是()61.污染土壤的改良措施有()62.水质的六个主要指标是()63.我国生产使用氮肥的主要种类有()64.农业环境监测的原则是()65.自然灾害系统通常包括()66.农业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是()67.我国土地资源方面存在的问题是()68.影响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障碍因素是()69.生态系统的四部分组成是()70.植物养分资源的特征有()71.土壤是由哪五因素作用下形成的()72.七大水系由重至轻的污染顺序是()73.大气污染按影响的范围可分为()74.农业环境监测的范围有()75.灾害事件的五个要素是()三、名词解释题(略)……答案一、简答题1.答:内容是三方面,一是对农地面积的保护,实践上根据一定发展时期,为满足对农产品的需要,把必须的农地面积划入保护区,对其实行特殊保护,保持农地面积的稳定,同时农地面积的保护还根据需要与可能,开发可垦为农地的废弃地、荒地,适当扩大农地面积;二是农地物质生产能力的保护,避免土地水土流失、沙化等,加大对中低产农地的建设力度,提高农地物质生产水平;三是农地生态环境的保护,防止“三废”的排放和农地的污染,提高农地质量。
措施是:建立相应的制度,以实现农地可持续利用为目标,约束和规范人们对农地的行为准则。
具体有农地所有权和使用权保护农地用途和农地利用方式保护等。
2.答:主要途径是开源、节流、加强管理。
开源:水利工程开源(如修建各类拦蓄工程,跨流域调水等);有效利用天然降水(蓄积雨水、拦沟筑坝、建池塘、水窖等);污水资源化(废水经过处理达标后用于灌溉);咸水资源化(一定条件下可为农业所利用);人工增雨(人工增加降水措施)。
节流:大力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农业(如渠道防渗、喷灌、滴灌、微灌、微型水利工程配套等)。
提高农田水分生产效率(科学管理、平衡施肥、增加土壤蓄水量等)。
加强管理:倡导节水、保护水源;依法治水、管水;建立水的有偿使用机制;建立高效用水体系。
3.答:○1深入开展野生动物资源调查:重点是珍贵、稀少和特有的,内容包括资源的组成、分布、栖息环境、种群数量和利用现状等。
○2野生植物的迁地保护:将部分野生种群迁到适当地方进行人工管理与繁殖,使种群扩大。
○3建立种质资源库:建立和收集种质资源库或遗传基因库,对稀有珍贵的有经济价值的,濒危灭亡的物种进行收集保护。
○4野生动植物保护的立法和严格执法:通过《森林法》《草原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等实施,严格执法。
4.答:○1适时、适量施用化肥(改进技术,普及知识,改进方式等)○2调整化肥中P、N、K比例(适当增加PK比重,减少N的数量)○3有机无机化肥配合使用,走生态农业道路(大力提倡有机肥,适当减少化肥用量)○4广泛深入推广配方施肥技术(据作物和土壤,实行“配方、测土施肥”)○5改进施肥机具和施肥方法,并建立良好的耕作制度。
○6开发化肥新品种,改进化肥的制造方法(化肥应朝高浓度、复合、缓效化发展)○7加强生态建设,防治水土流失(良好生态环境可减少因水土流失而损失的肥料)5.答:○1中国人口众多(近13亿人,应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实现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2资源相对短缺(总量大,人均少,不合理开发与浪费,加速资源短缺);○3生态条件恶化(人口增长与资源不合理利用造成生态环境恶化);○4环境污染加剧(城市污染,河流污染,酸雨危害,垃圾及废弃物污染十分严重);○5资源利用效率低,技术经济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明显差距(我国情决定资源投入不足且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所以我国选择了一条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相互协调、兼顾长远和当前、当代人与后代人发展的道路——可持续发展道路,才是必然选择。
6.答:○1水土流失(分为水蚀和风蚀,受气候、地形、土壤、植被及陡坡、开荒、过度放牧、毁坏植被等影响,面积持续增加)。
○2土地沙化(人为开荒造田,植被破坏,风水侵蚀,气候变暖降水减少等使沙化严重)。
○3次生盐渍化及碱化(不正确利用耕地,不合理灌溉,蒸发量加大,使土壤次生盐渍化加剧)。
○4土壤退化(土壤侵蚀、沙化、污染及次生盐渍化等使世界15%的土地面积发生退化。
7.答:○1挖掘气候生产潜力,提高作物单产;○2气候资源与其他农业自然资源的优化配置;○3根据气候规律安排农业生产,实现减灾增产;○4开发利用气候能源,改良生态环境;○5利用气候“相似原理”引进优良品种;○6开发利用山区的立体气候;○7根据气候资源的分布合理布局农业生产,实现区域化、专业化生产;○8农业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突出重点。
8.答:养分资源综合管理包含:○1以保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维持良好的环境为前提,以促进系统内部养分资源循环为核心,将一定条件的植物生产过程或植物—动物生产过程视为一个系统,进行养分资源综合管理;○2根据土壤养分资源的特征,以其高效利用为核心,选择适宜的作物品种和轮作制度,运用农艺措施实施作物综合管理。
○3根据农田生态系统的养分物质循环特点和作物养分吸收规律进行施肥调挖,实行综合作物养分管理。
9.答:○1叶片或其他器官表现受害,或导致生长发育受阻,产量降低(较普遍,如城市、工矿废水使作物发育缓慢,茎叶出现斑点);○2产品中有害物质积累,不能食用(如重金属、聚氯联苯等在作物积累,产品不能食用);○3使产品品质降低(水中污物如酚超标使蔬菜品质降低)。
10.答:○1调整产品结构,把好企业发展方向关;○2制定乡镇环境规划,合理安排企业布局;○3加强乡镇企业的环境管理;○4大力推动乡镇企业技术进步,推广清洁生产工艺,积极对乡镇企业污染进行治理;○5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的环境意识。
11.答:(1)认真学习,贯彻执行土地法及相关法律;(2).强化土地管理;(3).做好土地管理的基础性工作;(4).实行土地有偿使用制度;(5).切实编制,修订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严格管理、保护、开发土地;(6).确保耕地总量动态平衡;(7).加快生态环境建设步伐。
12.特点是森林资源总量可观,物种丰富。
问题是:(1).地理分布不均衡,影响总体功能发挥;(2).人均少,承受压力大;(3).结构欠合理,危及可持续利用;(4).林地不足与生态要求差距大;(5).天然林资源减少,森林质量下降;(6).森林生态系统退化,生态失衡。
13.答:(1).现有农药安全使用(对农药使用次数、用量、安全间隔期有明确规定);(2).加强农药管理(建立完善的登记制度及毒性安全性评价);(3).现有农药的合理使用,低毒高效农药的研制;(4).改进剂型和施药技术(用包衣、颗粒进行静电喷雾,低容量喷雾等)。
14.答:(1).加强大气污染物和酸雨的连续监测,重视国际间的协作;(2).调整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排放;(3).尾气脱硫脱氨(用分离法和转化法);(4).降低煤炭中含硫量及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
15.答:(1).生物工程措施(植树造林、加强农林复合生态带及选育抗逆品种等);(2).水土工程措施(修水库、治理江河、兴修排灌渠等,农田基本建设等);(3).农业技术措施(调控水肥、耕作、覆盖地表、化肥调控、播种、育苗等);(4).其他措施如人工防雹,炮击消雹等。
16.答:首先树立农业可持续发展及水资源、危机意识、节约用水、加强水源保护合理利用水资源;其次,建立健全保障农业合理高效用水政策、法规、依法治水、管水;第三,建立适应市场下的有偿用水机制,确定水的高效使用的价格收费体系;第四,建立农业高效用水管理体系,如用水管理体制和制度,实现农业高效用水。
17.答:概念——薄层或间隙积水的沼泽、涨潮被水淹没的海滩。
类型——沼泽、滩涂、湿源、泥炭地等。
沼泽、滩涂等地的动植物有:藻类、牧草、药用植物、芦苇、红树及鸟类等几百种。
保护——因开荒、围湖、不合理开发利用使湿地减少,湿地在保持生态方面有重要作用,为此我国1992年加入《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承诺对湿地保护。
18.答:○1有利于保护和改善农业环境(乡镇企业“三废”的治理能促进农业生产、保证农产品的质量);○2有利于维护广大农村居民的健康(治理乡镇污染改善劳动条件,促进人体健康);○3有利于保护我国农业环境(治理乡镇企业污染,就从根本上改善和保护我国农业大环境)。
19.答:○1加强对气候变化研究;○2调整农业布局、结构,合理规划耕作制度与种植制度;○3实施“大农业”的战略,改善农业生态环境;○4开展抗逆品种的选育;○5高度重视农业气候敏感区的综合防御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