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水资源的基本特点与对策

中国水资源的基本特点与对策

中国水资源的基本特点与对策胡经国人口、资源、环境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三大问题。

它制约着世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危及人类的生存。

在自然资源中,水资源是生命的源泉,经济的命脉。

深刻认识水资源的基本特点,采取正确的对策,对于世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于人类的生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国水资源总量较大。

水资源年平均总量为2.8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六位。

其中,地表水为2.7万亿立方米,地下水为0.8万亿立方米(包括一部分与地表水的重复量)。

但是,中国水资源人均占有量只有2710立方米,约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居世界第88位。

水资源耕地亩均占有量只有1770立方米,约为世界耕地亩均占有量的3/4。

可见,水资源总量较大、而人均和耕地亩均占有量小,这是中国水资源的第一个基本特点。

水资源的时空分布很不均匀,这是中国水资源的第二个基本特点。

在空间分布上,水资源与人口和耕地的地区分布不相适应。

一般而言,若以秦岭为界,则南方水多地少,而北方水少地多。

南方水资源总量约占全国的80%,而人口只占全国的55%,耕地只占全国的36%;北方水资源总量不到全国的20%,而人口却占全国的43%,耕地占全国的58%。

然而,北方平原地区拥有比较丰富的地下水资源。

据估算,北方平原地区地下水资源约为每年1500亿立方米,占全国平原地区地下水的78%;地下水年开采量已达到424亿立方米,其中农业用水约为330亿立方米。

全国7亿亩灌溉农田中约有2亿亩利用地下水。

不过,就全国而言,地下水资源仍然是南方丰富、北方贫乏。

西南和东南地区,地下水淡水天然资源量约为每年6100多亿立方米,占全国的71%;西北6省区只占15%;东北和华北地区仅占6%~8%。

同时,在时间分布上,降雨量及河川径流量的季度变化和年际变化都很大。

少水年和多水年持续出现,南方可相差2~4倍,北方可相差3~6倍。

这是中国水旱灾害频繁的主要原因。

作为世界四大用水国之一(其他三国是美国、前苏联、印度),中国水资源形势严峻,供需矛盾日益尖锐化,缺水问题严重。

这是中国水资源的第三个基本特点。

中国水资源本身有限,并不富裕。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工农业生产的发展,需水量不断迅速增大,供水量与需水量严重失调。

据1990年底的报道,全国有近1500万人口和3000万头牲畜饮水不足,每年受旱农田达8亿亩。

全国82座大中城市中,有70多座严重缺水,而且主要是北方城市、南方沿海城市以及红色构造裂隙水和岩溶水丰富的城市。

据初步预测,到本世纪末,全国年总需水量将由80年代的4400亿立方米增加到6500亿立方米。

虽然,届时人均年用水量只有433立方米(目前美国人均年用水量为2400立方米),但是总需水量却很大,已占到全国河川年均径流总量的24%。

据人口专家预测,到本世纪末,中国人口将超过12亿,等于世界所有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在今后半个世纪内肯定要超过15亿。

据此,中国粮食产量必须从80年代的4亿吨,到本世纪末达到5亿吨,在今后半个世纪内达到6亿吨。

为此,灌溉面积必须从80年代的7亿亩(1988年为7.2亿亩,居世界第一位),到本世纪末达到8亿亩,到下个世纪达到9亿亩。

灌溉用水量将会迅速增大。

此外,还要满足广大农村的人畜饮用水量。

保证农业用水需求,是中国水资源的一个沉重的负担。

目前,中国水资源供需矛盾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城市人民生活及工业用水方面。

随着城市人口增长和工业发展,城市人民生活及工业需水量将会明显增大。

从50年代到80年代,中国城市人口已由0.6亿增加到了2.2亿;相应地,城市年用水量已由6.3亿立方米增加到了120亿立方米。

然而,中国城市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尖锐的主要原因,是工业用水量的迅速增大,工业发展与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程度不相适应。

据1987年统计,全国城市年供水量为286亿立方米,其中工业用水占72%,生活及市政用水仅占28%。

目前,中国缺水城市正在不断增多。

到1990年,全国407座城市中有近200座城市水资源短缺。

据1991年的资料,全国城市每天缺水2000万吨。

就连拥有长江和嘉陵江丰富水资源的重庆市,也已面临缺水问题。

特别是北方大多数重要城市都是工业城市,工业用水一般约占城市用水的60%~70%以上,缺水问题更加突出。

而且,大多数以地下水作为供水水源。

由于城市工业过度集中,地下水开采强度超过了允许范围,因而造成了许多城市地下水过量开采,使地下水位明显下降。

这不仅导致了地下水资源日益衰竭的严重局面,而且导致了地面沉降、地裂缝、海水入侵、水质恶化和岩溶塌陷等地质灾害,造成了重大的资源损失和经济损失。

据预测,到2000 年,中国的城市将由目前的381座增加到640座;城市人口将由2.2亿增加到3.0~3.5亿;城市生活年用水量将由120亿立方米增加到170亿立方米,工业年用水量将由450亿立方米增加到700亿立方米。

因此,中国资源量有限、时空分布很不均匀的水资源,如何满足城市人口增长和工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是摆在中国政府和人民面前的一个十分严峻的问题。

中国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尖锐的根本原因,是水资源的资源量有限和时空分布很不均匀。

此外,还有诸多复杂的原因。

其中,河川径流调节能力低、水资源浪费严重和污染严重,是三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

中国河川年均径流总量为27115亿立方米,居世界第六位。

到1988 年,中国共计建成水库82937座,总库容4504亿立方米,占河川年均径流总量的16.6%,成绩很大。

但是,与前苏联、加拿大和美国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前苏联的河川年均径流总量为43770亿立方米,居世界第二位。

据1982年统计,前苏联有库容在1亿立方米以上的水库200多座,总库容12740亿立方米,占河川年均径流总量的29%。

加拿大的河川年均径流总量为31220亿立方米,居世界第三位。

据1982年的资料,加拿大已建成水库的总库容为5600亿立方米,占河川年均径流总量的17.9%。

美国的河川年均径流总量为29700 亿立方米,居世界第四位。

据1986年的资料,美国共有水库56474座,总库容在10000亿立方米以上,占河川年均径流总量的34%以上。

与上述三国比较,中国的河川年均径流总量本来就小,水资源的人均和耕地亩均占有量本来就更小,水旱灾害本来就更加频繁,而河川径流调节能力反而还较低。

这意味着中国地表水资源开发程度低,抵御水旱灾害的能力弱。

在中国大力加强水利作为基础产业的地位,加快发展水利建设,不断提高河川径流调节能力,其必要性和迫切性是十分明显的。

中国生活用水的浪费现象普遍而严重。

农业用水不科学,大水漫灌等陈旧的传统灌溉方法大量浪费水资源。

工业用水的利用率低。

国外一些国家工业用水早已采取循环用水措施,水的重复利用率高达70%~90%左右,而中国多数城市还停留在20%~50%的水平上。

由于工艺技术落后,工业用水定额也远远高于国外先进水平。

例如,国外吨钢耗水量仅为4~10立方米,而我国则高达30~80立方米,相差近10倍;国外火电厂,度电耗水量仅为3立升,而我国则高达10立升,相差3倍之多。

在中国厉行节约用水、计划用水、科学用水,逐步建立节水型社会生产和生活体系,势在必行。

中国水源污染、水质恶化、水资源破坏,有进一步发展的趋势。

据报道,在中国85座大、中城市中,绝大多数城市的地下水都已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其中,北方城市地下水污染更加严重,且多以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污染为主,地下水开采层水质逐渐恶化。

南方多数城市地下水开采层水质污染程度较轻。

存在的主要水质问题是:原生水质不良;地下水开采引起咸水渗入,造成水质逐渐恶化。

水源污染、水质恶化,使部分地区的地下水已不能饮用和灌溉,从而导致水资源破坏。

例如,过去南方城市主要用地表水作为供水水源。

近年来,由于地表水受到严重污染,许多城市改用地下水作为供水水源。

但是,目前地下水污染也日益严重,有的水源地被迫停产。

水资源污染的主要根源,是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排放量大,处理率低。

据统计,全国污水的日排放量已达到6822万立方米。

其中大约80%未经处理就直接排入江河湖海、水库或农田。

1985年,全国城市污水排放总量约为300多亿立方米,其中有97%未经处理。

1986年一年,就有17亿吨废污水排入长江及其支流。

据测算,到本世纪末,全国废污水排放总量将增加到900亿吨。

据预测,到本世纪末,全国70%左右的淡水资源将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水资源污染必将进一步加剧水资源紧张局面。

若不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到2000年中国可能面临水资源危机的困境。

中国防治水资源污染、保护水资源的任务十分艰巨。

为了保证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改善对水资源的不断增长的需求,根据中国水资源的基本特点(即水资源基本国情),考虑到造成中国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尖锐的诸多复杂因素,中国的水资源对策应该是:长期坚持“开源”与“节流”并重的方针,全面建立和完善以加强宣传教育、合理开发利用、厉行节约、加强保护和管理等为基本对策的综合性对策系统,逐步建立节水型社会生产和生活体系。

一、加强水资源宣传教育在全国范围内深入持久地加强水资源宣传教育。

它主要包括思想法制和科学技术两个方面的宣传教育。

首先要加强水资源思想法制宣传教育。

要使全国人民深刻认识水资源是国民经济的命脉,是生命的源泉,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不可缺少的宝贵资源;深刻认识中国水资源的基本特点和基本对策。

从而,牢固树立水资源危机意识、节约意识、保护意识和法制观念;树立节约和保护水资源光荣、浪费和污染水资源可耻的道德风尚;自觉遵守国家的水资源政策和法律法规,服从水资源管理部门的管理,同浪费和污染水资源的行为作斗争。

同时,要加强水资源科学技术宣传教育。

要加强水资源科普宣传、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推广使用和引进吸收有关先进科技和高新技术。

只有这样,其他各种水资源基本对策才能得到切实有效的实施。

二、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国民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的改善,总是受到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的制约。

开发利用水资源,一定要从水资源国情出发,切实做到合理开发利用。

为此,需要采取以下措施:1、进一步全面查清全国的水资源条件。

这是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的基本依据。

2、大力加强水利作为国民经济基础产业的战略地位。

3、兴建一批大、中型骨干调节水库,进一步提高河川径流调节能力,充分发挥兴建和现有水库的灌溉、供水、防洪、发电、航运、水产和旅游等综合效益。

4、适当兴建跨流域引(调)水工程。

在水资源分布不均匀的国家,这是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的一项重要措施。

例如,中国的引青济秦工程,每年可以从青龙河向秦皇岛市区供水6300 万立方米,向沿线农村提供数千万立方米的农业用水。

该市的用水问题可以得到全部解决。

又如,到1991年2月,引滦工程已向天津、唐山输水120亿立方米,创造效益100多亿元,超过投资(30亿元)两倍多,效益巨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