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职业安全防护专题培训课件

职业安全防护专题培训课件


职业防护中遵循的原则
标准预防
将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视为 具有传染性,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或是 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粘膜,在接触上述物质 者,必须采取防护措施。既要防止血源性疾病的 传播,也要防止非血源性疾病的传播 强调双向防护,即防止疾病从患者传至医护人 员,又要防止疾病从医护人员传至患者 根据传播途径应采取接触、飞沫、空气隔离措 施。
手部皮肤有破损,在进行有可能接触患者血 液、体液的操作时必须戴双层手套。
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套。 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
器。 保证废弃物的正确处理。
职业防护中遵循的原则
洗手与卫生手消毒: 当手部有血液或其他体液等肉眼可见的
污染时,应用肥皂(皂液)和流动水洗手。 手部没有肉眼可见污染时, 宜使用速干
危害最大的是乙型肝炎病毒(HBV), 其次为丙型肝炎病毒(HCV)、人类免 疫缺陷病毒(HIV)。
感染性职业暴露:针刺伤
据美国疾病控制中心对针刺伤后的研究发现:
被HBV污染的针刺伤1次后的感染概率为6%~ 30%,针刺伤后,只需0.004mL带有HBV的血液足 以使受伤者感染HBV;
被带有HCV血液污染的针刺伤后,感染的概率 为3%~10%;
手消毒剂消毒双手代替洗手。
职业防护中遵循的原则
手消毒的四个时刻 直接接触每个患者前后 进行侵入性操作、无菌技术或接触无菌
物品前 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后 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及物品后
职业暴露的防护
针刺伤的防护
规范护理行为,纠正不正确的个人操作习惯 正确选择掰安瓿的方法 输液穿刺失败后, 禁止将污染针头悬挂于
发生针刺伤的常见高危操作
发生针刺伤的常见高危操作
操作后整理用物时:
被放在床旁小车或托盘中的针头刺伤
化学性职业暴露
各种化学消毒剂 其挥发性、腐蚀性、刺激性,
刺激皮肤、眼、鼻、咽、喉及肺,引起变态反 应、哮喘、癌变等
抗肿瘤药物 在抽取瓶装液或打开冷冻粉剂安
瓿时,均有肉眼看不到的药液或粉沫溢出,通过 呼吸道和皮肤进入人体,引起血白细胞和血小板 减少、月经紊乱、脱发、自然流产等毒性反应, 严重者诱发基因变性,使染色体畸变,具有致癌 致畸及脏器损害等潜在危险。
职业防护中遵循的原则
标准预防操作原则
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到面部时,应当戴具 有防渗透性的口罩、防护眼镜; 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污染医务人员身体时,应 当穿戴具有防渗透性的隔离衣或者围裙。
保证充足的光线,注意防止被针头、缝合针、 刀片等锐器刺伤/划伤。
职业防护中遵循的原则
标准预防操作原则 锐器直接放入锐器盒。
被HIV污染的针刺伤后,感染的概率为0.3%~ 0.5%,至少需要0.1mL的血液。
发生针刺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的常见高危操作
操作前(非感染的危险因素) 拔下针头帽时
抽吸药液时
抽完药物重新盖上针头帽时
发生针刺伤的常见高危操作
操作中损伤(感染的危险因素)
各种注射时、经静脉输液时、 传递中受伤 、 拔针时 为不合作病人治疗时缺少必要的协助 用过的注射器未及时处理针头
物理性职业暴露
各种放射线:具有蓄积性,长期过量的辐射,
使人产生乏力、头晕、失眠、食欲缺乏症状,使 机体免疫力下降,严重时可引起内分泌功能紊乱 和造血系统损害
紫外线:消毒过程中产生的臭氧有强氧化作
用,对眼黏膜和肺组织有很强的刺激性,可引起 呼吸道过敏和呼吸抑制。另外,机体直接接触紫 外线,组织细胞亦会受到损害,甚至引发癌症。
针刺伤的防护:手套使用的原则
手套不能替代手卫生,脱去手套后必须 洗手。
在可能接触到血液、体液等具有潜在性 传染危险物质时须使用手套。
手部有破损时须使用手套。
在护理不同患者时,应更换手套,手套 不能反复使用。
接触污染部位后再接触清洁部位时,需 更换手套。
输液管的茂菲式滴管上, 应当立即更换新 针头 为不合作的病人治疗时需他人协助 不要将裸露的针头器具直接传递 禁止回套针帽,必须回套时,则用单手操 作
针刺伤的防护
拔下的针头禁手持针,随意走动或随意放置 用后的锐器及时放入利器盒(确定利器盒未
装满或无针头突出),针头严禁混入其他垃 圾 操作后应及时清理场地,不要留给他人清理 手术时,使用消毒盘传递器械,不要直接传 递,不直接用手安装锐利器械,应借助其他 工具。
职业安全防护
学习内容
职业暴露的现状 职业暴露的分类 职业防护的原则 职业防护的措施
预防 是关键!
感染性职业暴露
病毒:乙肝、丙肝、艾滋病毒 细菌: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球菌、大
肠杆菌等 途径:
呼吸道 血液(常见针刺伤) 皮肤接触
感染性职业暴露:针刺伤
由医疗利器如注射针头、缝针、各种 穿刺针,手术刀、剪刀等造成的意外伤 害,造成皮肤深处的足以使受伤者出血 的皮肤损伤,是护理人员常见的职业伤 害。
被暴露的粘膜,应当反复用生理 盐水冲洗干净。
医护人员在进行医疗操作时不慎被污染 的锐器划伤
立即挤出伤口血液,用肥皂水和清水冲洗,再用碘酒和酒精 消毒,必要时进一步进行伤口处理
报告护士长,填写职业暴露登记表,上报护 理部、医教部、感染科。
24小时内到保健科抽血查乙肝、丙肝病毒抗体或梅毒、HIV抗 体,必要时抽取患者血液进行对比。必要时注射乙肝免疫高价 球蛋白或其他相应措施。
受伤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定期复查
针刺伤的防护:手套的合理使用
研究表明,如果被血液污染的针刺穿 手套,其相关人员所接触到的血液比裸 手操作可能接触到的血量低 50% 以上, 针刺入手套,通过有弹性的两层手套, 再刺入皮肤,其感染率仅为 0.200.25% 。
这一数据表明:在处理针头、被污染 的器械、抽血时戴手套的重要性。
针刺伤后的处理措施
局部紧急处理 报告
针刺伤后的处理措施
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尽可 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
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
针刺伤后的处理措施
肥皂液和流动水 进行冲洗。
针刺伤后的处理措施
用消毒液,如: 75%酒精或者 0.5%碘伏浸泡或 涂抹消毒,并包 扎伤口
针刺伤后的处理措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