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学探微研究生课程论文(2011 -2012 学年第二学期)读《墨子閒诂》有感淮北师范大学研究生处制读《墨子閒诂》有感杜宝宗摘要:我所读之《墨子閒诂》是清代孙饴让著,孙以楷点校,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2月第一版。
《墨子》是我中华文化的一部精华著作,但也饱经沧桑,它出世后只是短暂的辉煌过,相比于漫长的五千年,只能说是昙花一现,两千多年的沉寂,不仅影响了对其深层思想的诠释,甚至影响了对其基本语言文字的理解,更重要的是限制了它对中华文化建构的修饰、充实乃至支撑作用,墨子的思想与精神只好蜷伏在中华文化的角落里发出微弱的声音。
选择读此书的原因就是因为它被人们遗忘太久太久了,关注它的人除了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也太少太少了。
关键字:墨子;墨子閒诂;历史;修身《墨子》的研究状况及存世著作读《墨子閒诂》不能不谈到《墨子》,纵观中国历史,古代中国对《墨子》的研究真是寥寥无几,《韩非子·显学》记载:“世之显学,儒墨也。
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
”[1]《吕氏春秋·情欲》记载墨家:“从属弥重,弟子弥丰,充满天下。
”[2]但是,这不能算是对《墨子》的研究,大概到了五百年后,西晋学者鲁胜对《墨子》中的《墨辩》四篇进行了注释,之后唐代的韩愈写了一篇《读墨子》,文中写到“孔子必用墨子,墨子必用孔子,不相用不足为孔墨”。
真正意义上对《墨子》的研究,是从清代开始的。
清代初期,傅山的《墨子大取篇释》是清代墨学复兴的开始,之后的汪中曾的《墨子序》与《墨子后序》和毕沅的《墨子注》为《墨子》的传播及注释、读解工作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到清代后期,产生了《墨子》整理史上的空前巨著,也就是我所读的《墨子閒诂》,此书以毕沅的《墨子注》为蓝本,以清代四十余家研究《墨子》的著作为参照,详细推考,以数十年功力成此两千年墨家研究的集大成之作。
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评说:“大抵毕注仅据善本雠正,略释古训;苏氏始大胆刊正错简,仲容则诸法并用,识胆两皆绝伦,故能成此不朽之作。
……其《附录》和《后语》考订流别,精密闲括,尤为向来读子书者所未有。
盖此书出,然后《墨子》人人可读。
现在墨学复活,全由此书导之。
古今注《墨子》者固莫能过此书者,而仲容一生著述,亦此书为第一也。
”[3]此后还有张纯一的《墨子集解》、吴毓江的《墨子校注》、岑仲勉的《墨子城守各篇简注》、谭戒甫的《墨辩发微》和《墨经分类译注》、高亨的《墨经校诠》、王焕谯的《墨子集诂》等著作,也为《墨子》的传承及墨学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墨子閒诂》中的成功之法《墨子閒诂》卷一之《亲士》中写到“入国而不存其士,则国亡矣。
见贤而不急,则缓其君矣。
非贤无急,非士无与虑国。
缓贤忘士,而能以其国存者,未曾有也。
昔者文公出走而正天下,桓公去国而霸诸侯,越王勾践遇吴王之丑,而尚摄中国之贤君。
三子之能达名成功于天下也,皆于其国抑而大丑也。
太上无败,其次败而有以成,此之谓用民。
”[4]这段文字主要讲到治理国家却不关心那里的贤士就会亡国,见到贤士不马上任用,他们就会怠慢君主,没有比任用贤士更紧迫的事情了,因为无有贤士也就无人谋划国家大事。
怠慢贤士,轻视人才而能使国家长治久安,是从来没有过的。
晋文公、齐桓公、越王勾践三个人之所以能成功扬名于后世,都是因为他们能在自己的国家任用贤能,不计个人荣辱。
成功的最好阶段是不失败,其次是失败了却还有办法去获得成功,这就是善于用人。
细究其义,作为一国之君必须善于任用贤能,还要能屈能伸,而作为一个平常人若要成功则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实力,不计暂时的得失荣辱,尽力利用自己所拥有的资源去储备自己的资本原始积累,为自己将来的成功打好基础。
例如,《明史·本纪第一·太祖》中写到“太祖入城,悉召官吏父老谕之曰:‘元政渎扰,干戈蜂起,我来为民除乱耳,其各安堵如故。
贤士吾礼用之,旧政不便者除之,吏毋贪暴殃吾民’。
…秋七月己卯,诸将奉太祖为吴国公。
”[5]这段文字里,明太祖朱元璋礼贤下士,任用贤能,故能定国安邦,另外,他当时不急于贪图名号,采用“广集粮,高筑墙,缓称王”的方针,避开元廷和各路义军的锋芒,发展自己的势力。
而其他各路义军急于称王称帝,被元廷或者其他义军在攻击中渐渐消亡了,只有那个从不张扬,顶着吴国公帽子的朱元璋不停地积蓄力量,扩展地盘,最终图霸天下。
成功之秘诀在于心《亲士·第一》中“吾闻之曰:‘非无安居也,我无安心也;非无足财也,我无足心也’。
是故君子自难而易彼,众人自易而难彼。
君子进不败其志,内究其情,虽杂庸民,终无怨心,彼有自信者也。
是故为其所难者,必得其所欲焉,未闻为其所欲,而免其所恶者也。
”[6]书中作者孙饴让采用毕沅的注:“言不肯苟安,如好利之不知足,言自处于难,即躬自厚而薄责人之义。
”概而言之,君子一般都是严于律己,宽于待人,而平庸之人一般都是宽于待己,严于待人。
君子对于进取的士人不挫败他们的志向,而对于退隐的士人也体察的他们的苦衷,即使贤士中杂有平庸之人,也并无怨悔之心,这就是他自信的缘故。
所以,即使做很困难的事情,也一定能达到目的,没听说过为了达到自己的愿望而逃避困难的。
这段文字同样是告诫我们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生活中的一切不论是快乐还是苦难,其实在于我们的心,进取还是退却皆在于一念之间,君王若要平治天下需要礼贤下士,任用贤能;士子百姓若要安身立命则需广结善缘,与人为善,克己复礼。
对于建功立业者更要披荆斩棘,迎难而上,勇往直前,方可取得功名。
《墨子閒诂》之修身《修身·第二》中“君子战虽有陈,而勇为本焉;丧虽有礼,而哀为本焉;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
是故置本不安者,无务丰末;近者不亲,无务来远;亲戚不附,无务外交;事无终始,无务多业;举物而闇,无务博闻。
”[7]简单的解释就是君子要立身扬名就要修身养性。
文中举出了许多例子,来告诫我们如何修身。
读至此段,感慨颇多,思当今社会,上至政府高官,下至公司职员,又有几人关注过“修身”二字啊!政府高官的眼中盯着的始终是如何升迁,如何敛财,只要自己治下太平无事就万事大吉,何曾想过修身,更不会想到通过提倡修身以正社会风气,促使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
社会之淡漠及《墨子》之价值再思量我国之高等教育,高校提供给学生的应该是安邦定国之学问,再不济也应该是修身齐家之知识,但绝不该是获财谋利之术。
可是,在当今之中国高校恰恰相反,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的寥寥无几,更加深入的涉及中国古代文化思想的课程更是凤毛麟角。
《墨子》一书沉寂了近千年之久,到了近代才发现其珍贵价值,但是,发现后又怎么样呢?我们好好利用它的价值了么?没有,因为直到今天知道了解它的人太少太少了。
除了一些专业的研究员对它进行考查研究,普通民众对其几乎是一无所知。
大学课程中英美文学比汉文学多,书店中英美书籍的学习资料比古代诗词文学多,畅销书籍永远是各种金融、销售、投资、管理之类的。
而诸子百家类的中国古代经典文学很少有人问津。
社会上关于管理、投资、英语学习的培训机构到处蔓延,可是对于中华精粹的学习机构几乎难以见到。
其实,只要细心观察不难发现,我国经典著作的精神内涵极其丰富,这里前面谈到了任贤和修身两大方面,这两方面是个人乃至于国家发展不可或缺的精粹所在,它们不必任何西方的著作逊色。
对当今社会人性倒退的反思有鉴于当今社会道德沦丧、人性缺失、人情淡薄,不得不提及书中卷四《兼爱·中·第十五》里“今家主独爱其家,而不爱人之家,是以不惮举其家以篡人之家。
今人独知爱其身,不爱人之身,是以不惮举其身以贼人之身。
……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是以仁者非之。
”[8]本段话以最朴实的语言讲述了最简单却被我们抛之九霄云外的道理。
凡是天下的祸患、掠夺、怨恨、纠纷之所以出现,是因为人们之间的不相爱产生的。
千年之前之言语,朴实无华却字字珠玑,人人皆可诵读却无人读,以致于千百年来悲剧不断上演,到了人们自认为物质文明以及精神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人情冷漠导致的惨剧非减反增,不得不引起人们的反思。
我们拥有大量的精神食粮却把它束之高阁,如若世人再不重视只能是被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则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卷五《非攻上第十七》有言“今小为非,则知而非之;大为非攻国,则不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
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辩乎?是以知天下之君子也,辩义与不义之乱也。
”[9]阅读至此,不由的联想起,当今世界又何尝不像战国乱世,各个诸侯国攻伐不止,争王争霸,抢夺土地人口,只是现如今攻伐的名义更加冠冕堂皇了,某国以“人权”的名义侵略别国,四处挑起争端,自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起,已经对外输出战争十数次,附和其国者也不在少数,一场战争双方死伤无数,性命都没了,还谈何“人权”?这就是典型的“人权”高于“人命”。
另外,有些国家为了争夺利用或是资源,不惜大动干戈,殊不知一场争斗下来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远多于要争夺的资源。
而这观念思想千年之前墨子就已经阐述过了。
由此可知,墨子思想的重要性以及永恒性。
结语总之,《墨子閒诂》一书使得我对《墨子》以及我对墨子思想有了深刻的理解,更重要的是现实中的许多现象和问题竟然可以从书中找到对应的情况和对策,不得不佩服墨子敏锐的洞察力及其深邃的思想力,只是我们国家关注《墨子》及墨子思想还停留在史学界和文学界,但是,它们不应该只属于学术界,而是属于全体民众、全中华民族,甚至是全世界。
当然,我们对《墨子》的认识研究也并不是很全面很深刻,所以,对《墨子》的学习、探讨、研究还要更多的学者加入,扩宽视野进行更多渠道的探索。
参考文献:[1]《墨子閒诂》清孙饴让著孙以楷点校;中华书局,1986年[2]《墨子志》张知寒编;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年[3]《墨子的用人之道》宋锦绣张雅琴,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1988年[4]《墨子国家思想刍议》唐少君;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2年[5]《墨子教育观简析》李光福郭怀;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6]《平民思想》——《墨子》与中国文化程梅花苏凤捷著;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7]《墨学十论》陈柱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12月[1]《韩非子译注》张觉等撰上海古籍出版社第十九卷显学第十五第701页[2]《吕氏春秋》吕不韦著上海古籍出版社第二卷仲春纪情欲第22页23页[3]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梁启超著,第十四章,《清代学者整理旧学之总成绩(二)——校注古籍、辨伪书、辑佚书》中三校注先秦子书及其他古籍2《墨子》[4]《墨子閒诂》清孙诒让撰卷一亲士第一第1页和第2页[5]《明史》清张廷玉等撰卷一本纪第一太祖一第5页和第6页[6]《墨子閒诂》清孙诒让撰卷一亲士第一第2页[7]《墨子閒诂》清孙诒让撰卷一修身第二第7页[8]《墨子閒诂》清孙诒让撰卷四兼爱中第十五第94页[9]《墨子閒诂》清孙诒让撰卷五非攻上第十七第11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