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掩藏不住的忧郁情怀
——浅析戴望舒的诗歌情调
【摘要】淡淡的忧伤——似乎总是以一种无形的角色在戴望舒的诗歌中演绎着。
戴望舒诗歌的忧郁之情,有五四以后知识分子觉醒后的忧郁;有个人不幸遭遇的烦恼;有大革命失败之后直面人生的惨淡。
戴望舒的诗歌整体上承袭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哀愁情调,充满知识分子特有的忧郁气息。
透过他诗歌中的忧郁情怀,我们感受到的不仅仅是那一份字面上的哀愁,更是一份对诗人内心的解读。
【关键字】当时社会,人生经历,忧郁,象征,颓废气息,光明
一人生经历之于忧郁情怀
正如记忆忠实于诗人一样,戴望舒始终忠实于自己的心灵,他的诗歌就是他心灵的自白。
而诗人的心灵与他的人生经历又是息息相关,无法割裂。
因此,要探析戴望舒的艺术世界,探析他忧郁情怀的源头,还必须得把握他的人生经历。
戴望舒短暂的一生可以说是充满了曲折与坎坷。
在戴望舒的前二十年里,他一直处于学习深造的阶段,然在后期的工作中,屡次被捕,并在狱中受尽各种毒刑拷打,当胜利的曙光终于来临,他却在建国后的第二年病逝了。
曲折坎坷的生活经历投影到他的创作上。
诗人曾一度为游离于斗争却找不到出路的知识分子而鸣唱,故此时的创作多以爱情为契机,多愁善感。
为逃避现实的黑暗与丑恶,诗人曾一度隐居乡下,但尘世的烦恼又使他难以解脱,追求美好而不可得,逃避现实又使诗人走向了更深的抑郁伤感,所以他的作品中留下了种种类似深秋晚暮、残叶凋零的意象,无聊寂寞、伤感苦闷的情调充斥在其中。
此外,戴望舒诗歌中的忧郁情怀,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当时社会的西化思潮的影响。
书店的倒闭被封、爱情的破灭失望、事业的波折受挫,一件件残酷的事情如一发发炮弹轰击着诗人原本脆弱的心,使他陷入了难以排遣的忧虑痛苦中。
而此时,西方象征主义诗歌兴起,其中的迷离情绪,悲愁感觉,进一步强化了戴望舒的忧愁。
戴望舒诗歌中的多愁善感的情绪吟诵,不仅仅由其自身的悲剧性的生活与心理所铸成,更与当时时代的挤压是无法孤立开来的。
时代的风暴往往波及人的思想,在那个遍地忧患的时代,正直善良的诗人难免不染上悲凉之气。
作为曾参加过革命的诗人,戴望舒厌恶现实的黑暗,渴望光芒的到来,但又看不到人民的力
量,所以只能在文字中寻找一种心灵的释放。
二象征中的忧郁
游子、寒风、落月、黄昏、残花、雨巷、蝴蝶、梦、泪、灯、烟、秋、夜、水等在古诗中的常见意象在戴望舒的诗歌中频繁出现,这些意象在戴诗中往往以象征性的手法加以组合,这就使得诗歌透出一种朦胧美。
而这种捕捉不到的、似有似无的意境,也进一步强化了诗歌中的忧郁气息。
《雨巷》就是以古诗意象抒其忧郁之情的典范。
那孤独的“我”、梦般的“姑娘”、寂寥的“雨巷”,都凄清迷茫有着浓烈的象征意味。
“雨巷”的泥泞阴暗,没有阳光与温暖,狭窄破败,正是沉闷窒息的黑暗现实的写照,姣洁妩媚又带苦涩的丁香一样的姑娘正是希望、理想与一切美好事物中的假托。
而丁香在此处所代表的希望与美好,似乎永远只是一个未知数。
正如李璟的《摊破浣溪沙》中所说的一样:“丁香空结雨中愁”。
①以丁香结象征诗人的愁心,在《雨巷》中成为诗人苦闷惆怅情思的抒发点。
它的意境、情调也都浸渍着明显的贵族是大夫的感伤气息,诗中映出的物象氛围是寂寥的雨巷、绵绵的细雨、颓废的篱墙,它们都有凄冷清幽的品性;环境中出现的人也忧愁彷徨,默默彳亍冷惆怅,凄婉迷茫。
物镜与心境相互渗透融合,清冷的图像后面潜伏着淡淡的忧伤与惆怅。
再试看他的《印象》中的一节:
是飘落到深谷去的
幽微的铃声吧,
是航到烟水去的
小小的渔船吧,
如果是青色的珍珠
它已堕落到古井的暗水里
铃声、渔船、珍珠,都是极其可爱的事物,但其去处却是深谷、烟水、古井,可望而不可得。
这简单的几个意象,却勾勒出一幅迷蒙幽暗的意境,这也象征着爱情无望在诗人心头所引起的迷茫惆怅的心绪。
三忧郁中的颓废气息
憧憬天国的世外桃源,几乎是所有文人的普遍特点。
这个置身于白色恐怖
中的抒情主体,对理想追求而不可得,对现实有所不满而无可奈何。
由于直面惨淡人生,逐渐退缩到时代的潮流之外,独自咀嚼着一己的哀愁。
这种种对现实生活的迷惘、感伤、忧郁情调都凝结在诗人的创作中,而这种充满自怨自艾无病呻吟的声音,使得他的诗歌染上了一种浓重的颓废色彩。
且看戴望舒的《独自的时候》
房里曾充满过清朗的笑声,
正如花园里充满过蔷薇;
人在积满着的梦的灰尘中抽烟,
沉想着消失了的音乐。
······
为自己悲哀和为别人悲哀是一样的事,
虽然自己的梦是和别人的不同的,
但是我知道今天我是流过眼泪,
而从外边,寂寞是悄悄的进来。
在积满灰尘的梦中抽烟、为自己悲哀、感受寂寞的临近,这种种画面使得一种颓丧、凄冷、令人伤感的气息在诗中弥漫开来。
病态的诗画青春,可以说是对戴望舒诗中的忧郁情怀的剖析。
“给什么智慧给我/小小的白蝴蝶/翻开了空白之页/合上了空白之页//翻开了的书页/寂寞/合上了的书页/寂寞”(戴望舒《蝴蝶》),把描写对象心灵化,小小蝴蝶承载的是人生的苦寂之感,染上一层暗淡的色彩。
可见,颓废消沉情调几乎遍满了戴望舒的吟唱,几乎他的每首诗都仿佛秋蝉败叶、忧郁颓唐,蒙上了一种“欲语泪先流”的阴影,甚至还流露出一定程度上无奈的避世观。
也正是它本身所具有的一种凝滞沉重感,带给人一种情思上的忧郁的共鸣。
四忧郁中的光明
当然,对于戴望舒的诗歌,我们并不能够因为其中的忧郁情怀而将其完全认定为消极避世的思想。
在戴望舒后期的创作中,有不少诗不仅仅局限于对个人的自家哀怨,而是在忧愁中转向了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在这种忧郁中透露的是一个民族的气节。
试看他的《寂寞》:“园中野草渐离离/托根于我旧时的脚印/给他们披青春的彩衣/星下的盘桓从兹消隐/日子过去,寂寞永存/寄魂于高高的野草/像那些可怜的灵魂/长得如我一般高/我今不复到园中去/寂寞已如我一般高/我夜坐听风,昼眠听雨/悟得月如何缺,天如何老。
”不可否认,他的这首诗中,乃至是《我思想》、《灯》、《过旧居》这些寂寞苦痛的篇章,含有淡淡地伤感,但它的创作基调则只是“为灾难树里程碑”,②它所反映的是民族与自己宝贵的爱国情怀。
国恨家仇、个人磨难与抗战激情的遇合,使戴望舒的诗风一改以往的柔弱咏叹,而是继承了感时忧世的精神传统,发出了爱国主义的呐喊。
于是,在戴望舒的诗歌中,从他的那种忧郁中,我们看到了一丝曙光,不仅仅是对他个人命运转变的欣喜,更有对民族命运的精神支持。
五总结
那掩藏不住的忧郁情怀,在戴望舒的诗歌中永远是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的。
而对于戴望舒诗歌的解读,因角度不同而观点各异,它永远值得我们去进行进一步的探索。
参考书目:
①②罗振亚·《中国现代主义诗歌史论》·第296页、第283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12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