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兵马俑博物馆ppt
后卫
侧翼卫队
夯土墙
前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锋
侧翼卫队
军阵主体
将
武
军
士
俑
俑
观
一号坑的东端排列着全身穿着战袍的战士俑210人,其余每排68人,前后、左 右成行,共计204人,组成方阵的后卫。坑的中间,排列着有38路战车和步兵 的纵队,组成军队的主体。
二 号 俑 坑
秦始皇二号俑坑呈曲尺形,位于一号坑的东北侧和三号坑的东侧,东
西长96米,南北宽为84米,总面积约为6000平方米。坑内建筑与一号 坑相同,但布阵更为复杂,兵种更为齐全,是3个坑中最为壮观的军阵。
周王朝吸取了殷商暴政的教训,强调“明德保民”。周礼的诞生和推行,使得人殉现象
得到很大程度的抑制,但并未根绝。到了春秋时期,列国争霸,时代动荡,人殉复燃。战 国时期,诸侯各国先后废止了人殉制度。秦献公元年(前384年),“止从死” ,秦国正 式废止人殉制度。春战国之际的社会变革促使葬俗发生了变化,出现以俑殉葬,即用陶俑、 木俑等来代替人殉。“俑”的本意就是人殉,当人殉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之后,“俑”便 成了墓葬中陶塑、石雕、人像的专有名词。秦兵马俑就是以俑代人殉葬的典型,也是以俑 代人殉葬的顶峰。秦俑之所以在规模、写实程度上达到如此的高度,除了工匠的智慧之外, 还与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皇帝的意志分不开。秦俑严格地摹拟实物,带有肖像写生的性质和 特点,并且在规模和气势上更胜一筹。
兵马俑
丁文茜
兵马俑,即秦始皇兵马俑,亦简称秦兵马俑或秦俑,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秦始 皇陵以东1.5公里处的兵马俑坑内。兵马俑是古代墓葬雕塑的一个类别。古代实行人殉, 奴隶是奴隶主生前的附属品,奴隶主死后奴隶要作为殉葬品为奴隶主陪葬。兵马俑即制成 兵马(战车、战马、士兵)形状的殉葬品。1974年3月,兵马俑被发现;1987年,秦始皇 陵及兵马俑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并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 迹” 。先后已有200多位国家领导人参观访问,成为中国古代辉煌文明的一张金字名片。
三 期随着战争规模的增大,作战方式的变化,指挥者的位置开始移至中军。秦代战争 将指挥部从中军中独立出来,这是军事战术发展的一大进步。指挥部独立出来研究
号 制订严密的作战方案,更重要的是指挥将领的人身安全有了进一步的保证。这是古 代军事战术发展成熟的重要标志。三号秦坑是世界考古史上发现时代最早的军事指
一 号 俑 坑
一号坑的发现,缘于1974年3月,兵马俑面世,当时下和村兵马俑一号坑 民 在村南打井,井口刚好开在一号坑的东南角。1974年7月中旬,由陕西省博物
馆、文管会、临潼县文化馆联合组成的考古发掘队进驻秦俑坑工地。随着工 作范围的不断扩大,1976年—1978年,考古队又增添了考古、保护、照相、 修复等方面的人员。一号坑发掘工作全面开展,10多个修复组展开对兵马俑 的大规模修复。
秦始皇兵马俑三号坑位于一号坑西端北侧,与二号坑东西相对,南距一号坑25米, 东距二号坑120米,面积约为520平方米,整体呈凹字形,由南北厢房和车马房组成, 车马房中有一辆驷马战车及四件兵马俑,三号坑共可出土兵马俑68个。从3号坑的 内部布局看,应为一二号坑的指挥部。三号坑是三个坑中唯一一个没有被大火焚烧 过的,所以出土时陶俑身上的彩绘残存较多,颜色比较鲜艳。春秋战国之前的战争, 指挥将领往往要身先士卒,冲锋陷阵,所以他们常常要位于卒伍之前。春秋战国时
俑 挥部的形象资料。建筑结构,陶俑排列,兵器配备,出土文物都有一定的特色。它 提供了研究古代指挥部形制、卜占及出战仪式,命将制度及依仗服的服饰、装备等
坑 问题的珍贵资料
世界上原有七大奇迹, 秦兵马俑的发现可以说是 第八大奇迹了,不看金字 塔,不算到埃及,不看兵 马俑,不算到中国。
法国总统希拉克
门 道
它是由骑兵、战车和步兵(包括弩兵)组成的多兵种特殊部队。二号坑 有陶俑陶马1300多件,战车80余辆,青铜兵器数万件,其中将军俑、 鞍马俑、跪姿射俑为首次发现。二号坑东、西两端各有4个斜坡门道, 北边有2个斜坡门道,俑坑坐西面东,正门在东边。坑内布局分为4个单 元。 第一单元,位于俑坑东端,四周长廊有立式弩兵俑60个,阵心由 八路面东的160个蹲跪式弩兵俑组成。弩兵采取阵中张阵的编列,立、 跪起伏轮番射击,以弥弩张缓慢之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