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课程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五华区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施意见学生是一个国家潜在的人力资源。
小学生科学素养的高低,不但会直接影响到他们个人生活质量的好坏,影响到社会发展的顺逆,而且也会影响到国家未来科学技术的兴衰,影响到国家未来的生存与发展。
提高学生科学素养是深化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是现代基础教育的基础,如何提高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质为重要目标的科学课教学的有效性,在当前,不但具有必要性,而且具有紧迫性。
一现状调查及分析。
(一)优势五华区从2003年进入科学课程改革试验,如今已经进入第5个年头了。
几年来,在上级部门和科研中心的领导下,通过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我区的科学教学工作发生了可喜的变化:1.基本情况五华区拥有一批全心全意为学生,热衷于教育教学研究的科学学科教师队伍。
其中专(兼)职科学教师85人,其中专职教师32人,兼职教师53人,市级学科带头人4人,区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15人。
省特级教师3人。
昆明市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后备人选1人。
2. 科学课教师的整体素质有所提高。
课改以来五华区开展了以“科学性质”为核心的科学教师培训。
举办了五华区第一期科学教师骨干培训班。
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带领老师外出考察学习,并通过实践考核,促使教师们不断学习,不断提高。
先后进行昆虫标本、化石标本、植物标本、机器人的制作培训.组织教师外出考察学习。
分别到上海、重庆、西双版纳等地学习交流,取长补短。
通过一系列的外出取经活动,增长了教师的知识,拓宽了教师眼界。
切实提升我区科学课教师的整体素质。
3. 科学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合有所突破。
近年来五华区通过带领科学课教师开展云南省教科院立项课题《利用电教手段优化,小学高年级自然教学》中国教育学会十五规划课题《小学自然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方法模式的研究》,昆明市社科院的规划课题《小生学科学素养的培养研究》五华区科技局立项课题《小学科学课程备课系统开发应用》等一系列课题研究,使五华区科学课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水平有显著提高.以上课题均获得市、区级人民政府表彰奖励.这些成绩的取得进一步巩固了我区科学教学在全省的领先地位。
(二)问题1.师资队伍不稳定科学教师队伍不稳定,有些专职教师经过几年的业务培训刚崭露头角,又被抽到其他学科上面。
(仅2003年以来己有12名专职自然教师担任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
)2. 学校对科学课的重视程度有待提高从调查统计结果表明24.3%的学校对科学课重视,48.7%的学校根本不重视。
从访谈中发现一些学校重视科学课程的主要原因在于学校重视素质教育和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重视的主要原因在于从考试角度出发,在考前甚至平时都存在挤课现象,因此学校对科学课的教学有不同程度的忽视。
特别是个别学校甚至把实验室改为它用,学生做实验只能在教室,效果可想而知。
还有些学校为了应付检查,实验室只是个摆设,平时上课学生很少进过实验室,对实验仪器更动得少,部分学校甚至连科学课课时都不能保证。
3.课堂教学效率有待提高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虽然不排除有符合新课程要求,勇于改革和创新,既能传授知识又能培养能力,既能注重知识建构又能注重人格塑造,既能注重全体发展又能注重个性发展的优质课,总体来讲,课堂教学的成绩不容否定。
但是,还有为数不少的课堂教学气氛沉闷,方法简单,容量狭小,过程乏味,效率低微。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受到压抑,学生学习的效果则表现为低效或无效。
大部分科学教师在爱岗敬业方面表现得较好,但有部分观念陈旧,个别教师甚至是因为带不了语文、数学而来教科学,为此表现出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现象,工作积极性不高,课堂上没有激情。
有些年轻教师,由于是兼职,既不参加培训,也不认真备课,把主要精力放在所带的语文、数学学科上。
不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片面强调学习的结果,而忽略了学生的学习过程,使“探究”常流于形式。
4、科学教师的工作强度较大也是影响教学有效性的原因之一.专职科学教师平均课时量为18节左右,还要兼管实验室。
其劳动强度可想而之。
所有专(兼)职科学教师的共同感受是:教科学课太累了,他们风趣地称自己既是实验准备员,又是实验教师,还是科技辅导员;既是科学教师,还兼仪器管理员和器材维修员。
辛辛苦苦、忙忙碌碌。
杂事太多,无时间交流、钻研教法、学法.二改进意见(一)稳步提高教师素质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科学课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就成为当前工作的重点,要采取相应的激励措施鼓励现任教师安心工作,为他们进一步提高业务能力提供适当的机会。
加强科学教师师资队伍建设,多途径加强师资培训工作,建立以科学性质的培训为核心的科学教师培训机制,加强对科学教师的培训,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二)加大教学研究力度抓好科学教育主阵地——科学课堂教学,以探究学习为科学学习的主要形式,夯实科学知识的学习,注重科学思维的训练和科学方法的获得。
构建以课堂教学为核心、各种活动为双翼、各界教育力量为支撑的儿童科学素养教育网络。
通过丰富的活动,建立开放的科普活动内容体系,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使科普活动内容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向自然回归、向生活回归、向自身回归。
(三)深化教学改革,拓宽教学渠道,促进学生发展。
⑴开展以“有效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主题的系列教学研讨活动,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加强科学课程教学和科技教育的整合,培养儿童的科学情感,每学年至少举行一次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科技节或科技周;有条件的学校创科技特色学校。
⑵创造条件让学生亲历探究活动,体验科学过程。
学校应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科技竞赛活动,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宋庆龄少儿发明大赛”、“全国劳技作品创新大赛”、“科学在我身边科普演讲故事会”、航模、海模、车模竞赛、小制作比赛等等;积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科普活动,利用科技月、科技周带动广大学生参与到实践探究中来;开办各种形式的科普培训及讲座,教给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实践方法;为学生搭建交流平台,提供展示机会,同时通过亲历探究活动,使学生领悟科学的真谛,体验科学带来的乐趣。
⑶夯实科学知识的学习,注重科学思维的训练和科学方法的获得。
围绕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开展了多次交互性课件设计、教学设计、论文竞赛活动,促使教师反思、总结。
⑷挖掘社区资源,建立多维科学教育资源。
组织学生定期到社区进行科普宣传,使社区成为学生科学实践活动的阵地;积极参加省市区科技节的宣传教育活动,制作宣传展版,向市民介绍科普常识;与物理研究所、生态所、昆明动物研究所等科研单位,云南大学、昆明理工大学等多家大专院校建立长期协作关系,为学生开展科普活动提供技术支持;积极开发利用家长资源,建立课外科普调查基地,同时聘请有能力的家长为课外辅导员协助指导活动的开展。
(四),针对提高小学生科学素养的目标,多渠道提升科学教师的科学素养。
1.成立科学教研协作组,同伴互助,共同进步。
加强学校教研组建设,有条件的学校应独立科学教研组,或加入区域科学教研协作组,加强校本教研。
针对科学学科的特点,在片区成立了《科学》课程教研协作组,分别由片区学校组成的教研协作组,为教师搭建了交流的平台,强化了教师之间的交流,有利于帮助教师方便快捷地解决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通过教研协作组与全区性教研点面结合、有分有合的活动,有效提高教研活动的质量与针对性;通过个人、协作组、全区性教研活动三个层次的研究性学习,进一步提高了广大科学教师的素质,构建起一支学习型、研究型、创新型的科学教师队伍。
2.建立专家支持系统,专家引领,专业成长。
充分利用区位优势,积极争取各大专院校的相关教师参与五华区科学课程师资培训。
同时,充分发挥我区现有市、区级科学学科带头的示范作用,请他们为其他教师上示范课、研究课。
认真做好传、帮、带工作,在全区范围了开展一帮一结对子活动,即让一名学科带头人或骨干教师帮助一名青年教师成长,形成了浓厚的学术氛围,有效缩短了青年教师的成长周期,加快他们的成长速度。
3.规范实验室建设和管理,促进教师科学实践能力的提高①定期进行实验室互检互查,进一步规范实验室管理,加强实验室建设;②积极组织五华区小学科学教师参加省、市教科院举办的实验技能培训班;③开展五华区小学科学教师实验技能竞赛活动;④开展五华区小学科学教师自制教具竞赛活动,鼓励教师因地制宜开展教学实验。
⑸进一步加强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提升科学教师的信息素养。
作为现代教育的支撑,信息技术必须和学科课程整合。
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信息素养作为科学素养的一个要素越来越清晰地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学会搜集有用的信息,分析处理信息,把握科技进步的脉搏应成为科学教师必备的能力,要求45岁以下的专职科学教师必须参加英特尔未来教育的培训。
通过互动式的培训学习,教师们不仅更新了教育、教学理念,更重要的是,使教师在课堂上能够有效应用所学的技术和知识,把信息技术作为教与学的工具,有机地结合到课程中去,使学生也可以更好地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学习水平。
(五)对小学科学教师备课系统进行应用和优化。
在实践应用中,我们不断收集科学教师对备课系统的使用反馈,根据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要求和教师的需要,不断优化教师备课系统,不仅弥补了市场上缺乏科学备课系统的空缺,而且使备课系统更贴近教育教学实际,按照教学设计与分析反思这两条线索组建资源,使其既具备资源库性质又具有开放性。
框架构建的逐步成熟,资源储量的不断丰富,为教师们备课提供了一个有力的助手,一种有力的工具,减轻教师备课的劳动强度,省去了寻找各种资料的烦恼,教师可以参阅各种资料和教案而很快地写出自己的教案,为提高教学质量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为科学教师提供了丰富的背景性知识与相关的情报,有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也为教师的课堂教学工作提供了多媒体资料,对增加课堂教学的直观性、生动性、可接受性具有重要作用。
(六)开发和优化实验室管理系统,促进实验管理的科学化、现代化。
各学校应加快实验室微机管理的进程,使实验室管理变得简单、规范、方便、实用。
(七)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1、教材处理的有效性(1)整体把握内容、灵活处理教材。
充分利用现有教材,根据现有教材,依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心理特点和教学实际等,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
(2)开发课程资源,适当补充教材。
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源,挖掘教材隐含的培养学生能力的因素,对教材内容进行丰富、拓展和引伸。
开发科学实践资源,开发课外学习资源等。
(3)精心设计内容,活化手头教材。
树立新的教材观,根据学生的需要和兴趣以及教学的实际,灵活地创造性地活用教材,使教材凸显实践性、科学性与趣味性,让学生乐于参与,乐于实践。
2、教学目标的有效性新的科学课程标准要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三方面的目标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强调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必须有利于其它目标的实现为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