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语文一轮精品复习学案:文言文阅读

高中语文一轮精品复习学案:文言文阅读

高中语文一轮精品复习学案文言文阅读【考点分析】【考情分析】从近几年新课标全国卷的考查内容来看,文言文阅读的命题考查有如下特点:1.选材、文体的稳定性。

命题者近几年一直坚持从“正史”著作中选文,并且一直选取古代人物传记。

如2009年宁夏、海南卷的《宋史·朱昭传》,2010年新课标全国卷的《明史·花云传》,2011年新课标全国卷的《宋史·何灌传》,2011年辽宁卷的《旧唐书·宋庆礼传》,2012年新课标全国卷的《宋史·萧燧传》。

这些阅读文本选材范围的界定和文体的稳定性,体现了新课标对文言文阅读提升阅读境界、积淀阅读素养的精义,也为考生的备考复习指明了方向。

2.传主类型的忠义性。

文言传记中的传主均为各朝的忠臣、良将,他们都忠君报国、舍生取义,成为后人效仿的典范,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养成有积极的导向作用。

考点、题型、分值的固定化。

文言文阅读考查一直是4道题目,即实词含义判断、信息筛选、分析概括文意要点、文言翻译(2个语句)。

题型一直是3个客观选择题+1个主观翻译题。

分值为19分,其中文言翻译10分。

通过以上分析,结合《考试大纲》可知,新课标全国卷2013年的文言文阅读考查仍将延续近年来的命题特色,但也可能在基本稳定的前提下作出一些调整,如选材的范围(这方面应重点关注“正史”选文中的人物传记,也应适当涉猎一下非“史”选文中的人物传记)或将进一步扩大,文体选择(平时可适当关注一下政论文、游记文、序文等)也许趋向灵活等。

【学习方法指导】掌握文言文阅读的金钥匙文言文阅读必须脚踏实地地积累,否则可能到考试时感到不足以应对。

学习阅读文言文并不难,只要掌握规律、循序渐进,是能达到《教学大纲》规定的中学文言文学习的终极目标的,即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要达到这个目标,需做好以下三点:一、掌握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虚词,是学习阅读文言文的重要基础中学生学习阅读文言文,大都从中学课本上出现的文言文开始,而后逐渐延伸到课外文言文(包括高考文言文阅读文)。

这些文言文,都是从大量古籍中精选出来的,无论从语言到内容、到形式,都具有典范性。

学习这些文章,从初读第一篇开始,就要逐一弄清每一个文言实词的词义,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千万不能只满足于对所学文段内容的大体了解,不能如讲故事一般将其内容概述下来即视为翻译。

另外,在实词与虚词两者间,大量的、难于掌握的是实词。

文言实词本身所具有的意义的把握,考生要重点考虑一词多古今异义、通假字、同义复词、偏义复词以及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

文言虚词的数量比实词少得多,《考试大纲》又明确指出“理常见文言虚词(18个)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应该说虚词比实词好掌握。

但文言虚词同现代汉语的虚词相比,要比文言实词同现代汉语的实词相比的差距大。

文言虚词中,几乎没有一个词是古今完全相同的,而且用法复杂,使用频率还颇高。

所以在下工夫学习实词的同时,也不可忽视虚词的学习。

需要提醒的是:1.文言虚词也存在容易与现代汉语中的同形词混淆的问题。

如文言文中的“所以”连用,常常是“所”和“以”两个单词,不能与现代汉语中的“所以”同解。

还有“于是”、“至于”,也常常是介词“于”和代词“是”、动词“至”和介词“于”的连用,其意义绝不同于现代汉语的连词“于是”和介词“至于”。

2.文言虚词的“一词多义”现象更多,情况更复杂,甚至在同一语段中使用同一虚词,词性也相同,含义却各异。

如《察今》中有这样一段话:“人问其故,曰:‘此其父善游。

’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这段话中,用了四个“其”,第三人称代词,如果笼统地译为“他”就会指代不明,因为它们指代对象不同,第一个指代“抱婴儿的人”(前文有交代),第二个指代“婴儿”,第三个指代“婴儿”,第四个指代“婴儿的父亲”。

3.注意文言中的兼词。

所谓兼词,是指古汉语的合音兼义词。

从语音上讲,是由两个(或三个)字音合成的一个音节;从词义上讲,是指一个词包含有两个词的意义。

如“盍”、“焉”、“诸”、“叵”等有时“兼义”,要分别讲时为“何不”、“于其间(于之)”、“之于(或‘之乎’)”、“不可”。

4.同一个意义,可以用多个语词表达。

如第二人称代“你”,在文言文中就用“女”、“汝”、“若”、“而”、“尔”等多个词来表示。

二、掌握语法规律是通向文言文阅读的一条捷径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应该说就具备了读懂文言文的基本条件,并且也的确能疏通部分文句,因为古今语法差异不大,句子的组合次序基本相同,如果真的对现代汉语语法知识掌握比较牢固,并能熟练地分析各种句子,那么文言百分之七十的常见句式也就能触类旁通了。

都是但古今毕竟有异,例如,若不懂古汉语宾语前置的知识,就译不通“宋何罪之有”(《公输》)、“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齐桓晋文之事》)。

因此古汉语语法不但要学,而且要认真学。

工夫要放在古今语法歧异之处,即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所谓特殊句式。

这些特殊句式是: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主要是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及一些固定句式。

三、了解古代文化常识是完整把握文言文内蕴的必经之路文言文,不仅关涉着造字之源、句式之法、为文之妙,还包容着人物事件、先哲之理、阴阳之变,乃至战争、礼俗、宗法、地理、数术,更与古代历史密切相关。

特别是选入我们中学教材的,又都是久传不衰的华章,其内蕴就更丰富、更深邃。

那么,要准确理解古文文意,不具备一定的古代文化常识是不行的。

我们在逐篇学习古文的过程中,要注意点滴积累,而且还要做必要的、较有系统的整理,如古代吏制、郡制、刑法、科举制度,人的姓名、字号、谦称、敬称等等,不求过繁过细地掌握,但要大体了解。

学习阅读文言文,还要学会断句,掌握翻译方法,学会分析综合文意特点等等,诸多环节和技能训练要同时进行,这样才能提高阅读水平,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完成中学阶段文言文阅读学习的任务。

【要点名师透析】文言文翻译并不是能读懂文本就可轻易做到的,因为心中明白不等于可顺畅地诉之于口,嘴上能说不等于能清楚地付之于笔端,它还涉及语言的书面表达能力。

如何让学生在短时间的复习中,掌握高考文言文翻译的答题技巧,减少失分呢?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掌握常用的六种翻译方法1.保留法。

在文言句子中,凡是涉及纪时(年、月、日)、封号(帝号、年号、官爵名)、物名(国名、地名、人名、器具名、典章名)等,都可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搬抄即可,不必翻译。

因为此类词语无需也无法用现代汉语进行对译,如果硬作翻译,反会弄巧成拙、让人啼笑皆非。

2.剔除法。

文言文中常存在一些这样的虚词,它们在句中无实际的翻译意义,仅仅起到语法作用,如句首发语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的助词、倒装句式的标志词、句中表停顿的语气助词、衬音助词、表敬副词、偏义复词的衬托成分等。

尽管它们在原句中是必不可少的,但在译句时,却无法用对应的现代汉语进行翻译,可剔除不译。

剔除后,不影响译句的正确和通顺。

3.添补法。

文言句子常存在省略的现象,或缺主语、或缺谓语、或缺宾语等,在翻译时,需将原文中省略的成分添补出来。

唯有如此,译后的句子才显得完整、通畅、达意。

4.替换法。

有些文言词语随着时代的演变,词义发生较大的变化:有的词义扩大了(如“江”,古特指长江,今泛指一般的江河),有的词义缩小了(如“臭”,古泛指一般的气味,今特指臭气),有的词义发生了转移(如“牺牲”,古指祭祀用的牲口,今已无此义)……甚至有些词语已经不再使用。

因此,翻译时,这些词语必须用现代汉语进行替换,无论如何不能拿古义视为今义。

5.调序法。

由于语言的演变和发展,有些文言句式与现代汉语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如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词短语后置句等。

对于这些特殊句式,翻译时,必须按现代汉语的表述习惯,将语序重新调整,得以符合现代人的阅读习惯。

6.释义法。

高考文言文翻译试题为阅卷方便,往往会设置几个关键得分点,而这几个关键得分点多体现在句中的关键词上。

在答题时,如能对这些关键词进行准确地翻译,就能轻易地得分;若翻译错误,或不准确,就会遗憾地丢分。

如何翻译这些关键词呢?(1)联想课文推断。

在翻译时,我们常会遇到一些“熟悉的陌生词”,左“推”右“敲”之余,仍不得要义。

殊不知,这些翻译上的“拦路”词,却是课文中的“熟词”。

此时,你若能联想到课文中有关词句的用法,互为比较,辨析异同,就能准确地推断出它的含义。

如:“亡何花开,薄如蝉翼。

”此句在翻译时如不作联想,颇为棘手:句中“亡何”究为何意?若能联想起课文《促织》中“无何,宰以卓异闻”,便会疑窦顿消,豁然开朗:“无何”为“不久”之意,而“亡”通“无”,“亡何”即“无何”,则可译为“不久”,此句就能顺理地翻译为:“不久,花开了,花瓣薄得像蝉的翅膀。

”(2)语境分析推断。

有些文言词语仅凭所在文句,有时是不易理解的;有些文言词语本身存在一词多义的现象,单依所在文句,词义亦是难以定夺的。

此时,需借助句子上下文意(即语境)来推知词义。

(3)语法分析推断。

有些词语在翻译时,可依据它们所处的语法位置,凭借现代汉语语法知识(主语、宾语多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多由形容词、动词充当,状语多由副词充当)来推知词性,进而推知意义。

如:“每至客舍,自放驴,取樵炊爨。

”(2002年全国卷)此句中的“樵”,易误译成动词“打柴”之意。

其实,此句中“取”是动词,“樵”处于宾语的位置,其词性应为名词,故宜译为“木柴”之意。

(4)巧借修辞释义。

文言文中,常存在使用修辞手法的现象(比喻、借代、婉曲、用典等),假如不作处理就直译这些句子,则会使译文显得不当。

(5)固定结构释义。

在文言句子中,有些词语在使用时形成了固定结构模式,如表疑问的常用“奈何”“若何”等,表测度的常用“无乃……乎”“得无……乎”等。

在译句时,若能把握住这些固定结构,句子便可流畅译出。

如:“其信然邪?其梦邪?”(《祭十二郎文》)此句采用了“其……,其……”表选择的固定结构,可译为“是……,还是……”之意。

弄清此点后,该句便无翻译障碍了。

此固定结构,可从初中学过的“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邪?”(《马说》)得以印证。

(6)词类活用释义。

在文言句子中,有些词语存在词类活用的现象,如使动、意动、名词作状语、名词(形容词)作动词等等,在翻译时需根据其活用进行意译。

二、处理好一些特殊用词、修辞手法和句式1.注意借代、比喻等修辞手法的处理。

如:“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金戈铁马”,借代精锐的部队;“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樯橹”,借代曹操战船,这里借代曹操水军;“金城千里”,“金城”在文中比喻坚固的城墙,而不能译成“金属筑成的城墙”。

2.注意古人行文中一些委婉的说法。

如“方与将军会猎于吴”,“会猎”是决战的委婉说法;再如“权起更衣”,“更衣”即上厕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