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第1课《推拉游戏》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人们对力的认识是从感觉开始的,但要逐步过渡到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达到物、我的分离,即科学的客观性,需要指导学生有目的地观察一些因力的作用而产生的现象,通过比较、分析,发现其共同特征。
教材按概念建构的认知流程:“示例聚焦(“推手”与“拔河”游戏)一一类比举证(“你还在什么情况下用到了推和拉")一归纳提炼(初步认识什么是推力、拉力)→拓展迁移(寻找生活中的推力与拉力的例子)”,同时按由近及远、由自身直接体验到间接观察的顺序(“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编排活动,旨在让学生在游戏的体验中,经历观察、比较、分析、归纳、抽象等探究过程,引领他们发现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在体验中觉察力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可能存在关联,初步建构推力和拉力的概念。
第一个活动(“推手与拔河游戏”)包含两个小活动,一是推手游戏,感受推的用力方向及用力后身体的感受;二是拔河游戏,感受拉的用力方向及用力后身体的感受;旨在引导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运用自己的感官直接感受与体会推与拉的作用效果的异同;再让学生联系生活,列举并比较、分析生活中更多推与拉作用的实例,接着用场景讨论图,引导学生在调取已有的感知经验基础上,加以梳理和提升,初步建立推力与拉力的概念,让学生初步经历由直观到抽象的思维过程。
第二个活动主要是前一活动的拓展迁移,教材中给出了四幅图片,要求学生能够判断图中所绘画面呈现的是推力还是拉力。
在四幅图片中有两幅有人出现,还有两幅图片则完全没有人出现,旨在引领学生类比推理物体对物体的“推、拉作用”,逐步拓宽推力、拉力的作用对象,关注力的共同特征“相互作用”",隐性渗透力的两个作用效果“改变运动”“改变形状”,加深对“力”的认识,达到物、我的分离,即科学的客观性。
活动1是活动2的铺垫,建议活动1教师定位于“教”和“扶”,活动2教师定位于“扶”和“放”。
二、教学目标1.知道推力和拉力是常见的力,感受推力与拉力的作用效果。
2.通过“推手”“拔河”游戏,观察、体验推力和拉力的作用效果,通过对更多推、拉活动的感受与体验,运用比较、分析等思维方法,归纳出推力与拉力的相同与不同。
3.通过游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认识力与改造自然之间的关联。
三、教学重点:体验并感悟用力的感受,并分析推力与拉力的相似与不同。
四、教学难点:分析推力与拉力的相似与不同;安全、有序的教学组织。
五、教学过程教学导入“今天的科学课我们来做两个小游戏。
”活动1 “推手”与“拔河”游戏第一个游戏的名字“推手”游戏,需要两个人合作完成。
怎么做呢?先请两名同学上前给大家演示一下。
两人面对面站立,同时后退一步,并伸出自已的右臂,掌心相对。
老师说“开始”后,两人同时用力推。
在这个游戏中谁的脚先移动,谁输;谁的脚后移动,谁赢。
比一比谁更有力气。
可以多比几次,在推的过程中,体会下你胳膊的感受。
刚オ我们在“推手”游戏中用的力叫——推力。
大家一起说一下——推力。
想一想,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了推力。
第二个游戏的名字叫“拔河”比赛,同样需要两个人合作完成,同时需要根小木棍。
怎么做呢?先请两名同学上前给大家演示一下。
两人面对面站立,同时后退一小步。
两人分别伸出右手握住小木棍的两头。
老师说“开始”后,两人同时用力拉。
在这个游戏中谁的脚先移动,或者木棍先离开手,谁输;谁的脚后移动,或者木棍后离开手,谁贏。
比一比谁更有力气。
可以多比几次,在拉的过程中,体会下你胳膊的感受。
刚オ我们在“拔河”游戏中用的力叫——拉力。
大家一起说一下——拉力。
想一想,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了拉力讨论:;通过两个小游戏我们认识了推力和拉力,与周围的小朋友讨论一下,在推和拉时,你的感觉有什么不同?推力和拉力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力。
它们有什么相同与不同呢?你用力推对方的时候,对方给你一个什么样的感受?你用力拉木棒的时候木棒又给你一个什么样的感受?有了这些活动感受后,你对“力”有什么认识?活动2 认识常见的推力与拉力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了推力和拉力,你会判断吗?看看书中这些场景中,哪些地方有推力或拉力的作用?说一说这些カ可能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
与你的小组同学交流一下。
汇报交流:逐一说说图片中什么地方用到了什么カ,可能会产生什么效果,并说说你的理由。
拓展巩固;学生活动手册中的图片分析(机动,灵活处理)六幅图片,将属于推力的用红色笔圈出,属于拉力的用蓝色笔圈出。
第一单元第2课《力与形变》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归纳能力。
二、教学重点:通过对橡皮泥、弹簧、海绵荨材料的挤压与拉伸,发现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撤销力后,发现櫲皮泥荨材料不能恢复原来的形状,弹簧海绵等材料还能恢复原来的形状。
三、教学难点:在比较与分析的过程中,初步感知塑性形变和弹性形变的不同。
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教师谈话;物体的形状是可以发生变化的,那么,物体是怎样变形的呢?你能举例说一说吗?(二)新课讲授活动1 改变橡皮泥的形状1.改变球形橡皮泥的形状教师:我这有一块球形的橡皮泥,挤压或拉伸这垬橡皮泥,观察它的形状会有变化吗?教师板图,球形橡皮泥,挤压或拉伸之后会变成什么样呢?你可以先预测下,并说说你的理由。
小组合作,两人挤压,另外两人拉伸同一块橡皮泥,说一说橡皮泥的形状发生了哪些变化。
汇报并记录2.改变更多形状橡皮泥的形状老师这还有很多的方形和柱形的橡皮泥,如果挤压或拉伸这些橡皮泥,它们的形状会怎样变化呢?小组内先说一说。
到底会不会像你想象的这样呢?选择一个形状试一试。
你还能把它变成原来的样子吗?怎样做?你能用一块橡皮泥完成这些操作吗?我们一起来见证橡皮泥的变形记。
通过刚才的研究你有什么发现?橡皮泥是怎样变形的?看来,力可以改变櫲橡皮泥的形状。
(板书)3.制作橡皮泥造型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发现,力可以改变橡皮泥的形状。
下面每个人挑选一种色的橡皮泥,试着捏出你喜爱的造型。
给大家两分钟时间。
不要大复杂,可以简単一点儿哦!通过我们灵巧的小手,可以改变橡皮泥的形状,捏出可爱的造型。
力能够改变橡皮泥的形状,并能让橡皮泥一直保持这样的形状。
力能不能改变其他物体的形状呢?其他物体会不会像橡皮泥一样一直保持着这样的形状呢?接下来我们进入对更多物体的研究。
活动2 奇妙的形变1.探究弹簧的形变我们先来看看这个材料,有认识的吗?它叫什么?——弹簧挤压或拉伸一下弹簧,弹簧的形状会有怎样的变化,把弹簧的变化记录下来。
汇报并将结果记录在黑板上。
除了观察到受力后弹簧长度的变化之外,你们还发现当力撤销后,弹簧又怎样了?小结:看来,力也能改变弹簧的形状,但奇妙的是,当力撤销后,弹簧又恢复了原来的形状。
2.探究更多材料的形变老师这还有一些材料,如:海绵、橡皮筋、皮球、气球等。
请你观察一下挤压或拉伸这些材料,它们的形状会有什么样的变化?当力撤销后,它们又会怎样?将你们的研究结果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中。
汇报并将结果记录在黑板上。
小结:看来,力还可以改变海绵、橡皮筋、皮球、气球的形状。
所以我们还可以说,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3.生活中还有哪些神奇的形变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了奇妙的形变呢?PPT出示图片(蹦床、衣服的松紧口、射箭、弹力球等),你能说一说它们的形状是怎样变化的吗?小结;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还发现,当力撤销后,有的物体能恢复原来的形状,如弹簧、橡皮,有的则不能,如橡皮泥。
(三)课堂小结1、力可以改变橡皮泥的形状,但当力撤销后,橡皮泥不能恢复原来的形状。
2、力也能改变弹簧的形状,但奇妙的是,当力撤销后,弹簧又恢复了原来的形状。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现实生活中的弹性物体有哪些?(四)布置作业现实生活中的寻找发现哪些弹性物体,给我们带来的欢乐与便利。
板书设计第2课力与形变1、力可以改变橡皮泥的形状,但当力撤销后,橡皮泥不能恢复原来的形状。
2、力也能改变弹簧的形状,但奇妙的是,当力撤销后,弹簧又恢复了原来的形状。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教学反思:第二单元第1课《植物角》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小孩子对一些花花草草有着天然的好奇心,一年级时我们带领着孩子们初步接触认识了一些常见的植物。
从本课开始,我们将走进植物的生活,照顾它们、养殖它们。
我们将陪伴孩子们一起经历一场心路历程,当看到植物作为生命体而发出勃勃的生机时,他们常常会感到非常好奇,会因植物的成长而喜,也许会因植物的死亡而伤心落泪…孩子们会同他们的植物一同成长,他们将对植物的生长进行思考、讨论。
教材按“在哪里养殖植物?养殖什么植物?怎么养殖植物?”三个问题层次布设了三个相应的活动“1建植物角”“2认识植物角中的植物”“3我来照顾植物”,三个活动层层递进,相互关联。
活动1,引导学生围绕如何在教室内建立植物角,思考讨论“建在什么位置”“养殖植物应该注意什么”“准备什么材料”等问题,驱动学生调取已有经验的同时,梳理聚焦问题,权衡利弊得失,选择适当的位置、搭建材料,在教师的指导和家长的帮助下,学生分组自带要养殖的植物,师生共同建立植物角。
旨在为后续活动提供多样本探究对象,同时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为后期学生养殖过程中情感的投人打下伏笔。
因为植物角中有很多学生不认识的植物,活动2中的两幅场景图,旨在要求教师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观察并描述植物的待征,比较这些植物的不同与相同,辦认这些植物。
活动3是在活动2的基础上,学生对于植物角中的植物有了初步的了解后,让学生分组认领一盆植物,査阅相关资料,工解杀殖条件和技术,指导学生初步制订养殖计划,设计观察生长记录表,做好养殖植物、观察探究植物生长情况的准备。
二、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能说出常见植物的名称,通过比较植物,能简单描述常见植物的特征。
了解植物是有生命的。
2.科学探究:利用多种感官和工具,观察植物的外部形态特征。
3.科学态度:引发学生对植物生长探究的兴趣,在合作种植的过程中,培养关爱生命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能简单描述常见植物的特征。
四、教学难点:引发学生对植物生长探究的兴趣,在合作种植的过程中,培养关爱生命的意识。
五、教学过程:一、课题导入出示参照单元页制作的研究植物生长的情境图课件,驱动学生回顾对植物生长的已有经验,引导学生仿照单元页上的小诗提出“植物生长需要什么,不同的植物生长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等问题。
教师提醒学生,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养殖植物,探究植物的生长特点,发现让植物生长得更好需要注意的条件;并顺勢引出在教室里建立“植物角”这个话题导入新课。
二、集中话题——建立植物角1.谈话:在我们的教室、家里到处都能看到植物,植物是我们的好朋友,今天我们也在班里建一个专门放植物的植物角。
2.讨论:大家说说,我们班哪儿放植物最合适,为什么?教学意图及效果:学生探讨后发现,班级很多地方都可以放植物,讨论会引发学生争议,争议的焦点集中在植物角位置的设立是否适合植物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