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89新湘教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及计划资料

20189新湘教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及计划资料

湘教版二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及计划一、学情分析:本册教材从儿童的已有经验、生活实际和周围环境要素出发,以认识周围常见物体、事物的现象、特征或性质,学习认识事物的方法为线索,引导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展开比较、分类、小制作、小实验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探索,从而学习有关的科学知识。

二、教材分析:本册教材以学生的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为起点,选用常见的动物、物质、科学现象、自然现象、简单工具等为探究对象,以了解其特征变化为主要内容目标,在一年级的基础上进一步训练并发展观察、描述、比较、分类、实验等探究技能,渗透体验分析、归纳、抽象、概况等思维方法。

引导学生进一步关注人、动物、环境的关系的同时,了解科学与技术、科技与生活的关系,培养并发展学生的探究兴趣。

教学目标:“溶解”作为教材的第一个单元,观察、描述溶解现象,辨别生活中常见的溶解现象,尊重事实,激发探究兴趣,体会溶解给生活带来的便利。

“动物的反应”单元,认识动物的感官和功能。

知道动物是通过一些器官感知环境的,珍爱动物、探究兴趣、愿倾听、乐分享,多角度认识事物。

“太阳和月亮”单元,知道太阳发光发热,知道太阳东升西落,知道用太阳辨认方向,知道月相的变化,培养尊重事实,用事实说话的意识,坚持住。

“物体的位置”单元,知道用方位、远近描述物体的位置,激发兴趣,乐于表达,体会合作学习的乐趣。

“尺子的科学”单元,了解尺子科技史,认识在比较时统一标准的作用,尝试多角度多方法设计制作尺子,培养合作意识、创新意识,体会科技产品带来的便利。

三、教学措施:(1)把握小学生心理特点,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1、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

2、精心安排多种活动。

3、尊重每一位学生。

(2)加强组织教学,重视学习习惯的培养1加强教学组织工作。

2注重科学课教学常规教育,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3)明确观察要求,重视观察能力的培养1、必须准备好观察材料。

2、把握各课的观察重点。

3、掌握观察活动的基本步骤。

(4)加强安全防范意识。

湘教版科学二年级上册全册教案第一单元溶解第一课:它溶解了吗教学目标:1、观察溶解现象,了解溶解过程。

2、经历简单的猜测,验证活动过程。

3、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

教学重难点:观察溶解现象,了解溶解过程。

教学准备:水、烧杯、搅拌棒、粗盐、沙子、胭脂红教学过程:一、导入1、教师出示一杯清盐水。

提问:透明的水中能"藏"东西吗?(学生回答)二、请几个学生尝杯中的水。

提问:水中藏没藏东西,"藏"的是什么?三、观察实验:盐在水中发生了什么变化?1、教师出示实验的器材:水、烧杯、搅拌棒、粗盐。

2、指导学生认识实验的器材,并教给学生正确的搅拌方法。

3、提出观察实验的要求:1)按照"没有放入水中时"、"刚放入水中时"、"搅拌一会儿"、"搅拌较长时间后"的观察顺序进行细致的观察。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填写观察记录表。

(记录表附板书设计内)3)安全提示:实验的液体不能随便尝,这样很危险。

只有经过老师确定无危险,且得到教师的允许才能尝。

4)、学生动手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四、汇报交流。

1、学生根据观察记录进行汇报交流。

2、认识盐在水中的变化过程是:由大颗粒→小颗粒→微粒→"化"在水中。

五、对比实验。

1、观察沙子和食盐放入水中的情况。

2、理解溶解的科学含义:溶解就是像盐这样,在水中慢慢消失、慢慢溶化的现象。

3、使学生知道:有的物质在水中容易溶解,有的物质在水中不容易溶解。

第二课:生活中的溶解教学目标:1、观察溶解现象,了解溶解过程。

2、经历简单的猜测,验证活动过程。

3、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并将科学探究中得到的发现用于生活中。

教学重难点:观察溶解现象,了解溶解过程教学准备:水、烧杯、搅拌棒、粗盐、糖块、食用油、红糖、沙子、淀粉、陈醋、味精等。

教学过程:一、提出猜想。

1、学生拿出准备的材料粗盐、糖块、食用油、红糖、沙子、淀粉、陈醋、味精。

(允许学生补充其它的材料)2、学生预测这些材料放入水中后将如何变化,并说出预测的根据。

二、观察实验:其他物体在水中是否溶解?1、教师提出实验要求:1)实验过程中细心观察,并且做好实验记录。

(记录表附板书设计内)2)实验完毕整理观察结果,得出哪些材料容易溶解、哪些材料不容易溶解的结论。

2、学生动手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三、汇报交流。

1、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地方还有溶解现象?2、怎样使糖块溶解得快?把自己的方法与同学交流,比一比谁的方法更好。

四、拓展延伸气体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师总结:水除了能溶解一些液体和固体外,还能溶解少量的二氧化碳、氧气等气体。

鱼就是靠呼吸溶解在水中的氧气生存。

第三课:自制泡泡液教学目标:1、大胆尝试和探索,选择合适的材料调制泡泡水。

2、尝试不同的工具吹泡泡,感知泡泡的形状、大小和颜色。

教学重难点:大胆尝试和探索,选择合适的材料调制泡泡水。

教学准备:清水、盆、沐浴乳、洗洁精、肥皂、洗发乳、塑料管等材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1、游戏“抓泡泡”引入。

这泡泡是从哪来的吗?是老师做的那么你们想不想自己也制作出吹泡泡的水呢?2、介绍制作泡泡水的材料。

二、调制泡泡液1、制作泡泡水,让学生感知制作时的快乐和探索的兴趣。

1)、师拿出洗发乳、肥皂、洗洁精、沐浴乳试试哪种效果会更好?2)、教师总结并演示操作的过程。

2、生思考:怎样使吹出的泡泡更多更大呢?1)、在活动手册上记录你的发现2)、还有哪些想要探究的问题?小泡泡容易破还是大泡泡容易破?吹出的泡泡为什么是彩色的?泡泡都是球形的吗?如果在泡泡液中加入少许白糖,吹出的泡泡会怎样?第二单元动物的反应第一课观察兔子的反应一、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知道兔子可通过眼、耳、鼻、舌等感知环境,并产生相应的反应。

2.科学探究初步发展对比实验的设计能力;提高观察比较描述的能力和依据事实分析判断的能力。

3.科学态度、ST SE 对研究兔子的反应产生兴趣;认真细致的观察比较;能如实进行描述;设计方案与描述分析中,乐于倾听和交流;增进爱护保护兔子的情感。

二、教学准备分组实验材料:兔子、兔笼;胡萝卜、青菜、干草、苹果等教师准备材料:挡板,两个黑色布袋,分别装篮球和青草三、教学时间 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人用各种感官感觉周围的世界,做出反应。

小动物呢?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观察研究一种小动物——兔子。

(二)新课学习1.观察兔子的感官(1)观察前提出要求:安静,不要惊扰兔子;先整体观察,再重点观察它的感官。

(2)观察兔子例如:兔子眼睛是红色的。

兔子有两颗大门牙。

兔子的耳朵上有很多红色的血管。

(3)画一画:把兔子的样子画下来,标出它的眼、耳、鼻等感官。

2.观察兔子对不同食物的反应(1)讨论:兔子喜欢吃什么?(2)将兔子依次放在胡萝卜、白菜、草和饼干附近。

(3)观察:兔子对几种食物的反应一样吗?说一说你的发现和想法。

第二课观察蜗牛的反应一、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知道蜗牛的身体主要由头、腹足和外壳构成,头部有长短不同的2对触角,长触角的顶端长有眼。

蜗牛对不同气味有嗅觉反应。

蜗牛对声音变化无明显反应。

初步了解蜗牛的生活环境,初步了解蜗牛喜欢吃的食物。

2.科学探究通过观察蜗牛,初步形成提出问题的能力;在教师的辅导下,初步学习利用对比的思路设计实验的能力;发展观察、比较、描述能力。

3.科学态度、STSE 对观察小动物充满兴趣,认真细致、乐于记录;乐于将发现的动物反应主动与他人分享;乐于饲养小动物。

二、教学准备分组实验材料:蜗牛,棉棒2支,小玻璃瓶2个,分别装少量白醋和糖水;透明长尺子、棉线绳、木头铅笔;放大镜。

学生准备材料:课前寻找并饲养的蜗牛。

教师准备材料:蜗牛身体组成部分的PPT;饲养蜗牛塑料盒(内放湿沙子、菜叶、黄瓜,放养多只蜗牛)三、教学时间 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这节课,我们将观察蜗牛的身体特征和蜗牛的反应,大家在哪里找到的蜗牛?它们生活在什么地方?(二)新课学习1.认识蜗牛(1)出示蜗牛。

(2)从整体到局部、按照一定顺序观察蜗牛的外形。

(2)组内交流之后再全班交流。

(3)画一画:把蜗牛的样子画下来,并标注出蜗牛的身体外形结构及感官。

第三课有趣的动物反应一、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能举例说出2—3种动物利用某种感官(眼、耳、鼻、舌等)对周围环境进行感知、做出反应的事例;进一步感受到多样的动物做出多样的反应。

2.科学探究能观察、比较环境变化下,动物做出反应的情况,并进行如实描述,力求准确;发展利用不同方式获取动物反应的信息的能力,通过阅读搜集动物反应资料的能力。

3.科学态度、STSE细致观察,比较,乐于与同伴分享发现;能倾听、欣赏同伴对动物反应的发现;不断形成研究动物反应的兴趣,增进亲近、关注、爱护动物的情感。

二、教学准备学生准备:课前准备好的表现动物因环境变化做出反应的汇报资料,可以是图片,可以是记录,可以是录制的小视频。

教师准备材料:多媒体播放设备,实物投影。

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观察身边的动物,说一说它们是怎样感知环境和产生反应的。

(二)新课学习1.“动物的反应”交流会(1)交流小动物利用感官对周围进行感知,做出反应的事例(2)可以根据学生的预先准备进行交流,也可以借助教材的图片组织交流。

例如:小鸡见到米时,会聚集啄米。

敲鱼缸时,鱼会快速游动起来。

当光线变弱时,小猫的瞳孔变大。

当有陌生人靠近家门时,家里的小狗会大叫并驱赶陌生人。

(3)交流饲养小动物的经验(更接近自然、常态的条件下进行动物感知环境做出反应的研究)。

(4)可以根据学生的预先准备进行交流,也可以借助教材组织交流。

例如:每过一段时间,要给小鱼换水。

(5)关注自己饲养的小动物对哪些环境感到不适、发生了什么不良反应,对哪些环境很适应、产生了什么趋近、喜爱做出的行为,合理饲养。

2.了解动物的本领(1)依次出示教材P18蛇、鹰、马的图片。

(2)想一想:这些动物都是通过什么感官感觉周围环境?(3)讨论:你还知道哪些动物的本领吗?例如:变色龙能在不同环境下改变自己的肤色。

乌贼在遇到危险时,会吐出墨汁。

(4)小结:动物用眼、耳、鼻、舌等感觉周围环境,从而产生各种反应,其目的是好好生存下去。

第三单元太阳和月亮第一课发光发热的太阳一、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知道太阳能够发光发热,描述太阳对动植物和人类生活有着重要影响。

2.科学探究用观察、比较的方法,获取太阳发光发热的证据;用归纳、总结的方法,梳理关于太阳发光发热的影响的认识。

3.科学态度初步培养学生用事实和证据说话的思维习惯。

4.STSE 太阳的发光发热对动植物和我们都意义重大。

二、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各种有关太阳发光发热的图片、录像、小的冰块学生准备:活动手册三、教学时间 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太阳给我们带来了什么?(二)新课学习 1.寻找太阳带给我们光和热的证据(1)提问:如何证明太阳带给我们光和热?(2)生活经验的证据举例:太阳可见时,空中光线充足明亮;太阳不可见时,天空是阴暗乃至是黑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