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教育考试整理-教育概论整理考试

小学教育考试整理-教育概论整理考试

一、选择题:6小题,每题3分,共18分1.教育要素:三种基本要素: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影响2.教育学的创立:夸美纽斯写了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赫尔巴特被称为“现代教育学之父”3.教育功能的类型:1.从作用的对象看,教育功能可分为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2.从作用的方向看,教育功能可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3.从作用的呈现形式看,教育功能可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4.多维度的复合分类4.教育目的的基本特点:第一,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具有质的规定性;第二,教育目的具有社会性和时代性5.教育目的的基本特点:第一,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具有质的规定性。

第二,教育目的具有社会性和时代性6.教育目的的功能:1.对教育活动的定向功能,2.对教育活动的调控功能,3.对教育活动的评价功能7.教育目的确立的依据:1.社会依据,2.人的依据8. 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现代学制三种类型:一是双轨学制,二是单轨学制,三是分支型学制9.学生发展的一般规律:1.顺序性和阶段性,2.稳定性和可变性,3.不均衡性,4.个体差异性,5.整体性10. 师生关系的定义: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等。

11. 师生关系的作用: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2.师生关系是衡量教师和学生学校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3.师生关系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和校园文化12. 师生关系的类型:1.以年轻一代成长为目标的社会关系,2.以直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的教育关系,3.以维持和发展教育关系为目标的心理关系13. 核心课程:“核心课程”即指所有学生都要学习的一部分学科或学科内容,也指对学生有直接意义的学习内容。

核心课程要求围绕一个核心组织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14. 行为主义教学理论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1.语气行为结果的教学目标,2.相倚组织的教学过程,3.程序教学的方法二、概念题:4小题,每题5分,共20分1.教育的定义: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

2.教育功能的含义:教育功能是教育活动和教育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

教育的内部功能就表现为对受教育者身心发展所起的作用,他是有教育自身的结构决定的。

教育的外部功能是教育作为社会的子系统在社会运行中的作用,他是由社会结构决定的。

教育对受教育者和社会的影响和作用,不只是正向的促进,也有负向的阻碍。

3.教育目的的含义:教育目的即教育意欲达到的归宿所在或所预期实现的结果。

狭义的教育目的特指一定社会(国家或地区)为所属各级各类教育(或者说是整个教育事业)的人才培养所确立的总体要求,是整个教育意欲达到的根本所在。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对教育活动具有指向作用的目的领域(也有人称目标领域),含有不同层次预期实现的目标系列4. 学校教育制度定义: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期,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他规定者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5. 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概念:教师专业发展,又称教师专业成长,是指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依托专业组织,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通过持续的专业教育,习得教育教学专业技能,形成专业理想,专业道德和专业能力,从而实现专业自主的过程。

他包括教师群体的专业发展和教师个体专业发展6. 课程的定义:课程是对育人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方式的规划和设计,是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全部内容及其实施过程的总和7.核心课程:“核心课程”即指所有学生都要学习的一部分学科或学科内容,如美国的科学,数学和外语,英国的科学,数学和英语,中国的语文,数学和外语;也指对学生有直接意义的学习内容。

核心课程要求围绕一个核心组织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8.教学的概念:教学时一种尊重学生理解思维能力,尊重学生自由意志,把学生看作是独立思考和行动的主体,在与教师的交往和对话中,发展个体的智慧潜能,陶冶个体的道德性格,使每一个学生都达到自己最佳发展水平的活动9. 重要他人:1.“重要他人”一词是美国社会学家米尔斯提出的概念,专指对个体的社会化过程具有重要影响的具体人物。

2.学生的重要他人可分为两个层次:互动性重要他人与偶像性重要他人三、简答题:4小题,每题10分,共40分1.教育的定义: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

首先,这个定义描述了“教育”的“实践特性”,即“教育”这个概念首先指称的是某一类型的实践活动,而不是纯粹的理念或在某种理念支配下的一套规则。

其次,这个定义把“教育”看作是耦合的过程:一方面是“个体的社会化”,另一方面是“社会的个性化”。

2.教育要素:三种基本要素: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影响。

教育的三要素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规定,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实践系统。

没有教育者,教育活动就不可能展开,学习者也不可能得到有效的指导;没有学习者,教育活动就失去了对象,无的放矢;没有教育影响,教育活动就成了无米之炊,无源之水,再好的教育意图,再好的发展目标,也都无法实现。

因此,教育是由上述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一种社会实践系统,是上述三个基本要素的有机结合。

各个要素本身的变化,必然导致教育系统状况的改变。

不同教育要素的变化及其组合,最终形成了多样的教育形态,担负起促使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社会环境下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体化的神圣职责。

3.教育对个体发展的正向功能:1.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a.教育促进个体思想意识的社会化,b.教育促进个体行为的社会化,c.教育培养个体的职业意识和角色;2.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的功能 a.教育促进人的主体意识的形成和主体能力的发展,b.教育促进个体差异的充分发展,形成人的独特性,c.教育开发人的创造性,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4.教育对文化的正向功能:1.教育的文化保存功能,2.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3.教育的文化创造功能.5.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具有质的规定性的具体表现:第一,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具有质的规定性。

即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的社会倾向和人的培养具有质的规定性,主要表现在一是对教育活动具有质的规定性。

二是对教育对象的发展具有质的规定性,主要体现为两方面:一方面规定了教育对象培养的社会倾向,即要使教育对象称为哪个阶级,哪个社会的人,为哪个阶级,哪个社会服务;另一方面规定了培养对象应有的基本素质,即要使教育对象在哪些方面得到发展,应养成哪些方面的素质等。

6.教师个体专业发展的具体内容:1.专业理想的建立,2.专业知识的拓展,3.专业能力的发展,4.专业自我的形成7.学生的本质特点:简答:1.以系统学习间接经验为主,2.是具有主体性的人,3.具有明显的发展特性8.校本课程的利弊:校本课程有助于最大程度地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有助于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

校本课程的开发使教师成为课程开发的主体,确立了教师专业自主地位,也给教师的个性化教学提供了机会。

校本课程开发需要教师挖掘自己的智慧,对课程重新认识,因此,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自身素质包括专业知识,教学能力等都得到了提升。

不过,在当前校本课程的开发中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如很多学校开发的校本课程都缺乏长远的系统规划,都是教师有什么特长就开什么课,缺乏对校本课程的系统设计和长远规划。

因此,学校领导应注意教师队伍成员的多样化,包括专业多样化,能力多样化,年龄多样化,学历多样化等。

只有吸引了多样化,全方位的人才,才有可能对校本课程进行系统开发。

此外,加强学校之间的交流也有助于资源共享,实现校本课程的系统性。

9.当前我国课程改革的内容框架:1.在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上,2.在课程设置上,3.在课程目标上,4.在课程编制上,5.在知识内容上,6.在教学过程中10.教学设计的四个基本要素:1.教学所要达到的预期目标是什么(教学目标),2.未达到预期目标,应选择怎样的知识经验(教学内容),3.如何组织有效的教学(教学策略,教学媒体),如何获得必要的反馈信息(教学评价)11.学生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同辈群体生活及社会文化生活各自最大的特点:他是一种建立在父母子女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之上的,家庭生活表现出来的基础性,持久性给学生的影响是相当独特和重要的;学校生活与家庭生活的最大差别就是强制性,四个特点:一是强制与同龄学生共同生活;二是强制遵守家庭中所没有的行为规则;三是强制把学习生活与游戏及娱乐活动截然区分,在学校中,学生不感兴趣的要学习,而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却不能自由地学习;四是学生不断地受到教师和学校的各种评价,这种不断进行的评价有时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

12.重要他人:1.“重要他人”一词是美国社会学家米尔斯提出的概念,专指对个体的社会化过程具有重要影响的具体人物。

2.学生的重要他人可分为两个层次:互动性重要他人与偶像性重要他人13.学生评价的当代取向:1,倡导构建“以发展为本”的学生评价体系,2.以质性的评价模式取代量化的评价模式,3.强调测评的真实性和情境性,4.鼓励学生评价中的合作行为,5.重视思维过程的评价14.素质教育的内涵,目的与任务:1.内涵,素质教育既培养提高学生素质的教育,可分为3个层次,既身体素质教育,心里素质教育与社会素质教育。

2.根本目的: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可分为做人和成才两个层次。

3.任务:发展身体素质,培养心里素质,形成社会素质四、论述题:1题,每题22分,共22分1.教育目的确立的依据:1.社会依据,教育产生于社会需要,与一定社会的现实及其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要更好地服务社会,必须依据社会现实和发展的需要。

一是要根据社会关系现实和发展的需要,二是要根据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2.人的依据,教育目的含有对人的素质发展的要求,这种要求不仅要依据社会现实及其发展来确定,也要依据人的身心发展和需要来确定。

从人的身心发展特点来看,他是确定各级各类教育目的(或目标)不可忽视的重要依据。

从人的需要来说,人的发展需要是教育目的选择,确立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之一。

2.我国的教育目的:重点理解全面教育、各育关系3. 班级中的非正式组织:非正式组织有四种类型:1.积极型,这种群体的价值目标与班级正式群体的价值目标是一致的,是班级正式群体的补充;2.娱乐型,同学们由于情绪上的好感和消磨课余闲暇时间的需要而聚集在一起,他们的主要目的是好玩,有趣,这些小团体有时格调不高,甚至庸俗,但他们却感到了满足;3.消极型,这种群体会自觉和不自觉地与班主任,班委会发生对立;4.破坏型,这类群体已经游离出正式组织,他们没有是非善恶标准,凭借一种所谓的江湖人的欲望,勇气和胆量而作为,常常对班级组织产生破坏甚至震慑作用;4.素质教育的内涵,目的与任务:1.内涵,素质教育既培养提高学生素质的教育,可分为3个层次,既身体素质教育,心里素质教育与社会素质教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