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
甲状腺球蛋白抗体是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病人血清中的一种常见自身抗体,具有高度种属特异性,是诊断自身免疫甲状腺疾病常用指标。
TGAb的靶抗原是甲状腺球蛋白,甲状腺球蛋白是甲状腺组织的主要蛋白成分,占总蛋白70%~80%。
它主要由IgG1、IgG2和IgG4组成,少部分为IgA和IgM。
一般认为TGAb对甲状腺无损伤作用。
体外实验证实TGAb也在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细胞毒性作用(ADCC)中起一定作用。
TGAb与甲状腺球蛋白结合后,可通过Fc受体与结合的抗体相互作用激活NK细胞,而攻击靶细胞,导致甲状腺细胞破坏。
TGAb还影响TG抗原的摄取、加工,催化TG水解,因而可以影响非显著性T细胞抗原决定簇的自身免疫反应,从而导致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autoimmune thyroidism disease,AITD)发生恶化。
正常参考值:< 30%
临床意义:TGAb是甲状腺滤泡胶质内的甲状腺球蛋白(TG)进入到血液后产生的抗体,是非补体结合性抗体。
血清TGAb是诊断甲状腺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一个特异性指标,桥本病(HT)及桥本GD患者可明显升高、GD和原发性甲减亦可见到升高,桥本甲状腺炎患者血清中TGAb检出率可达90%~95%;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检出率40%~90%不等,检出率高的可能与部分病例属于桥本甲亢有关;但桥本GD与GD之间的升高幅度常有重叠,因此,要鉴别GD是否有并发HT 有一定的难度,需结合临床表现,必要时行针刺组织学或细胞学检查;原发性甲状腺功能低下症患者检出率65%左右。
此外,甲状腺癌及部分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和系统性红斑狼疮等亦可见升高,SLE等结缔组织病患者血清ATG检出率20%~30%。
TGAb可作为甲状腺肿块鉴别诊断的指标,其阳性一般考虑为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而非甲状腺肿块。
在正常人中,尤其是女性和老年人,约有2~10%可检出阳性结果,一般可提示为遗传易感性个体。
正常妇女,随着年龄的增长,TGAb阳性检出率增加,40岁以上可达18%,这可能是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的早期反应。
TGAb阳性尤其高水平阳性者,对治疗方法的选择应慎重。
对部分TGAb低水平阳性者作甲状腺活检研究发现,这类患者甲状腺组织中均有局限性的淋巴细胞浸润。
甲状腺功能亢进病人在治疗过程中,会发生一过性的甲状腺功能低下,此情况的发生,与TGAb密切相关。
值得注意的是:分泌TGAb的B淋巴细胞主要存在于甲状腺内,当甲状腺内TGAb 积累至一定浓度时,不仅TG分解增加,也可导致其他与TG无关的蛋白发生水解,从而可能造成全身性的蛋白分解作用增强及组织损害。
需检测人群:心悸、胃纳明显亢进,但体重下降,疲乏无力,怕冷、皮肤干燥少汗、泛黄、粗糙、发凉等人。
甲状腺微粒体抗体(TMAb)
TMAb是由甲状腺微粒体抗原(TM)刺激产生,TM存在于甲状腺上皮细胞胞浆内,是一种补体结合性•IgG。
在某种因子刺激下,TM进入血循环,形成一种特异性抗原,并产生TMAb。
TMAb的临床意义与TGAb相同,但阳性检出率较TGAb高,二者联合检测可提高阳性率。
近年的研究认为,TMAb就是甲状腺过
氧化物酶抗体。
正常参考值:< 15%
临床意义:慢性淋巴性性甲状腺炎及弥漫件甲状腺肿伴甲抗(Graves病)都是甲状腺自身免疫性疾病。
TMAb是免疫过程中产生的甲状腺自身抗体.在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的血中可以测出。
慢性淋巴性甲状腺病人TMAb可以出现高水平增加,而弥漫性甲亢病人测定的抗体抗体含量及频度均较前者为低,一般Graves病患者测得抗体低浓度时,临床意义不大,大都于治疗后好转。
TMAb含量大都降低,但遇到抗高含量时,要注意有无临床桥本氏病甲亢存在,甲亢治疗要倍加慎重,不要贸然手术或放射性碘治疗.
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
TPOAb•过去称之为TMAb,近年来的研究证实甲状腺过氧化物酶 (TPO)是微粒体抗原的主要成分。
TPOAb基本由B淋巴细胞产生,属于多克隆抗体,多为IgG 类型,可间接地抑制甲状腺素的合成。
TPOAb的靶抗原是人甲状腺过氧化物酶(hTPO)。
TPO是甲状腺激素合成过程中重要的酶,它可以催化碘的氧化,甲状腺球蛋白上酪氨酸的偶联直至最终生成甲状腺激素T3和T4。
TPOAb的致病机制为:1.抑制甲状腺素残基的碘化;2.抑制甲状腺球蛋白上两个碘化甲状腺残基的氧化偶联。
3.抗体依赖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
由于TPO 被隔绝于甲状腺细胞滤泡腔的边缘即甲状腺细胞顶部,因此,在TPOAb(也包括TGAb)参与ADCC之前,抗体为了接近甲状腺抗原并与之结合可能需要依赖某些类型的甲状腺细胞损伤,如T细胞介导的细胞损伤。
TPOAb可以结合补体,在AITD的甲状腺里存在丰富的激活补体,补体激活产物如膜攻击复合物(MAC)可以引起甲状腺细胞损伤。
正常参考值:< 20U/L
临床意义:其临床意义同TGAb,在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AITD)中普遍存在。
目前,以高度纯化的TPOAb替代过去非纯化的TMAb应用于免疫分析中,具有更高的灵敏度。
临床上主要用于监测免疫治疗的效果,查明有甲状腺疾病家族史的人的患病可能性以及预测孕妇产后甲状腺机能障碍的发生。
还有助于解决临床诊断出现的难题,如异常的高TSH水平同时伴随正常水平的FT4,此时TPOAb •阳性则表明亚临床甲减和早期HT,而低水平的TPOAb在无症状的患者中约占10%,提示为AITD的易感人群。
因此,在大多数AITD的诊断中,TPOAb比TGAb•具有更高的临床价值。
目前,高特异性与高灵敏度的TPOAb检测已成为诊断与治疗AITD•首选的检测自身抗体的方法。
作者进行了双向对照性研究,发现在初诊的GD患者中,TPOAb的阳性率为96%,TGAb为76%,TMAb为84%,前者明显高于后者。
在TPOAb阳性者中,TGAb、TMAb•的阳性检出率为 86.66%,而在TGAb、TMAb均为阳性的患者中,TPOAb•的阳性检出率为96.66%。
因此作者认为,今后的发展趋势必然是以灵敏度高的 TPOAb取代TGAb 和TMAb。
需检测人群:1.未知病因的TSH升高、甲状腺肿大、甲亢;2.可疑多腺体自身免疫性疾病3.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的家族性评价;4.对干扰甲状腺合成或免疫的因素评估5.产后甲状腺炎(孕期或产后)危险评估
促甲状腺素受体抗体(TRAb)
TRAb亦称TSH结合抑制免疫球蛋白(TBII),又称膜受体抗体,是直接作用于甲状腺细胞膜上的TSH受体的抗体,是一类具有异质性的特异性免疫球蛋白,属免疫球蛋白IgG。
包括刺激型抗体(TSAb)和抑制型抗体(TBAb)两种类型。
甲状腺刺激性抗体(TSAb) 又称甲状腺刺激免疫球蛋白(TSI),与甲状腺滤泡膜上的TSH受体结合,刺激甲状腺肿大,增强其功能活性,是导致Graves病的主要病因。
甲状腺刺激阻断抗体(TSBAb) 对甲状腺素受体(TSHR)具有一定的亲和力。
可占据甲状腺素受体TSHR,并阻断TSH与TSHR结合.从而导致甲减.也是部分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患者发生甲减的致病因素。
对甲状腺的作用和刺激的影响程度取决于以上两种抗体的相对浓度和生物活性。
正常参考值:<9.0U/L
临床意义:TRAb的检测对GD、HT以及HT伴GD等病因诊断及疗效评价具有重要价值。
国外已将其定为GD的确诊指标,经常用于GD的免疫学研究以及发病机制的探讨,对于GD与其他甲状腺病的鉴别也有一定的意义。
在GD的治疗期间,监测TRAb是否转阴或降低对判断疗效和预后有重要意义。
有学者研究认为GD患者治疗前的TRAb水平与疗程呈正相关。
国外学者研究结果提示:ATD 治疗一年后检测TRAb仍为阳性者,三年内复发率达90%。
我科自96年开展TRAb 放射受体检测(RRA)以来,发现其对初诊GD患者的阳性检出率高达94.8%,与国外文献报道接近,而用ELISA法检测相同的血清,阳性检出率仅18.9%。
因此,对亚临床GD或临床确诊有困难的病例,建议用RRA•法检查TRAb以助确诊。
值得注意的是GD孕妇血清中若存在较高的TRAb时,应高度警惕新生儿可能发生一过性GD。
作者在研究中还发现接受攩131搅I治疗的病人在治疗后的3~6个月,其TRAb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升高,一年后开始逐渐下降,一年半左右达正常水平,提示131I治疗后3~6个月是患者免疫功能变化的高峰期,一年半左右方达到免疫缓解。
需检测人群:1.甲亢、甲减和其它甲状腺功能障碍病因鉴别;2.甲状腺相关性眼病评估;3.孕妇合并Graves 伴甲亢随访(包括新生儿);4.Graves 伴甲亢随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