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校本课程建设与学校办学特色的凸显

浅谈校本课程建设与学校办学特色的凸显

浅谈校本课程建设与学校办学特色的凸显【摘要】课程建设是课程改革赋予每一所学校的责任,也给每一所学校提供了展现自我的平台。

文章介绍了上海学校校本课程方面的成功经验,提出了系统研制适合本校发展的校本课程的步骤和策略。

通过加强校本课程的建设,以凸显学校的办学特色。

【关键词】校本课程;办学特色笔者于2009年9月11日到11月10日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学习,并在卢湾区第二中心小学,一所百年老校参加教育实践活动。

上海两个月的学习给笔者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收获颇丰,在学习中校本课程开发的专题激活了笔者对学校深度发展的责任感,笔者以为要加强校本课程建设,以凸显学校办学特色。

上海市卢湾区第二中心小学陈瑾校长首先介绍了学校课程建设的出发点,然后详细介绍了学校课程的框架结构和每块的侧重点,以及具体操作流程。

重点提到的是拓展课程,属于走班性质,是卢湾二中心小学办学思想、办学特色的具体载体,是与他们的创建智慧型学校相结合的,真正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和教师素质提升有益的,是生命力很强的一门课程。

瑞金二路小学王校长也介绍了他们的拓展课程,他们学校是从科技特色开始,每位教师都要带科技社团。

上海师范大学附属卢湾实验小学虞校长也重点介绍了该校的拓展课程设置情况,分为限度拓展和自主拓展两个层次,以社会、学生和学科为纬,限度拓展课程分为微型德育课程、健身特色课程、学科拓展课程,自主拓展课程分为生活体验课程、个性发展课程和学力提升课程。

在卢湾二中心小学分校区的会议室内,罗芸老师正在给走班的四年级孩子上自行开发创编的拓展课程《环游中国》之“九寨沟旅游攻略”。

从衣食住行四个方面与孩子们交流旅游时需要注意的事宜,由自助游的准备谈起,出行选用什么样的交通工具,哪些因素会影响我们的选择,再到住宿,然后是装备,讲到食品。

最后渗透环保理念,爱护水资源。

这个课程综合性强,学生运用了数学知识,培养了分析、比较、上网查询资料信息等能力,更重要的是以生活教育为基础,以关注学生生活,走进学生生活为理念,对他们的生活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为了进一步了解卢湾二中心小学的课程设置的实施情况,笔者利用下课时间与孩子做了进一步的了解。

场面:笔者和一群孩子。

笔者:“孩子们,你们是一个班的吗?”生:“不是。

是一个年级的。

”笔者:“你们是怎么选的这个课程的?”生:“开学的时候填了表选的。

”笔者:“每周都上这个课吗?”生:“是的。

每周五下午上课。

”笔者所听到的,看到的拓展课程,真正地体现了为了孩子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孩子。

叹服于学校老师教学的智慧,叹服于学校对课程设置的巧妙,更叹服于上级部门给予学校一定自主选择权利的明智。

上海的教育已经形成了他们较为完善的课程体系,不但有健全的课程体系和课程理论,在拓展课程的落实和研究上,非常到位,而且都已经把拓展课程作为学校的特色载体,让人折服。

上海的拓展性课程类似于我们的校本课程,其实,校本课程不是什么新生事物,它原本就是学校课程的一部分。

可看看上海的拓展课程,感觉我们的差距是较大的,我们的校本课程在实践中被简化、弱化甚至虚无化。

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对学校校本课程计划本身价值的判断与认识不清晰。

其实,校本课程计划对学生、教师和学校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对学生群体来说,学校通过校本共同课程的实施,形成群体学生的共同基础;对学生个体来说,学校通过选择性的校本课程的实施,来发展学生的不同基础,实现因材施教。

对学校来说,校本课程是学校文化和办学特点的具体体现,是社会认识学校和学校展示自己的窗口。

另一方面,学校对校本课程本身的内涵与要求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

误区一:误认为学校校本课程只是一纸文本,是应付检查的资料而已。

误区二:误认为校本课程只是某一部门或某一个教师的事情。

种种误区,导致很多时候变成一种纯粹经验式的重复劳动,无法获取改革和前进的动力……长此以往,学校将很难积累经验与文化,也很难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长足的发展。

基于以上想法,笔者认为要从以下步骤系统地研制适合本校发展的校本课程:一、学校背景分析学校背景分析,是学校研制课程计划的基础和起点。

只有科学分析本校的经验优势、传统特色、面临的问题和困难的基础上,学校课程计划才有针对性和有效性。

我们将采用SWOT分析法进行。

S代表优势、W代表劣势、0代表机会、T代表威胁:SWOT分析法又称为态势分析法,它是旧金山大学管理学教授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的。

学校在进行背景分析时,将从学校基本情况、学生情况、教师情况、行政管理和家长情况等方面面来进行、如下表:我们将借鉴这种分析方法,对学校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系统分析.让学校清晰地了解自己的资源优势和缺陷,了解我们面临的机会和挑战。

<imgsrc="/ebook2/ebooks/42-306/42-306-1103/772.j pg" />二、课程目标(一)学生培养目标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开发学生潜能,提高学生自主选择、自主探究的能力,使学生具有广泛的兴趣爱好、广阔的知识领域、较强的创新意识、较高的操作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师专业成长目标在新课程背景下,以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为抓手,促使教师不断提升专业素养,拓展教学领域,彰显个性化发展,实现有“传统教师”向“现代教师”的转变1.由接受型教师向开拓型教师转变实现教师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中,勇于实践、开拓进取、主动创新的转变:2.由单一型教师向复合型教师转变改变教师在教学专业、研究领域等方面单一性、局限性的传统格局,实现教师在合作学习、实践中拓宽视野、多元发展、善于整合学科内容的转变,3.由经验型教师向科研型教师转变改变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凭个体经验、机械重复自我的传统发展模式,实现教师在“学习——认识——实践——反思——新认识——再实践”的过程中反思、提升。

4.由类同型教师向特色型教师转变改变教师群体在教学技能、教学特点风格等方面整齐划一、简单雷同的传统定位,实现教师在深入实践中,不断挖掘自身潜能、各尽其能、各尽其才、百家争鸣、个性化发展的转变。

我们要想成为“特色型教师”,就必须找到自己的“特色”在哪里,并且确定它是不是可以运用于教学实践中;其次,就是在日常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把自身的“特点”融合进去,让“特色”接受实践的考验;再次,应根据实际效果总结经验,找出其中的不足之处,并且在下次实践时加以改进;最后,在长期的实践基础上,形成一套或者一系列的“特色模式”。

在强调教师专业发展的今天,做“特色型教师”无疑是一种理智的选择,也是让每一位教师有“梦”可做、有“法”可循、有“思”可行的通途:也许,做“特级教师”由不得你,但做“特色教师”完全大权自握。

三、课程设置与课时安排课程设置与课时安排是实现课程目标的主要载体,主要包括课程设置与课时安排。

学校将调整课时,同时会有相关的课程内容与实施措施跟进。

当然,对于增加的课时,也会进行说明:为什么会调整,用于什么内容的教学。

四、校本课程实施(一)建立课程保障机制1.搭建学生建言通道开展面向全体学生的“我为课程提建议”的活动,对于学校应该开设什么样的课程,听取学生的想法,在整理、总结学生意见、建议的基础上,规划课程开发的方向。

2.整合校内外资源立足学校的办学特点、办学条件,不断开发本校教师的潜能,并借用一切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智慧”和“外力”作用于课程的开发建设。

3.建立课程项目负责制成立学校课程领导小组。

每一个小组成员深入一个教研组,把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列入教研活动的内容之一,运用集体的智慧对课程内容定位,通过大家的研究、讨论来完善教学规划,最后由授课教师撰写课程方案。

4.教师培训学校开设的一部分校本课程,有的具有较强的专业性,除聘请专业人土来校讲座,或派教师外出学习外,学校还可采用“同僚教练”对教师进行自培,促进教师提高课程实施能力。

同僚教练”是一种教师合作学习、集体探索、相互启发、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实践操作模式:专业引领。

安排教师跟有某方面特长的教师学习,使教师都掌握一些必备的技巧和理论知识。

资源共享。

要求参与前期开发的教师把自己的课程纲要、资源包加以整理,提供给新参与课程的教师。

要求新参与学校课程的教师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大家一起修改、完善。

观摩教学。

选出一、二名有经验的教师进行展示性教学,其他教师观摩,并领悟教学中的要领与技巧、问题与困难。

展示之后,学习者可以发问、讨论、反馈并可以提出问题和建议,使每位教师都能了解此技巧。

学习反馈。

每一位新开设校本课程的教师必须有一次教学反馈活动,要将学到的理论和技巧落实到自己的教学活动中。

在实施过程中,教师间要相互鼓励,及时交流,让新的方法落实于学校课程实践中。

以此,不断培养具有某方面特长的师资梯队,同时,提高有特长教师的教学能力,实现师资队伍的专业化发展。

(二)规范课程管理1.申报课程课程教师填写课程开发意向表,听取教研组意见后,撰写课程方案(包括课程目标、课程设置及实施计划、课程评价、课程内容、教学进度安排表、课程内容文本资料等)上交教导处,由学校课程领导小组审核。

2.推出课程运用各种形式向学生介绍通过审核的课程的内容和特点。

形式包括张贴海报、上校园网公告、在校园电视台推出课程广告等。

3.招生组班(限于走班校本课程)开学几周后.向学生统一发放学校校本课程“菜单”,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

学校根据学生的志愿合理组班,安排授课教师,最后由课程教师发放课程录取通知。

4.流程监控对于学校课程的实施过程,由学校课程领导小组联合教导处实行流程化监控管理,主要有“定期巡堂”和“集体会诊”。

定期巡堂:学校行政定期分头检查课程的运行情况,主要考察课堂组织、学生反应等。

集体会诊:每学期由课程领导小组或聘请的专家对课程进行一次不定期的听课并及时反馈,以监控教学效果。

5.阶段诊断学校根据学生的反映和监控反馈,在学期中召开全体任课教师会议,请专家做点评,对课程运行情况进行阶段总结,交流经验,分析存在的问题,进一步调整和完善课程,促进课程发展。

6.成果展示每学期末,针对不同类型的课程开展交流展示活动,一部分以节目表演形式参加学校演出活动;另一部分成果以学生作品、学习心得、照片等形式参加学校课程成果展览会。

请全校教师和学生观摩,并评选出优秀课程成果。

五、课程评价(一)对学生的评价根据校本课程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学校制定相应的评价指标与标准,以及具体的操作办法,力求对参与课程学习的每一个学生做出恰当的评价。

1.评价指标参与程度、合作精神、拓展能力和其他几方面。

2.评价办法三结合:即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自评与互评相结合。

(二)对教师的评价1.课程资料收集工作:每学期末,教师统一上交整合力好的课程资源,主要包括课程方案、课程小结以及成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