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试析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象似性的关系

试析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象似性的关系


2007年9月号中旬刊 ○ 文学语符号中却有一种现 象使我们看到任意性虽不能取消, 却有程度的差别: 符 号可能是相对地可以论 证的。”从他所举例子表明 , 词 根显然是任意的, 而由两个词根构成的复合词或一个 词根加一个词缀构成的派生词则并非完全任意的, 而 是有一定理据的。
28
代 同 一 概 念 , 如 : 汉 语 中 的 “天 ”, 在 英 语 中 叫 “sky”, 在 法 语 中 叫 “ciel”, 在 德 语 中 叫 “Himmel”, 在 西 班 牙 语 中 叫“cielo”。这种不 同 的 符 号 形 式 对 应 于 同 一 内 容 的 现 象是无法解释的, 这些最初的符号能指一经产生便经 久不衰, 保持了永远的不可论证性。因此语言中大部分 词是无法论证的, 是没有理据的。所指的任意性表现在 语言中概念不是一一对应这一现象上, 不同的语言对 概念的划分不尽相同, 这种划分是没有理据的, 任意 的。如: 英语可以用uncle表示汉语中的“叔叔”、“舅舅” 等概念, 汉语中的 “山”这一概念 英语却同 时 可 以 用 mountain和hill来表示。从这个意义上讲, 索绪尔的任意 性是绝对的。
性原则的正确性。 另一种意象象似“语音象征”是指相似的发音 往 往
有相似的意义。即某些音或音组虽不足以表示明确的 词义, 但却似乎和某种意义发生模糊的联系, 使我们联 想 到 某 种 意 义 。以 这 种 方 法 造 出 的 词 叫 次 拟 声 词 。如 一 般 认 为gl- 组 合 表 示 与 “发 光 ”有 关 的 意 义 , 如glare、 gleam、glitter、glaze、glance、glimmer、glimpse等等, 但这仅 仅是与gl- 有关的一部分词语, 类似词语如glucose、glo- ry、globe 也 与 gl- 有 关 , 但 并 不 表 达 与 “发 光 ”有 关 的 意 义, 故这种说法有窥斑见豹之嫌。这实际上是人们对已 有的声音形式心理的、主观的感受, 显然夸大 了音义之 间的对应关系。因此, 我们也不能以此来否定语言符号 的任意性。
索绪尔( 1916: 69) 在 强 调 任 意 性 的 同 时 , 也 注 意 到 例外情况, 如拟声词和感叹词。他认为这类词不是语言 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 而且这些词的数量是极其有限 的, 因而不能以此否定任意性原则的正确性和普遍性。
2. 任意性原则的相对性 索绪尔虽然强调语言符号任意性原则, 但他还是 注意到, 并非所有的符号都是任意的。他 一方面用“绝 对任意性”的概念来界定符号内部能指和所指之间的 关 系 , 另 一 方 面 又 用 “相 对 任 意 性 ”的 概 念 来 表 征 语 言 符号的系统性 。他 ( 1916: 181) 认 为 任 意 性 具 有 绝 对 性 和相对性。绝对任意是指符号的创造和使用没有任何 理据, 相对任意是指符号具有一定的理据。他指出: “符 号任意性的基本原则并不妨碍我们在每种语言中把根 本任意的, 即不能论证的, 同相对任意的区别开来。只
索绪尔( 1916: 68) 强 调 语 言 符 号 任 意 性 原 则 是 “头 等 重 要 的 ”, 指 出 这 一 原 则 “支 配 着 整 个 语 言 的 语 言 学”。他还指出 : “事实上, 一个社会所接受的任何 表达 手段, 原则上都是以集体习惯, 或者同样可以说, 以约 定俗成为基础的。”这意味着 , 虽然 能指和所指之间的 关系是任意的, 但这种任意的关系并不是任何个人所 能随心所欲自行决定的, 它需要集体的认可, 并经过时 间的检验而得到固定。如: 我们无法解释为什么称这为 “书 ”, 称 那 为 “笔 ”, 在 最 初 形 成 这 种 指 称 是 任 意 的 , 但 一旦形成并为某个民族共同体所接受和使用, 便对全 体成员具有规约性, 任何个人是不能随意改变的。因 此, 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受到社会性的制约, 即语言符号 最初形成时具有普遍的任意性, 一旦得以认可和使用 后, 便有了社会制约性, 具有特定的使用规则, 但这些 规则不是由符号本身内在的价值所决定的, 语言符号 从其内在价值和本质上讲是任意的。
3. 吉冯的象似性理论 根据朱永生(2002)的介绍, 吉冯也多次讨论过 语 言 的象似性问题, 他在论述语言象似性时提出了顺序序 列原则, 并认为在句法层面上有两个次原则: 一是线性 顺序语义原则, 二是线性顺序语用原则。其要点是提 出: 比较重要的信息和不容易获得或不容易预测的信 息往往在线性序列中首先出现。由此可见, 他对句法象 似性的研究与索绪尔任意性原则并非同一层面上, 因 而不是对任意性的否定, 而是对其的发展。 4. 认知语言学家的象似性理论 认知语言学家(赵艳芳, 2001: 158- 61)如Lakoff、Lan- gacker等从认知与语言形式的关系出发, 探讨语言结构 与概念结构之间的象似性, 以揭示认知与语言结构的 一般规律。他们在总结皮尔士图像三分法的基础上, 将 象似分为两大类: 一是拟象象似性, 二是隐喻象似性。 前者指句法结构映照认知结构的现象, 即当一语言表 达 式 ( 长 短 、顺 序 及 构 成 成 分 之 间 的 关 系 ) 与 所 表 达 的 概念内容、经验有一致性时, 这一表达式就具有象似 性。拟象象似 性又可分为顺序象似性、接近象似性、数 量象似性、对称象似性、非对称象似性。隐喻象似, 指从 一个概念投射到另一个概念, 从一个认知域影射到另 一个认知域的过程。目前对象似性研究的重点在顺序 象 似 性 、距 离 象 似 性 和 数 量 象 似 性 。顺 序 象 似 性 指 语 言 符号单位排列顺序象似于思维顺序。距离象似性指语 言成分之间的距离对应于概念间的距离。数量象似性 是指语言符号的数量象似于概念数量。 认知语言学家所研究的语言结构映射概念结构的 象似性与当初索绪尔的绝对任意性是完全不同的层 面, 与其相对任意性也很不相同, 可以看作是任意性的 补充和拓展。 三 、对 任 意 性 和 象 似 性 关 系 的 分 析 通过对任意性原则及象似性理论的内涵可知, 首 先, 就任意性问题, 索绪尔当初下定义时, 指的只是单 个语言符号内部的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关系, 他所说的 任意性既不包括拟声词和感叹词, 也不包括复合词和 派生词。因而, 他是从单个符号的角度而不是从符号组 合的角度来论述任意性的, 而国内外一些语言学家恰 恰是从这个角度来考察象似性, 并以此对任意性原则 提出质疑甚至加以否定。
二、象似性( iconicity) 理论的建构及内涵 近20年来对象似性的研究影响较大的有符号 学 家 皮 尔 士 (Peirce)、 功 能 主 义 学 家 海 曼 (Haiman)、 吉 冯 (Givon)及 认 知 语 言 学 家 莱 考 夫 (Lakoff)、兰 盖 克 (Langach- er)等。 1. 皮尔士的象似性理论 皮尔士对符号学理论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根 据 他(Clarke, 1991: 63)对 符 号 的 分 类 , 符 号 可 分 为 类 象 符(icon)、指 示 符(index)和 抽 象 符(symbol)三 种 。类 象 符 指符号与其对象有共同性质, 二者在某些方面有相似 性 , 如tick- tick代 表 钟 表 的 声 音 , 因 为 它 在 听 觉 上 类 似 钟 表 的 声 音 。再 如 汉 字 中 的 日 、月 、山 等 象 形 字 。指 示 符 是指可以作为客体标记的符号, 它与其所指之间具有 因果关系或相关性。如水银柱的升降与温度高低间的 关系。抽象符指的是那些能以直观的方式表示比较抽 象的内容的符号, 它与其所指本无关系, 靠习俗约定建 立起来的, 如语言符号。皮尔士( Ibid: 68) 还把类象符按 其复杂程度细分为三个“次图像”: “意象”, 符号与 对象 在 一 些 特 征 上 相 似 , 如 照 片 ; “图 表 ”, 符 号 的 组 成 部 分 与 对 象 各 部 分 之 间 相 似 , 如 地 图 ; “隐 喻 ”, 符 号 与 对 象 之间存在一般的类似关系。 皮尔士的分类表明, 符号与该符号所指的事物之 间是一种指称关系, 之所以具有这种关系就在于: 符号 与 其 所 指 事 物 之 间 具 有 相 似 性(icon)、相 关 性(index)或 约 定性(symbol)。同时, 他看到了句法的象似性, 他说: “每 种语言的句法, 借助约定俗成的规则, 都具有合乎逻辑 的象似性。”( 转引自沈家煊, 1993) 2. 海曼的象似性理论 海 曼(1985a) 认 为 , 自 然 语 言 的 图 像 主 要 是 意 象 和 图表, 他将皮尔士的象似性简化为意象象似和图表象 似, 并将“形式相似, 意义相近”的象似原 则从词扩大到 句子结构, 得出了“结构相似, 意 义相近”的结论。他又 将图表象似分为两种: 成分相似和关系相似。成分相似 指语言结构的成分与经验结构成分相对应 , 即所谓“一 个形式对应一个意义”; 关系相似指 语言结构成分之间 的关系与经验结构成分之间的关系相对应。 意象象似指的是单个符号在某些特征上与其所指 物相似。在语言中就表现为语言符号音义相联时声音 与其所指的事物相似。典型的意象象似是拟声词和感 叹 词 。拟 声 词 是 模 拟 客 观 世 界 的 某 种 声 音 而 形 成 的 词 。 如英语中的 quack( 鸭 的 叫 声 ) 和clink( 叮 当 作 响 声 ) 、汉 语中的“汪汪”。感叹词是模拟人的感叹的声音而形 成 的 词 , 如 英 语 中 的 ouch ( 哎 哟 ) 、hurrah ( 好 哇 ) 、aha ( 啊 哈) 、tut- tut( 啧啧) 等等。 对于拟声词和感叹词, 我们承认它们具有可论证 性, 但是这种可论证性也是相对的, 不能以此否定任意
○ 文学语言学研究 2007年9月号中旬刊
试析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象似性的关系
周道凤
( 重庆大学 外国语学院, 重庆 400030)
摘 要: 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象似性目前仍然是语 言学界争议的话题。随着对象似性研究的日益关注, 一 些学者以象似性的普遍存在对任意性原则提出质疑甚 至否认语言符号的这一特性。笔者认为, 这样不利于全 面揭示语言符号特性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本文通过对 任意性和象似性的内涵和理论发展的分析, 得出的结 论是: 任意性依然是语言符号不可动摇的本质特性, 象 似性是对任意性理论的补充和发展, 二者相辅相成, 共 同作用于语言系统的不同层面上。任意性是对符号内 部二因素能指和所指关系的描述, 主要体现在单个符 号中, 象似性是对符号之间关系或符号与外部世界的 描述, 主要体现在符号组合之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