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毛小平,陈子均,毛晓健,等.蜈蚣的部分药理研究.云南中医学院学报,1999;22(3)B1~39肖泓,萧庆慈,毛小平,等.地龙对妊娠影响之初探.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0;21(3)B41~4210萧庆慈,毛小平,赵霞,等.妊娠禁忌药斑蝥的部分药理研究.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0;23(1)B7~1011毛小平,毛晓健,萧庆慈,等.蝉蜕对生育影响之初探.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02;25(2)B9~1112周宁娜,毛晓健,张洁,等.莪术妊娠禁忌的药理学研究.中医药学刊,2004;22(12)B12~1413李卫民.中草药抗生育研究.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314王秋静,于晓凤.刘宏雁,等.复方甘遂制剂宫内给药终止动物中期妊娠及毒性实验.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1994;20(5)B461~46315贺捷.中药甘遂引产537例小结.青海医药,1982;(4)B2616胡利民,姜民,凌霜.合成冰片对小鼠一般生殖毒性研究.天津中医药,2005;22(5)B371~37417杨秉炎,王世瑄,庄留琪,等.天花粉引起胎盘功能与形态的变化.生殖与避孕,1980;(1)B16~1918张文学,杨林松,裴云飞.牛膝水煎液的抗着床作用及其对子宫肥大细胞的影响.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31(4)B80~82 19毛晓健,毛小平,萧庆慈,等.水蛭虫对小鼠妊娠的影响.云南中医中药杂志,1998;19(5)B34~3620林玉贞,林坤成.姜半夏对小鼠早妊毒副反应及胚胎发育影响的实验研究.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2;12(1)B42~4321张淑真,崔秀君.中草药抗生育研究进展.吉林中医药,1995;(1)B 41~4222盖燕.扶桑花醚不溶物HR-2对体外培养的人绒毛膜组织及小鼠离体子宫活动力影响.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20(3)B175-178 23夏林纳,李超荆.半夏蛋白对小鼠的抗生育作用及抗早孕的机理探讨.上海第一医学院学报,1985;12(3)B19324杨守业,皮晓霞,何民,等.妊娠禁忌中药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中医药信息,1991;(2)B36~38肝功能相关指标在中药肝毒性损伤中作用与毒性相关程度分析*孙蓉1,杨倩2,黄伟2,吕丽莉1(1山东省中医药研究院,济南250014;2山东中医药大学,济南250355)摘要目的:对肝功能相关指标在中药致肝毒性损伤中的作用及其与毒性相关程度进行综述与分析。
方法:对近十年来国内用肝功能相关指标评价中药致肝毒性损伤的临床和实验文献进行研究与分析。
结果:血浆清蛋白(A LB)、谷丙转氨酶(ALT)、间接胆红素(IB I L)、碱性磷酸酶(ALP)、血清胆汁酸(TBA)、羟脯氨酸(H yp)是中药致肝毒性损伤的灵敏指标,且都与剂量依赖相关;其中间接胆红素(IB I L)、谷丙转氨酶(ALT)呈现一定的毒性与时间依赖相关性。
结论:肝功能相关指标评价是中药致肝毒性损伤的一级筛选指标,尤其是谷丙转氨酶(A LT)、间接胆红素(IBIL)更是反映"量-毒"与"时-毒"关系的重要指标,且与临床肝毒性损伤表现相吻合,应为中药肝毒性评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对进一步明确中药致肝毒性损伤的途径、靶点和临床早期诊断与救治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肝功能相关指标;中药致肝毒性损伤;毒性相关程度分析肝脏具有生物转化糖、脂类、蛋白质、维生素、激素的功能和生成、分泌胆汁及摄取、转化、排泄胆红素的作用。
中药致肝毒性损伤分为直接肝毒性损伤和间接肝毒性损伤(变态反应性肝毒性损伤)。
目前较明确的中药致肝毒性损伤机制有:脂质代谢异常、肝细胞损伤、肝脏胆汁生成和排泄异常、肝脏纤维化、肝细胞膜稳定性和钙内流变化。
据报道,药物性肝损伤占药物不良反应的10%~15%[1],中药致肝毒性损伤可占全部药物性肝损伤的30%。
迄今为止发现致肝毒性损伤的中药主要有:(1)含生物碱类中药:如千里光、款冬花、菊三七、山豆根、北豆根等。
(2)含黄樟醚类中药:如细辛、肉豆蔻、土荆芥、大茴香、小茴香等。
(3)含皂苷类中药:如黄药子、柴胡等。
(4)含蛋白毒素类中药:如巴豆、苍耳子、蓖麻子、相思子等。
(5)含鞣质类中药:如五棓子、四季青、诃子、石榴皮等。
中药致肝毒性损伤已成为令人关注和亟待解决的热点问题。
目前在中药肝毒性损伤的临床及实验研究中涉及到的肝功能相关指标有:葡萄糖(G l ucose,G lu)等糖代谢调节指标;甘油三酯(T r i g l y ce ri de,TG)、胆固醇(Cho leste ro,l CHO)等脂代谢调节指标;血浆总蛋白(T ota l prote i n,T P)、清蛋白(A l bu m in, A LB)、球蛋白(G l obu lin,G)等蛋白代谢调节指标;总胆红素(T ota l b ilirub i n,T BIL)、直接胆红素(D irect b ilirub i n,DB I L)、间接胆红素(Ind irect b ili rub i n,I B IL)、胆汁酸(To ta l b ile ac i d,TBA)等肝胆摄取排泄指标;谷丙转氨酶(G l u ta m i c py ruv i c transa m-i nase,A LT)、谷草转氨酶(A sparta te transam inase,A ST)、碱性磷酸酶(A l kali ne pho sphatase,ALP)等肝细胞膜完整性指标;羟脯氨酸(H ydrox ide pro ti ne,H yp)等肝细胞慢性损伤指标。
本文旨在对中药致肝毒性损伤时上述肝功能相关指标的作用及其与毒性相关程度进行综述与分析。
1肝功能相关指标与毒性相关程度分析1.1糖代谢调节指标肝糖原(G n)的合成与分解受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调节,肝毒性损伤时Gn合成与分解功能降低,尤其82中药药理与临床2008;24(6)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项目(30672649)以合成功能降低为显著,G n水平下降;但是血糖(Bs)水平高低的影响因素较多,其变化与肝毒性损伤程度的相关性不大,临床病例观察和实验室研究中一般不作为灵敏指标。
我们在进行柴胡总皂苷对大鼠体内肝毒性损伤的研究中发现G n水平下降,但随剂量增加和时间延长的变化不明显。
1.2脂代谢调节指标甘油三酯(TG)在肝脏氧化代谢,中药致肝毒性损伤时TG氧化受抑致使血中TG升高,导致肝内TG 沉积。
但血中TG升高所受影响因素很多,与肝毒性损伤程度相关性不是很大,临床和实验研究中一般不将其列为灵敏指标检测。
我们在进行柴胡总皂苷对大鼠体内肝毒性损伤的研究中发现肝内TG水平升高,且随剂量增加而呈现一定的剂量依赖关系,但随时间延长的变化不明显。
肝脏合成的胆固醇(C HO)占合成胆固醇总量的70%~ 80%,尽管有肝毒性损伤时肝脏合成功能下降致血清CHO降低,但现有临床病例报告和实验研究中尚未见该指标检测的报道,我们在进行柴胡总皂苷对大鼠体内肝毒性损伤的研究中发现血清C HO没有降低,反而升高。
1.3蛋白代谢调节指标肝脏是合成蛋白质的重要场所,除合成自身固有蛋白外,还合成与分泌90%以上的血浆蛋白质;肝毒性损伤时,肝细胞合成功能受损,蛋白质合成分泌量减少,血浆总蛋白(TP)、清蛋白(A LB)含量降低;血浆清蛋白(A)与球蛋白(G)的比值(A/G)在肝毒性损伤时因血浆清蛋白合成减少、浓度降低,可致A/G比值下降,甚至倒置。
这种比值的变化可作为肝毒性损伤评价的指标之一。
临床对295例慢性肝损伤患者实验诊断结果分析发现ALB与肝脏病理分级密切相关, ALB水平随炎症活动度(G1~G4)及纤维化分期(S1~S4)而依次降低。
1.4肝胆摄取排泄指标肝胆摄取排泄指标主要包括总胆红素(TBIL)和总胆汁酸(T B A)。
总胆红素(TB IL)分为直接胆红素(DBIL)和间接胆红素(IBIL)。
在生理条件下,血清TBIL含量不超过17L m ol/L;当肝毒性损伤时胆红素代谢降低,引起血中TBIL浓度升高,尤以IB I L升高为主,升高幅度具有一定剂量依赖性,并与肝损伤程度相关,但与DBIL相关性不大,故临床病例观察和实验室研究中一般把TB I L、IBIL作为灵敏指标进行检测。
张燕等[2]在观察款冬花对小鼠肝脏毒性作用时发现血清TBIL数值升高,肝细胞出现轻度水肿。
李晶晶等[3]发现长期大剂量使用细辛血清T BIL水平升高,病理检查可见明显的肝细胞损伤,且损伤程度与剂量呈正相关。
杨洪军等[4]发现3. 08g/kg的栀子水提物、1.62g/kg的栀子醇提物和0.128g/kg的栀子苷均可导致T BIL含量增加,光镜下可见明显的肝细胞肿胀、坏死,大量炎症细胞浸润等形态改变。
我们在进行柴胡总皂苷对大鼠体内肝毒性损伤的研究中发现TBIL水平明显升高,且于肝细胞损伤程度呈现一定吻合性。
赵胜乾报道[5]的临床一例肝损伤患者的血中T BIL浓度高达90.2L mo l/L。
许英[6]对30例中药药物性肝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大黄中小剂量有利胆退黄泻下的作用,但疗程过长、剂量过大则可引起胆红素代谢障碍。
总胆汁酸(TBA)在肝细胞内由胆固醇生物转化而来,经胆道系统排入肠内。
肝毒性损伤致肝细胞受损或胆汁淤滞,使得T B A排泄受抑,周围血中TBA含量增高。
TBA是唯一可同时反映肝脏分泌状态、合成摄取、肝细胞损伤三个方面的血清学指标[7]。
陈浩等[8]研究认为血清TBA是一项灵敏的肝功能检测指标,在肝细胞有较轻微损伤时,T B A的升高比其它常规肝功能指标更为敏感。
但是目前实验室研究中尚未见该指标检测的报道。
1.5肝细胞膜完整性指标谷丙转氨酶(ALT)是一种主要存在于肝细胞内的氨基转移酶,谷草转氨酶(AST)主要存在于心、肝、肾和骨骼肌中。
中药致肝毒性损伤时,肝细胞膜通透性增加,ALT、A S T逸出细胞进入血浆使酶活性增高。
日本汉方制剂小柴胡汤的应用调查中发现服用小柴胡汤中毒患者血清ALT 活力明显升高[9]。
临床病例观察发现急性肝损伤时ALT常明显升高,可达10~100倍正常值上限,而慢性肝损伤时只是轻度升高[6],说明ALT与毒性损伤程度密切相关。
齐双岩等[10]研究发现大鼠灌胃川楝子后,血清A LT活力在2h时达到高峰,持续时间约为24h,且与剂量相关。
刘红杰等[11]研究大鼠灌胃薄荷油后血清ALT活力在48h达到高峰。
随着薄荷油剂量增加, A LT升高幅度也增大。
杨洪军等[12]发现3.08g/kg的栀子水提物、1.62g/kg的栀子醇提物和0.128g/kg的栀子苷均可导致A LT、AST活性增高,光镜下可见明显的肝细胞肿胀、坏死以及大量炎症细胞浸润等形态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