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文学
第二 节、 敦煌 讲唱 文学
2、表现出奇特的想象和夸张
《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对地狱 的想象、《降魔变文》中舍利弗与 劳度叉半法六个回合(宝山:金钢力士,
第二 节、 敦煌 讲唱 文学
水牛:狮子,水池:白象,毒龙:金翅鸟,鬼怪:
毗沙门天王,树:风)《丑女缘起》中
的夸张 原因:
佛经影响:佛32相80种好,毫毛放光、广 长舌,法华七喻(火宅、化城、系珠、凿井、
穷子、药草、医师) 百姓的悲苦绝境,对现实的不满通过想象表现出来, 如《伍子胥变文》中斩平王白骨,挖肝祭父兄; 《孟姜女变文》中的悲苦之境。是对现实不满的 一种想象性放大与夸张表现。Leabharlann 第二 节、 敦煌 讲唱 文学
3、初步运用生动的情节来刻划人物 性格,塑造出富有个性的人物形象 《丑女缘起》中佛教人物的人性化, 损害的心灵,具有人格尊严;《伍 子胥变文》中与子尚的对比,耿耿 于怀、刚毅玩强;《李陵变文》以 情节写心理;《难陀出家缘起》人 物表象鲜明生动
第二 节、 敦煌 讲唱 文学
可概括为:聚众、梵呗、说押座、唱经题、 说庄严、唱释经题、说经本文、发愿及 回向、解座 “说经本文”的程式 法师、都讲配合讲唱,循环往复 每一环节有三部分:都讲唱佛经、法师讲 解、法师吟唱 催经语:……唱将来 还包括解座文,如末尾 “日晚且须归去, 阿婆屋里干嗔”
2、变文:转变的书面文本
第二 节、 敦煌 讲唱 文学
3、历史故事题材内容 a.历史人物:《伍子胥变文》、《汉 将王陵变》、《捉季布传文》(周 谥、朱解)、《李陵变文》 b.敦煌的当代历史故事:《张议潮变 文》、《张淮深变文》
三、敦煌讲唱文学的艺术成就
表现在三个方面: 1、讲唱结合,散韵兼用 讲解部分半文半白:《汉将王陵变》中:“忆昔刘项起 义争雄,三尺白刃,博(拨)乱中原。东思禹帝,西 定强秦。鞍不离马背,甲不离将身。大陈七十二陈, 小陈三十三陈,陈陈皆输他西楚霸王。” 讲解部分兼用骈文:《破魔变》中:“侧抽蝉鬓,斜插 凤钗;身挂绮罗,臂缠璎珞。东邻美女,实是不如; 南国娉人,酌(灼)然不及。玉貌似雪,徒夸洛浦之 容;朱脸如花,谩说巫山之貌。行云行雨。倾国倾城。 人飘五色之衣,日照三珠之服。仙娥从后,持宝盖以 后随;织女引前,扇香风而塞路。召六宫彩女,发在 左边;命一国夫人,分居右面。直从上界,来到佛前, 歌舞齐施,管弦竞奏……” 吟唱部分的韵文以七言为主,还有五言、六言等形式, 以及三三七句式 其原因:受佛经影响,佛经长行、偈颂夹杂,如“换言” 形式 受传统文学中诗、赋、骈文影响 在讲与唱交错中,又表现为两种形式,一为韵文重复散 文内容;二为散文与韵文连贯叙事
第二 节、 敦煌 讲唱 文学
讲唱文学包括变文、讲经文、因缘、 词文等形式 一、讲唱文学的文体特征 1、讲经文:俗讲的书面文本 俗讲相对于僧讲而言
P.2849俗讲仪式: 夫为俗讲,先作梵了,次念菩萨两声。 说“押座”了,素旧(唱)《温室经》。 法师唱释经题了,念佛一声了,便说 “开经”了,便说“庄严”了。念佛一 声,便一一说其经题字了。便说经本文 了,便说“十波罗蜜”等了。便念“佛 赞”了,便“发愿”了。便又念佛一会 了。便回向、发愿、取散,云云。
第二 节、 敦煌 讲唱 文学
二、讲唱文学的内容 归纳为三大类: 1、佛经故事题材内容 a.佛陀故事题材:《太子成道经》
(《悉达太子修道因缘》、《太子成道变文》、《八 相变》)、《破魔变》、《双恩记》
b.佛弟子及信众题材:《难陀出家缘 起》、《丑女缘起》、《频婆娑罗 王后宫彩女功德意供养塔生天因缘 变》、《欢喜国王缘》、《降魔变 文》 c.佛教中的孝道题材:《大目乾连冥 间救母变文》 d.佛法论辩题材:《维摩诘经讲经文》
精品课程《敦煌学》
第七章 敦煌文学
第一 节、 敦煌 文学 概说
一、敦煌文学概念:所谓敦煌 文学,指保存或仅存于敦煌莫 高窟的,以唐、五代、宋初写 卷为主的文学作品及文学现象。 要点 1、以写卷为主,也包括莫高窟 壁画榜题、石窟供养人题记等 形式的作品。 2、既可以是仅存也可以是不仅 存于莫高窟的文学作品。 3、以唐、五代、宋初为主。 4、涵括文学现象等其他方面。
第二 节、 敦煌 讲唱 文学
2、民间故事题材内容 民间百姓的审美情趣 a.对故土的依恋情怀:《王昭君变文》 b.百姓的痛苦:《孟姜女变文》(“妇人决
裂感山河,大哭即得长城倒” //“若是儿夫血入 骨,不是杞梁血相离”)
c.忠孝与贞节:《舜子至孝变文》、《董 永变文》、《秋胡变文》(“玉面映红妆,
金钓蔽采桑。眉黛条间发,罗襦叶里藏。颊夺春 桃李,身如白雪霜。” //“仰赐黄金二两,乱采 一束。”)妻贞孝两全,秋胡于国不忠,于家不 孝。
第二 节、 敦煌 讲唱 文学
梅维恒:《绘画与表演》 伏俊琏先生的观点
……处,若为陈说 ……时,道何言语
d.题材发生变化
2、变文:转变的书面文本
转变与俗讲的差异 a.俗讲二人配合,转变为一人讲唱 b.转变省去唱佛经环节 c.转变增加配合图像表演的环节
《王昭君变文》中“上卷立铺毕,此入下卷” 吉师老《看蜀女转昭君变》:“妖姬未着石榴裙, 自道家连锦水濆。檀口解知千载事,清词堪叹九秋文。 翠眉颦处楚边月,画卷开时塞外云。说尽绮罗当日恨, 昭君传意向文君。”
转变与俗讲的差异 a.俗讲二人配合,转变为一人讲唱 b.转变省去唱佛经环节 c.转变增加配合图像表演的环节
《王昭君变文》中“上卷立铺毕,此入下卷” 吉师老《看蜀女转昭君变》:“妖姬未着石榴裙, 自道家连锦水濆。檀口解知千载事,清词堪叹九秋文。 翠眉颦处楚边月,画卷开时塞外云。说尽绮罗当日恨, 昭君传意向文君。”
二、敦煌文学的分类
1、讲唱文学:讲经文、变文、因缘、词文等
第一 节、 敦煌 文学 概说
2、曲辞文学:曲子词、俚曲小调、佛曲等 3、诗歌
4、赋体文学
5、小说:志人志怪类、话本 6、散文:世俗应用文、佛教应用文、碑铭赞
表、牒、书、启、碑、铭、传、记、文、录、帖、说、 邈真赞、祭文、序、跋等
三、敦煌文学的特点
1、模糊性:范围、作者、时间、与传统文 学的关系、体裁 2、地域性:《敦煌廿咏》、《张议潮变文》 等 3、民俗性:变文、话本、曲子词、俗赋 4、宗教性:讲经文、变文、佛曲、佛教应 用文
第一 节、 敦煌 文学 概说
第一 节、 敦煌 文学 概说
四、敦煌文学的意义 1、提供丰富的文学作品,是巨大的 文学财富。 2、全面认识中国文学 3、有助于解决文学史上长期难以解 决的问题 4、为当今文学创作提供有益借鉴
第二 节、 敦煌 讲唱 文学
梅维恒:《绘画与表演》 伏俊琏先生的观点
……处,若为陈说 ……时,道何言语
d.题材发生变化
第二 节、 敦煌 讲唱 文学
3、因缘:俗讲向转变的过渡 a.部分保留俗讲特征:存在引用 佛经的情况,某些有押座文 b.一人讲唱,体式上不引唱佛经 渊源关系: 讲经文——因缘——变文、词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