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次月考试卷及答案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一、语言的积累与运用。
(35分)1、下列词语中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阴霾(mái)烙印(lào)浑身解数(jiě)屡见不鲜(xuān)B.社稷(jì)袅娜(nuó)睡眼惺忪(xīng)退避三舍(shè)C.躯壳(ké)藩篱(fān)叱咤风云(chà)忧心忡忡(zhōng)D.缄默(jiān)归省(shěng)咬文嚼字(jué)气冲斗牛(dòu)2、下列词语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置之不理翻来复去浮光掠影以身作责B.目眩神迷合颜悦色穿流不息饥肠辘辘C.不折不挠蹑手蹑脚咄咄逼人走投无路D.无精打彩颠沛流离鞠躬尽瘁大发雷庭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A.这场篮球赛精彩纷呈,比赛双方均使出了浑身解数....,比分最终还是停留在1:1。
B.站在黄河壶口瀑布岸边,眼望瀑布咆哮而下,一泻千里....,如此美景真是让人流连忘返。
C.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隐姓埋名....。
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D.小弟弟在家里整天吵得鸡犬不宁....,我头都痛了。
4、选出下列没有语病的一项()A.共产党员罗霄同志的一生,代表了我们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崇高的革命品质。
B.我这次考不好的原因是因为我没有按照老师的要求仔细审题。
C.复习中,不少同学存在着复习重点不突出,时间安排不合理,有的甚至记住了前面的知识,又忘记了后面的知识。
D.健身场所的不断增加、健身设施的日渐完善,为广泛深入地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提供了条件。
5、下列句子没有使用修辞方法的一项是()A.有一天,两个来自欧洲的强盗闯进了圆明园。
一个强盗洗劫财物,另一个强盗放火。
B.秾丽的春天躺在静穆的晨光里,听那只娇柔献媚的百灵鸟向它歌唱。
C.在乌黑的无边夜空中,李煜所见之月,如钩,尖锐的钩,勾人心魄。
D.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
6、把下面的句子组成一段连贯的话,排序合理的一项是()①你会发现,烦恼正渐渐消散。
再次启程,你会一身轻松。
②停下来,在大自然的怀抱里感受叶的光芒、花的辉煌、草的力量。
③面对他人的质疑,你是否苦恼过?面对学业的受挫,你是否沮丧过?④那么,何不选择偶尔停下来呢?A.③④②① B.②①③④ C.③②①④ D.②④③①7、默写(1)空山新雨后,______。
(王维《山居秋暝》)(2)_______,草色入帘青。
(刘禹锡《陋室铭》)(3)青山绿水,______。
(白朴《天净沙·秋》)(4)_______,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孔孟论学》)(5)月上柳梢头,______。
(欧阳修《生查子·元夕》)二、文言文阅读。
(15分)(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选自《岳阳楼记》)(乙)滕子京负大才,为众所嫉,自庆阳帅谪巴陵,愤郁颜见辞色。
范仲淹与之同年,友善,爱其才,恐后贻祸。
然滕豪迈自负,罕受人言,正患无隙以规之。
子京忽以书抵仲淹,求《岳阳楼记》。
故《记》中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其意盖在谏故人耳。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________)(2)微斯人,吾谁与归.?(____________)(3)正患无隙以规.之(_______)(4)后.天下之乐而乐(____________)2.下面各组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或异二者之为.为.众所嫉B.古仁人之.心正患无隙以规之.C.不以.物喜醒能述以.文者(《醉翁亭记》)D.先天下之忧而.忧余强饮三大白而.别(《湖心亭看雪》)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⑴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⑵然滕豪迈自负,罕受人言。
4.请联系甲乙两文分析概括范仲淹撰写《岳阳楼记》的目的。
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中可以看出范仲淹具有怎样的思想境界?三、现代文阅读。
(30分)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列小题。
尊严是自己给的叶春雷①我们常常产生一种错觉,以为尊严是别人给的。
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真实的情况是,因为自己有尊严,别人才会尊重你。
②产生这种想法,是因为一部叫《先生》的专题片,有一集讲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
1948年梅校长到了美国,管理清华大学庚款奖学金。
美国人曾经返还部分庚子赔款作为奖学金,帮助成立清华大学,并资助清华大学优秀学生到美国留学。
据专题片介绍,梅校长是出了名的“老报”,最有说服力的一点,就是他给自己定的薪水是月薪三百元。
当时国民党当局觉得过意不去,要求梅校长将薪水提升到月薪一千二百元,但是遭到梅先生的拒绝:“我自己定下的规矩,怎么能自己改动呢?”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不仅是梅先生的清廉,还有梅先生的慎独精神,手中握着这样大一笔基金,随便手松一点,就可以让自己过得舒服一些,而且政府也开了口子,何必如此自苦?甚至还近乎自虐,但梅先生没有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他如此严苛地对待自己,实际上,他让自己活得非常有尊严,这样才赢得大家的一致尊重。
③一个人的尊严,不是别人的恩赐,其实是自己给自己的,是道德自律的自动生成物。
像梅校长这样有慎独精神的人,尊严感也就随之产生。
而且我还想强调的一点是,不是我有钱或者有权势,我就活得有尊严。
尊严来自一个人的道德自律,和你的财富与权势没有直接关系。
但是,一个有钱有权势的人,为什么大家都会来奉承他,他不是很有尊严吗?我想说的是,那不是尊严,那只是一种威压。
这种威压随金钱和权势的累积而不断强化,也会随金钱和权势的消减而消减。
当我们抱怨世态炎凉的时候,其实只是在抱怨我们丧失了金钱和权势的威压,所以大家不尊重我们了。
如果我是一个靠道德自律赢得自身尊严的人,我就不会抱怨世态炎凉。
因为这种尊严一旦形成,就永远不会丧失,除非你腐化堕落。
比起嗟来之物的金钱和权势,尊严感自然要牢靠得多。
梅校长临终的时候,人们惊讶地发现,这样一个有相当社会地位的知名人士,居然没有一分钱的积蓄。
我想,大家绝不会说:“梅校长真是穷困潦倒啊!”大家只会说:“这是一个多么有尊严的人啊!”④当我们明白了尊严不是金钱和权势的附属品,尊严只能是道德自律的衍化物,我们就可以理直气壮地说,即使我不名一文,即使我毫无权势,我也是可以给自己尊严的。
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会理解,为什么孔子赞扬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了。
颜回的快乐,是一种拥有尊严的快乐。
同样在《庄子》里,提到颜回的同学原宪,那也是一个穷愁潦倒却活得非常有尊严的人。
当原宪的另一位同学,大富豪大外交家社会名流子贡乘着大马车经过原宪居住的陋室,而对原宪进行揶揄挖苦的时候,原宪傲然地说:“像你这样靠拉帮结派、逢迎媚世、毫无操守换来的宝马香车,我根本不屑一顾。
”子贡是否如原宪说的那样不堪,我们不去讨论,我想说,原宪对自己的操守有一种自信,所以他虽然穷愁潦倒,但依然是一个有尊严的人。
⑤一个人一旦活得有尊严感,那即使瓮牖绳枢、瓦灶绳床,也可以怡然自乐,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一样赢得他人的理解和尊重。
(原载《读书文摘》,有改动)1.下列最适合作为本文中心论点的一项是()A.只有严苛地对待自己,才能活得有尊严。
B.尊严是自己给的。
C.有慎独精神的人,尊严感也就随之产生。
D.一个人一旦活得有尊严感,即使一文不名,也可以怡然自乐。
2.在本文的论证中,没有使用的论证方法是()A.举例论证B.对比论证C.道理论证D.比喻论证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论据分为道理论据和事实论据,选文第②段只使用了事实论据。
B.选文第③段论证了靠道德自律赢得自身尊严,这种尊严一旦形成,就永远不会丧失的道理。
C.选文第④段中“明白了这一点”中的“这”指的是“尊严不是金钱和权势的附属品,尊严只能是道德自律的衍化物”。
D.“不食嗟来之食”的故事可以作为本文的论据。
2、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行走着阅读包利民①脑海里还是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景:终于攒够了钱,急急地去书店买下一本心仪已久的书。
走在路上,便迫不及待地翻看起来。
②渐渐地沉入书中,浑然忘了身外的一切,只是保持着走路的状态。
记得当时从书店回来常走的那条路极僻静,绝少人与车,所以可以放心地边走边看。
③第一次在车上读书,还是14岁那年。
④。
亲戚开着大货车,车厢后装满了杂乱物什,我就蜷缩于其间。
正是上午,汽车穿村过野,渐渐看惯了不变的风景。
忽见身后倚着的纸箱,装着的是父亲的藏书,便找到还未读完的那一本,坐在疾行的车上看了起来。
直到车停下,才骤然而醒。
现在想来,那时那刻,应多看看离乡的路,因为那一走,许多年后才重又回归。
当故乡夜夜入梦的日子,回想当日的离别,正因为有了书,才使得年少的我,心中少了几许愁绪。
⑤上大学时,也常常愿意去大操场上边散步边看书。
有那么一个夏日的傍晚,我像往常一样沿着跑道开始读书。
⑥在这样美丽的黄昏,别人都在过着精彩的生活,所以大操场上几乎少有人迹。
天边云霞灿烂,长风流淌。
⑦正神游书中之时,忽觉撞上一人,然后便听到一声低低的惊叫。
急抬头,竟愣住,原来被撞的那个女生也正捧着本书,看来我们行为相同,只不过相对而行。
更为惊奇的是,那女生所看的书与我的竟是同一本!于是我们便开始讨论起书中的情节来。
⑧十年之后的一个晚上,在网上遇见当年的女生,打过招呼,问她现在做什么,她回答在网上看书。
然后她对我说:“真想念大学时,行走在黄昏的大操场上,手捧一本书细细地看,周围是轻风流动……”⑨。
忽然想起,似乎已有很多年没有那样读过书了,缓慢的脚步踏着每一分宁静,心却随书中的一切忽喜忽忧。
那一份情怀已在岁月中沧桑遥远,只于回忆中重温一次又一次的静美。
⑩有一次坐火车去西部,极遥远的路程,极漫长的过程,临窗而坐,幸好手中有书。
在微微的颠簸中,走进那些别人的故事。
⑪有时忽而从书中惊回,望向窗外,或浩浩江河,或巍巍山岭,皆在瞬间划过眼睛,飘摇远去。
便有了一种不知书里书外的不真实感,别有一番情趣、意蕴在心中。
⑫有时一本书读罢,而旅途未半,便于车厢中搜寻,找那同样读书之人交换阅读。
枯燥的行程,因为有了书的存在而生动起来。
⑬而现在的我,读书之时多是或坐或卧,不愿移动半分,身虽静,心却无复当年的恬然与灵动。
于是明白,有的时候,书依然是那些书,却因为阅读方式的不同而感触迥异。
是啊,多想在落日的余晖里,踩着一地的红霞,迎着清清的长风,再次走进书卷的清香里,细细体味行走着阅读的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