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荀子是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结
束时一位站在儒家立场上对先秦诸子进行
了批判继承的集大成的大家。
郭沫若说:“荀
子是先秦诸子中最后一位大师,他不仅集了
儒家的大成,而且可以说是集了百家的大
成。
”侯外庐也说:“荀子是后期儒家的伟大的代表。
”李泽厚认为荀子的更准确的定位应是儒家,而不是法家,或儒法过渡人物。
他指出:“从宋明理学到‘现代新儒家’,都一贯抨击荀子,表彰孟子,并以朱熹、王阳明直接孟子,认为这才是值得继承发扬的中国思想史的主流正宗。
而三十年来国内的研究则又大都只赞扬表彰荀的唯物论,或则抨击他的尊君尚礼的法家倾向。
这些似乎都没有抓住荀的要害。
”荀子涉猎广泛,学说渊博,兼综儒、道、墨、法、名,构建了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对秦汉,乃至其后两千年的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文化影响深巨。
这与他在稷下待过有直接关系。
荀子久居齐国,曾在稷下“三为祭酒”,熟悉稷下各家之学,也有了百家争鸣,学术交融的思想自由的宝贵经历,这为他批判总结先秦学术思想、构建自己庞大思想体系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荀子的思想体系博大精深,然而要探讨其核心及最能代表其思想特质的内容,不能不提到“隆礼重法”的礼法结构。
抓住了这一点,就找到了理解荀子思想及荀韩关系的一把钥匙。
荀子尽管一直以儒家正统自居,但历史上,不只一人将其视为儒学异端。
唐代韩愈称道荀子为“大醇而小庛”(《读荀》),宋代理学崇孟抑荀,指责荀子为“异
端”,如二程说他“悖圣人者也”(《二程遗书》),朱熹谓:“荀卿则全是申韩,”(《朱子语类》)究其原因,最根本的一点就是他既反对儒家片面地强调礼治,夸大道德的作用而轻视法的职能,也反对法家一味追求法治而忽视道德的作用,从而使礼乐和法结合起来,形成了礼法并重——隆礼重法的独特礼法观。
荀子的隆礼重法思想是有学术渊源的。
其渊源就是孔子。
清人汪中说:“荀卿之学,出于孔氏,而尤有功于诸经。
”(《述学.荀卿子通论》)《论语.为政》云:“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孔子所言政、刑、德、礼几个概念,后来被逐渐概括为礼乐刑政一整套观念系统,如《礼记.乐记》云:“礼乐刑政,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
”又说:“礼乐刑政,四达而不悖,则王道备矣。
”可见,礼乐刑政本来就是儒家学说中的应有之义。
荀子继承和改造了孔子的礼治思想,根据孔子导德齐礼、宽猛相济、一张一弛的思路,提出了“隆礼重法”的礼法同构观。
其近源是稷下学宫礼法融合的学术思潮。
荀子沿着这条路线继续发展,通过礼法更为紧密的结合,使这种政治文化模式在理论上臻于完善。
不同的是,稷下学者们结合礼法都具有以法治为主而以礼治为辅的倾向;荀子则是以儒家学说为基础来吸收法治思想,提出了礼治
为主法治为辅的政治文化模式理论。
作为儒家代表人物之一,荀子强化了周代和
孔子重礼乐的传统,注重规范和制度,自然主张
“礼治”,强调礼在治国安邦中的重要作用,并
对儒家礼治的思想作了更为系统的发挥。
他说:“礼者,治之始也。
”(《王制》)“隆礼重义者,其国治;简礼贱义者,其国乱”(《议兵》)。
礼是治国的根本和最高准则,所以说:“礼者,治辩之极也,强国之本也,威行之道也,历名之总也。
王公由之所以得天下,不由所以陨社稷也。
”(《议兵》)“礼者,断长续短,损有余,益不足,达爱敬之文,而滋成行义之美者也(《礼论》)。
从而把孔子的礼治思想进一步发扬光大,成为其思想体系的核心观念。
与此同时,荀子还吸收了前期法家的理论成
果,援法入礼,充实了传统礼学,克服了儒家之
礼与法家之法的对立,使两者在政治和法律层面
交融互摄。
为此,认为礼是法德纲领,“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劝学》)。
“故非礼,则无法也”(《修身》)。
所以也非常重视法的作用:“法者,治之端也。
”“至道之大形,隆礼重法则国有常。
”(《君道》)他有时对礼的界定实质就是法,如说:“礼之所以正国也,譬之犹衡之于轻重也,犹绳墨之于曲直也,犹规矩之于方圆也。
”(《王霸》)这就使礼具备了严谨性、外律性。
吕思勉说:荀子“专明礼,而精神颇近法家”是很有道理的,因为时代变了,“这样用法治来充实改造礼治,体现了新的时代精神。
”进而,他主张礼法并用:
古者圣王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故为之立君上之势以临之,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使
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性恶》)。
这里是以性恶论作为其礼法并用的理论基础的,体现了综合治理的思想。
荀子的礼法并用是有区别和侧重的,他认为礼之用为上,法之用次之,礼法实质上分属两个不同的政治层面。
从礼的角度看,礼类似于今天的政治哲学(政治原理、原则),法类似于今天的政治制度;从法的角度看,礼类似于今天的宪法(根本大法),法类似于今天的各项具体法律规范。
因此,二者的适用范围是不同的,治国“必将修礼以齐朝,正法以齐官”。
“其百吏好法,其朝廷隆礼”(《富国》)。
“用刑政治百姓,备礼义待君子”(《致士》)。
因此,他是主张以礼治为主,以法治为辅的。
他认为礼比法更根本,“圣人化性而起伪,伪起而生礼义,礼义生而制法度”(《性恶》)。
“故非礼,是无法也”(《修身》)。
……
荀子所以重视刑罚的作用,但他也继承了孔子“先教后诛”的思想,尽管他认为人性是恶的,但是通过礼义教化是可以改恶向善的。
因此,他特别强调礼仪教化的作用,坚持反对不教而诛和教而不诛的两种偏向。
他说:“故不教而诛,则刑繁而邪不胜;教而不诛,则奸民不惩;诛而不赏,则勤厉之民不劝;诛赏而不类,则下疑俗险而百姓不一。
”(《荀子.富国》)因而,他主张先教后诛,先礼后法。
荀子虽然认为对犯罪者进行惩罚是必要的,但他也继承了儒家“明德慎罚”的传统思想,坚持主张实行罪与刑相等的原则,特别反
对滥施酷刑的惩办主义。
他说:“故公平者,听之衡也;中和者,听之绳也。
”(《荀子.王制》)所谓“公平”、“中和”,就是宽猛相当的意思;既不应罪重而刑轻,也不应罪轻而刑重。
他说:“一物失称,乱之端也……刑称罪则治,不称罪则乱。
”(《荀子.正论》)他认为罪与刑必须相当。
这是荀子重法思想的一个重要原则。
最后,荀子在《成相》篇中就礼法并用,德刑结合的思想作了简练的概括:“治之经,礼与刑,君子以修百姓宁。
明德慎罚,国家既治四海平。
”……荀子礼法德刑重构正是儒法结合,阳儒阴法的集中体现,这一政治文化模式的理论设计,被汉代心儒家发挥,为汉代统治者应用,成为汉代,乃至中国封建社会长期采用的政治文化模式。
可以说,正是荀子使这一模式在理论上臻于成熟。
因此,谭嗣同“两千年来之学,荀学也”(《仁学》)的说法,正是对荀子政治文化理论的实用价值和历史地位的准确概括,揭示了中国封建政治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