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学基础理论试题.doc

中医学基础理论试题.doc

中医学基础理论试题(一)及答案第一部分(客观题,共40分)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30分)1.根据十二经脉流注次序,手少阳经应流注至A. 手厥阴经B.足少阳经C.足厥阴经D.于•少阴经2 .下列不宜用阴阳的基本概念来概括的是A. 寒与热B.上与下C.动与静D.邪与正3. 按五行相生相克的规律,以下哪一条是错谋的?A. 木为水之子B. 水为火之所不胜C. 火为土之母D. 金为木之所胜4. 《索问•五脏别论》称为“满而不能实”者是指A. 五脏B.六腑C.奇恒之腑D.脏腑5. 以下哪种说法是错谋的?A. 肺主气,司呼吸B. 肺主升清C. 肺主通调水道D』市主治节6. 脾统血的含义是A. 脾有推动血液在经脉中流行的作用B. 脾有调节经脉中血流址的作用C. 脾有统摄血液在经脉中运行的作用D. 脾有贮藏血液的作用A. 心阳B.肺气C.脾气D.肾阳8. 下列不属于奇恒之腑的是A. 脉B•筋C.髓D.骨9. 干咳少痰,或痰液胶粘难咯,多因感受哪种病邪?A. 风邪B.寒邪C.暑邪D.燥邪10. 下列属于“用寒远寒”治法的是A. 阴盛慎用寒药B. 阳虚慎用寒药C. 冬季慎用寒约D. 假寒慎用寒药11. 能产生夭癸的物质是A. 水谷粘微B.肾精C.冲任气血D.命门之火12. 五行中土的特性是A. 生发、柔和B. 阳热、上炎C. 长养、化育D. 清静、收杀13. 膀胱贮存和排泄小便,主要依赖于A. 肝的疏泄作用B. 肺的宣发肃降作用C. 膀胱的气化作用D. 肾的气化作用14. 气的上升运动太过,称为A. 气滞B.气逆C.气不降D.气脱15. 分布丁•面颊部的经脉是A. 足阳明胃经B. 足少阳胆经C. 手少阳三焦经D. 手太阳小肠经16. 湿邪致病往往缠绵难愈,是山于A.湿为阴邪B.湿性重浊C.湿性粘滞D.湿性趋下17. 痰、饮、水、湿同源而异流,其中最清稀的是A. 痰B.饮C.水D.湿18. 对津液不具有直接固摄作用的是A.肝B.肺C.脾D.肾19•孙络是指A. 十五别络B. 行于浅表部位的络脉C. 络脉中最细小的分支D. I•二皮部的络脉20•由于暑性升散,故致病可见A. 易伤人体上部及肌表B. 易生风动血C. 易耗气伤津D. 易为阳热症状21 .能调节十二经气血,主生殖功能的经脉是A.督脉B.带脉C.任脉D.冲脉22. 心悸不安,精神涣散,多由下列何种因素引起?A.喜伤心B.怒伤肝C.思伤脾D.悲伤肺23. 形成阴疽流注的病因多为A.暑邪B.热邪C.痰饮D.瘀血24. 脾病面色黄,见何种脉时为逆25. 肺的生理特性是A.喜润恶燥B.不耐寒热C.体阴用阳D.喜燥恶湿26. 循行于下肢内侧前缘内踝上八寸以下的经脉是A.足太阴脾经B.足厥阴肝经C.足少阴肾经D.足阳明胃经27. 十二经中具有两条别络的经脉是A.足少阴肾经B.足太阴脾经C.手少阴心经D.手太阴肺经28. 导致人体生命死亡的根本病机是A.阴阳偏盛B.阴阳偏衰C.阴阳离决D.阴阳失调29•对虚实错杂证运用先攻后补治则的主要根据是A. 先祛邪不会伤正B. 先扶正可致留邪C. 正气虽虚尚可耐攻D. 标症紧急先治其标30.肾所藏之精是指A. 先天之粘B. 后天之精C. 包扌舌先天之粘和后天之耕D. 生殖之精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31 .对肺司呼吸丑接起调节作用的冇A. 心的行血功能B. 脾的运化功能C. 肾的纳气功能D. 肝的疏泄功能E. 宗气的行呼吸功能32. 起于胞中的经脉有A.督脉B.任脉C.带脉D.冲脉E.心包经33. 六淫中属于阴邪的有A.风邪B.寒邪C.暑邪D.湿邪E.火邪34. 根据七情分属五脏的理论,下列情志中属心所主的是A.喜B.怒C.悲D.惊E.恐35•肝主疏泄的功能主要表现在A. 调节精神情志B. 促进消化吸收C. 维持气血运行D. 协助水液代谢E. 调理冲任二脉36. 扶正与祛邪兼用的原则是A. 扶正不留邪B. 先攻后补C. 祛邪不伤正D. 先补后攻E. 攻补兼施37. 根据力行相生规律确定的治疗方法有A.滋水涵木法B.益火补土法C.培土制水法D.金水相生法E.佐金平木法3&奇恒之腑包括A.脑B.筋C.脉D.骨E.髓39•“气为血之帅”,具体表现为A.气能生血B.气能行血C.气能摄血D.血能载气E.血能生气40•以下属于病理性火的有A.五气化火B.五志化火C.命门之火D.少火E.壮火第二部分(主观题,共60分)三、填空题(每空1分,共12分)41 •广义的神,是指____________ o4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肝藏血,是指肝脏具有的功能。

4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肺主一身之气,是指肺有的作用。

4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根据五肌主五华的理论,可致发枯、脱落。

45. ____________________ 实证,是指的一种病理反映。

46. ________________ 寒邪称为中寒。

47. 中页认识病因,通过分析疾病症状、体征来推求,这种方法称之为48.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情致病对脏腑的影响,主要是导致脏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9.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肠的生理功能是o5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瘀血所致的疼痛,性质一般多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1. W化生血,主要是通过_____________ 的作用实现的。

5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奇经八脉纵横交叉于十二经脉之间,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作用。

四、词语解释(每小题3分,共18分)5 3.肺主行水54. 心肾相交55. 气机、气化56 •塞因寒用57 •因人制宜58. 同病异治五、问答题(共30分)59•脾与胃在生理上的关系如何?(7分)60.试述元气、宗气的生成、分布和功能特点。

(7分)61 .如何认识肾主水的生理功能?(8分)62.试述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

(8分)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6.C7.D8.B9.D10.C11.B 12.C13.D1.B2.D3.D4.A5.B14.B15.D16.C 17.C 1&A19.C 20.C 21.D22.A23.C24.C25.B 26.B27.B2&C 29.C 30.C二、多项选择题31.CE32.ABD 33.BD34.AD35.ABCDE 36.AC37.ABD 38.ACDE39. ABC 40.ABE三、填空题41 .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42. 贮藏血液和调节血流量43. 主持、调节全身各脏腑之气44. 肾精不足45. 以邪气盛为主要矛盾46. 直中于里,伤及脏腑阳气47. 辨证(审证)求因48 •气机紊乱49. 受盛化物、泌别清浊50. 刺痛51. 骨髓和肝脏52. 加强经脉之间的联系,调节十二经气血四、词语解禅题53. 是指肺气具有通调水道,推动水液输布和排汕的功能。

54•心位居于上,屈阳,主火,主动;肾位居于下,属阴,主水,主静。

心火必须下降于肾, 与肾阳共同温煦肾阴,使肾水不寒;肾水必须上济于心,与心阴共同涵养心阳,使心火不亢。

心与肾上下、水火、动静、阴阳相济,协调平衡,构成了心肾相交、水火既济的关系。

55. 气的运动称为气机。

通过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叫气化。

56. 属于反治法。

是用补益的药物治疗虚性闭塞不通的病症。

57. 根据病人的年龄、性别、体质、生活习惯等不同特点,来考虑治疗用药的原则,叫“因人制宜”。

5&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患者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以表现出的证候不同,因而治法也不一样。

五、问答题59. ®纳运协调:%1升降相因:%1燥湿相济:60. 元气①生成:②分布:③功能:宗气①生成:%1分布:%1功能:61 .①肾主水的概念:%1肾主水的生理作用:肾的气化,分清泌浊,司开合等水液代谢过程%1病理变化:肾主水功能失常的主要病变(症状)62.®湿为阴邪,易阻气机,损伤阳气:%1湿性垂浊:%1湿性粘滞:%1湿性趋下:(以上均应联系病症叙述)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典型试题】一、选择题(一)A型题1. 古代哲学认为,宇宙的构成本原是:2. 气的根本属性是:A.上升B.下降C.外出D•运动E.静止3. 粘气生力物的机理是天地阴阳二气的:A.互根互用B.对立制约C.交感合和D.消长平衡E.相互转化4. 精气神学说中所谓的“精”主要指:A.生殖之粘B.后天之粘C. 口然界之清气D.肾中所藏之耦E.水谷粘微5. 天、地、力物之间相互作用的中介是:A.气B.气机C.气化D.彼此感应E.神6. 精气神学说中的“神”主要指:A.白然界物质运动变化的表现及其内在规律B.人体内一切生命活动的主宰C. —切生物生命力的外在表现D.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E.以上均是7. 精气神学说中特别重视:A.粘的作用B.气的作用C.神的作用D.粘气互化的作用E.粘气生养神的作用8•阴阳属性的征兆是:A.动静B.水火C.上下D.晦明E.寒热9 .阴阳比较完整而简要的概念是:A.事物的对立B.事物的对立统一C.事物的一•分为二D.事物内部的一分为二E. 事物特定属性的一分为二10.阴阳交感是指:A.阴阳二气的和谐状况B.阴阳二气是运动的C.阴阳二气的相互运动D. 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的过程E.阴阳二气的对峙12. *1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说明阴阳的:A.交互感应B.对立制约C.互根互用D.消长平衡E.相互转化13. “阴者,藏粘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说明阴阳的:A.制约B.交感C.消长D.互根E.互用14. “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说明阴阳的:A.交互感应B.对立制约C.互根互用D.消长平衡E.相互转化15. 根据阴阳屈性的可分性,五脏中属于阴中之阳的脏是:AN B.肺C.肝D.脾E.肾16. 根据阴阳属性的可分性,五脏中属于阳中之阴的脏是:AN B.脾C.肝D.肺E.肾17. 根据阴阳属性的可分性,五脏中属于阳中之阳的脏是:A.心B.肺C.肝D.脾E.肾根据阴阳属性的可分性,五脏中属于阴中之至阴的脏是:A.心B.肺C.肝D.脾E.肾19•根据阴阳属性的可分性,五脏中属于阴中之阴的脏是:A.心B.肺C.肝D.脾E.肾20•根据阴阳属性的可分性,一H之中属于阴中之阴的是:A.上午B.下午C.前半夜D.后半夜E.以上均非21. 根据阴阳屈性的可分性,一H之中属于阳中之阴的是:A.上午B.下午C.前半夜D.后半夜E.以上均非22. 根据阴阳属性的可分性,一H之中属于阴中之阳的是:A •阳曲则阴病 B.阳病治阴 C •阴损及阳 D •重阴必阳 E •阴虚则阳亢A •阳损及阴B •阳盛伤阴C •阴虚阳亢D •阳气泰脱 E.阳虚阴盛A.阴胜阳虚 B •阳胜阴虚 C •阴虚阳亢 D •阳虚阴盛 E •阴阳两虚E •以上均不是 23 •可用阴阳互根互用来解特的是:24「阳病治阴"的方法适用于下列何证:2 5 /阴病治阳M的方法适用于下列何证:26•以补阴约为主,适当配伍补阳药的治疗方法屈门A •阴中求阳B •阳中求阴C •阴病治阳D •,阳病治阴 27•把"脾”归属十・,主要采用的是何归类法: A.取象比类法 B 摊演络绎法 C.以表知里法 D.试探法 E.反证法 28「亢则害,承乃制污说明五行间的:A •相生B •相克C •相乘D •相侮E •制化 29・:见肝之病,知肝传脾J 从五行之间的相互关系看,其所指内容是:A.木疏土B.木克土C.木乘土D.木侮土E. 土侮木30 •脾病传肾属于:A •相生B •相克C •相乘D •相侮E •母病及子31 •属尸子病犯母”的是:A.脾病及肺B.脾病及肾C.肝病及肾D.肝病及心E.肺病及肾3 2 .据五行相生规律确立的治法是:A.培土生金B.佐金平木C.泻南补北D.抑木扶土E.培土制水33.“泻南补北”法适用于:A •肾阴虚而相火妄动B •心阴虚而心阳亢C •肾阴虚而心火旺D •肾阴虚而肝阳E •肾 阳虚而心火越34•属中医学一般思维方法的是:A.整体观念B.阴阳学说C.五行学说D.粘气学说E.比较、演绎、类比35.五官中的“舌”属火,主耍采用的是何种归类方法:A.比较B.演绎C.类比D.以表知里E.反证3 6.从一般到个别的思维方法属于:A.比较B.类比C.演绎D.以表知里E.试探37.考查对彖之间的不同与相同之处在方法学上属于:A.比较B.演绎C.类比D •反证E.试探(二)B型题A.箱气学说B.比较、演绎、类比C.诊断方法D.治疗方法E.预防方法1 .属中医学一般思维方法的是:2. 属中医学哲学方法的是:A.寒者热之B.热者寒之C.阳病治阴D•阴病治阳E.滋阴扶阳3. “益火之源,以消阴翳”指的是:4. “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指的是:A.阴阳的运动B.阴阳的交感C.阴阳的制约D.阴阳的互根E.阴阳的平衡5. 力物发生和变化的根源是:6. 实现阴阳交感的基础是:A.母病及子B.子病犯母C.相乘D.相侮E.相克7. 肝火犯肺属于:8. 肝气犯脾属于:A.益火补土B.滋水涵木C.培土生金D.抑木扶土E.金水相生9. 以泄肝健脾法治疗肝旺脾虚证的治法称:10•以温肾阳的方法而补脾阳的治法是:伯.滋养肺肾法称:A.比较法B.类比法C.演绎法D.以表知里E.反证法12. 患者四肢震颤、抽搐,诊断为风邪为患,此采用的是:13. 患者唇、舌青紫,诊断为血瘀,此釆用的是:A.反证法B.试探法C.司外揣内D.比较E.类比14 .中医古代阪籍中的“消息法”属于:15•诊断性治疗属丁•:(三)D型题1. 粹气的两种存在状态是:A.弥散B.变幻莫测C.凝聚D.气化E.以上均是2. 阴阳的互根旨在说明:A.阴阳二气是交互感应的B.阴阳具有各口的独立性C.阴阳是对立统一的D.阴利阳任何一方祁不能脱离对方而单独存在E.阴和阳祁以对方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利条件3. 相生关系的传变包扌舌:A.母子关系B.母病及子C.子病犯母D.传其所胜E.传其所不胜4. 相克关系的传变包括:A.传其所胜B.母病及子C.子病犯母D.传英•所不胜E.所胜所不胜关系5. 五行中某一行太过或不及,均可引起:6. 阴阳学说中最根本的原理是:A.对立B.互根C.消长D.平衡E.转化7 .下列哪些属于阴阳运动的形式:A.阴阳交感B.阴阳制约C.阴阳消长D。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