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几种常见的议论文论证结构作文辅导1110 2105::掌握几种常见的议论文论证结构所谓论证结构,就是运用一定的论据阐释观点的过程。
议论文的论证结构,受观点和材料之间的内在关系所制约,也受材料和材料之间的关系所制约,这种制约是通过段落和层次的顺序表现出来的,所以,文章的论证结构没有固定的模式,写文章时要据内容来决定。
但还是有个基本的格式的。
上边讲到的议论文写作八段锦,它就为大家提供了应试议论文写作的最基本最完整的结构模式。
掌握基本结构格式非常重要,它能帮助你在应试时,以最短的时间理顺思路,安排好结构,迅速成文。
这种基本结构模式,在实际写作中,可有不同的变化,然而八项内容是不变的。
这种基本结构模式在实际写作中的不同变化,主要体现在议论文的主体本论部分的论证结构和每个段落的论证层次上。
下边再给大家介绍常见的几种论证结构。
①联想定位式这类文章结构的基本模式为“概括联想析理”三步定位。
第一步,概括这是一个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
即首先略述与论题有关联的感性材料,并通过分析提炼,挖掘材料的蕴含,概括出理性判断,确定文章的论点。
第二步,联想这是一个由抽象到具体的过程。
即在确定论点灼基础上,展开联想,联想到与第一步中的感性材料相关的另一类感性材料:这实际上是在为文章的论点寻找论据,从而使第一步所概括的理性判断得到更明晰的认识。
第三步,析理一一这是一个由具体再到抽象的过程。
即在联想之后,对感性材料进行深入的剖折,阐释它的要旨,揭示它的意义,指出最后的结论。
议论文《从青蛙实验说起》即为此类结构:从青蛙实验说起据说,美国康奈尔大学曾作过这样的实验。
他们把一只青蛙,突然扔进滚沸的油锅;在这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这只青蛙居然奋力一跃,竟跳出锅外,安然逃生。
过了一会儿,他们又把这只青蛙放到一个盛满水的锅中,青蛙游得逍遥自在,恬然自得:这时,他们悄悄地从锅下加热,待到青蛙觉察出水温的提高危及生命时,它却再也没有了那一跃的力量,而只能葬身锅底。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样一个道理。
为什么?因为,当生活中的艰难、险阻摆在面前时,人往往能迫使自己发挥出意想不到的勇气,冲出困境,求得生机。
相反,生活在舒适、安逸的环境中时,往往就会消极沉溺,而致祸患加身。
所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至理名言实在是值得我们永记心田的。
(以上为第一步定位)类似青蛙实验的故事,在历史和现实中都是很多的。
北宋欧阳修在他的《五代史·伶官传序》中介绍的后唐庄宗李存勖就是一例。
李存勖得天下时,面对几大强敌,不忘乃父李克用的遗志,以父亲留下的三支箭激励自己,攻城略地,无往不胜,“意气之盛,可谓杜哉!”,到天下已定,大功告成,他坐享“升平”之乐,整日与几个戏子们泡在一起“唱做念打”,以至政事荒疏,国运日微,三四年就祸乱迭起,终遭杀戮,“何其衰也!”(以上为第二步定位)一个动物的实验,一个历史的真实,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须知,艰难、险阻,这对人无疑是一种压力,是一种障碍和困苦。
但是,有压力才有反弹,有障碍、困苦才有挑战、拼搏。
这时,人就不仅会在精神上自强不息,在策略上也会小心翼翼。
于是,就有了化险为夷、转败为胜的可能。
反之,舒适、安逸,这一切却往往会使当事人忘乎所以,玩物丧志,失去挑战的勇气,拼搏的胆识,就难免落一个可悲的结局。
培根说过:“奇迹多在厄运中出现。
”同样,厄运也多在嬉戏游乐中降临。
这些道理,也许总能给我们一些启发吧!让我们勇敢地面对艰难、险阻吧!(以上为第三步定位)②回评定位式这类文章的基本模式为:“概括回评归纳”三步定位。
第一步,概括这是一个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
即首先略述与论题有关的感性材料,并通过分析提炼与必要的概括,确立自己的认识,提出文章的论点。
第二步,回评一一这是一个由抽象到具体的过程。
即在提出论点之后,再回到第一步定位的感性材料中,对这些材料进行条分缕析,从不同的角度予以阐释与评说,实际上是从虚实的结合方面对论点所作的进一步证明。
第三步,归纳一一这是一个由具体再到抽象的过程。
即在回评的基础上,从对感性材料的条分缕析进入更深一层的开掘,达到认识上的深化与升华,归纳出总体性的结论。
议论文《小蚂蚁的启示》即为此类结构:小蚂蚁的启示南美洲草原上,发生过这样令人惊心动魄的事:在一个秋日的下午,一片临河的草丛突然起火,呼呼直窜的烈火形成了一个火圈,向草丛中央一个小小的丘陵包围过来。
丘陵上无数蚂蚁被逼得节节后退,包围圈越来越小,它们似乎除了葬身火海已别无选择。
但是,就在此时,出人意料的事出现了,只见蚂蚁们迅速聚拢,抱成一团,滚作一个黑色的蚁球冲进火海。
烈火将外层的蚂蚁烧得噼啪作响,然而蚁球却越滚越快,终于穿过火海,冲过火海,滚进小河,使大多数蚂蚁绝处逢生。
小蚂蚁在毁灭性的打击面前的这种壮举,实在让人叹为观止,也实在是值得我们人类深思的。
那么,从小蚂蚁的壮举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那就是临危不惧,团结一心,牺牲自己,顾全大局的重要。
(以上为第一步定位)首先,是小蚂蚁在毁灭性的打击面前临危不惧,团结一心。
可以设想,如果在熊熊的烈火前,小蚂蚁们惊慌失措,只顾自己,甚至不惜践踏同类夺路而逃;那么,它们的阵脚必然大乱,也必然会导致“全军覆没”。
可是,它们却能迅速聚拢,抱成一团;因此,才凭着相互结合获得的巨大力量,冲出绝境。
其次,是它们不惜牺牲部分而换来多数的生存。
当蚂蚁们滚成蚁球冲进火海时,其中有一些肯定将被烧死。
但它们并没有因为会有死亡而犹豫不前,而是尽管有的蚂蚁被烧得噼啪作响却越滚越快,终于以少数的牺牲挽回了整体的厄运。
(以上为第二步定位)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遇到像小蚂蚁这样的危机并不少。
可是,我们人却常常做不到临危不惧,团结一心,也常常不愿为了整体而牺拄个人的利益。
看来,在小蚂蚁面前,我们真是应该惭愧的。
人啊人!人作为人,必须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必须使自己更加具备万物之灵所应该具备的优秀品德,必须使自己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够标准的人。
这样,我们这个世界才会更美好!让我们向小蚂蚁看齐吧!(以上为第三步定位)③列据定位式这类文章的基本模式为:立论列据析理三步定位。
第一步,立论一一这是一个直接提出抽象认识的过程。
即在开篇之初首先推出理性判断,确立论点;或略加说明论证背景、缘由等有关前提,通过简单引述提出论点。
第二步,列据一这是一个由抽象到具体的过程。
即论点明确后,通过对所占有的诸多事实的认真筛选,列出可以说明论点的尽量得力、尽量精当的论据。
第三步,析理这是一个由具体再到抽象的过程,即针对论据进行集中的解析剖释,挖掘其深层的意味,揭示其所包含的真谛,或者辨识某些是非真伪,从而使论点得到理论的确证。
下边议论文《要学会用智》即为此类结构:要学会用智青年人都喜欢作一个勇敢者。
勇敢,当然是值得赞美的好品格。
但是,面对这五光十色的社会,面对这千变万化的现实,以及随着年龄增长而摆在我侧面前的一系列人生课题,光凭勇敢显然是不够的。
就是说,有勇还得有谋。
因此,我们在处理问题的时候,一定要学会用智。
(以上为第一步定位)我国宋代有一位大臣丁谓,皇宫失火被焚,丁谓受命重建。
当时他遇到了几个难题。
首先建材只能由水路运到汴河,距工地尚远;其次,建筑用土要从几十里的郊外拉来;第三,皇宫烧毁的瓦砾须运往城外。
都是十分费工的事。
对此,他想了个绝招:他先下令顺大道开一条渠,把汴河引到皇宫门前,这样运料船就可以直达工地,开渠的土又能用于建筑,不必拉到郊外去;到皇宫修好后,再把瓦砾等填到渠中,恢复了原来的大道。
一举而三役济,省以亿万计。
丁谓就是一个善于用智的模范。
其实,在我国古代,用智的例子是举不胜举的。
田忌的赛马,田单的火牛阵,西门豹的治邺,以及孙膑战胜庞涓等等,不都是由于用智才成为脍炙人口的故事吗?(以上为第二步定位)上面的例子充分证明,用智,常常可以以弱胜强,事半功倍;用智,常常可以出奇制胜,巧获成功。
用智,也常常可以避免不必要的牺牲和损耗,少碰钉子,少走弯路,更顺利地达到目标。
法国的怪杰拿破仑说过:世上只有两种威力,剑与智慧;从长远看,剑总被智慧制服。
让我们通过不断的努力,学会用智,作一个智勇双全的时代英豪吧!(以上为第三步定位)一般来说,掌握了上述三种模式及其基本定位,撰写800字左右的短论、漫谈、杂感,在结构方面,应是没有问题了。
④推迭式定位这类文章的基本模式与前面的三种略有不同,为立论一一入据一一结承一一迭据一一归纳五步定位。
稍为复杂一些,写作能力强的人可使用这种结构。
但仍属于八段锦的基本结构。
第一步,立论一一这是一个直接提出抽象认识的过程。
即在开篇之初首先推出理性判断,确立论点;同样也可以略加说明论证背景、缘由等有关前提,通过简单引述提出论点。
第二步,入据一一这是一个由抽象到具体的过程。
即论点明确后,第一次进入论据的述。
而这一步定位中的论据,一般应该是较古老较久远的历史论据,有时也可能是从寓言、传说、轶闻、掌故等材料中选出来的论据。
第三步,结承一一这是一个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
即在第二步定位阐述了论据的基础上,进行简要的分折,指出其具有的一般意义,作出小结。
然后,要随之介绍当前时代的有关状况或者与论题有关的某些现实背景,以此进行承转,引入下文。
第四步,迭据一一这是一个由抽象再到具体的过程。
即小结承转之后,再一次进入论据的阐述,而这一步定位中的论据应该是更直接更有针对性的现实论据。
这些论据,实际上形成了第二步定位中历史性论据的推进和迭加,从而为论点提供了更为得力更为扎实的证明。
第五步,归纳一一这是一个由具体再到抽象的过程;即在前面双重的事实论证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折,以进一步揭示与当前时代状况有关的某些内容,或者是提出某些现实问题的见解,对全文加以整体性的总结与归纳。
下边议论文《青年要做时代的弄潮儿》即为此类结构:青年要做时代的弄潮儿青年人要做时代的弄潮儿。
弄潮儿一词,本是宋代钱塘江涨潮时,对浮潮头而戏弄者的昵称,苏东坡词中碧山影里小红旗,侬是江南踏浪儿描写的就是弄潮。
如果把弄潮儿的涵义引申到社会生活中,那么,他应是能在时代的风口浪尖搏击的勇将,是具有不断奋斗精神的强者,是敢于挺身而出、牺牲自我的猛士。
一句话,应是凝聚着时代精神和个人人格力量的伟丈夫。
(以上为第一步定位)在我们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堪称弄潮儿的青年英杰是很多的。
下西域的班超,抗金兵的岳飞,举义旗的李自成,是时代的弄潮儿;慷慨赴死的谭嗣同,蹈海醒民的陈天华,仗剑去国的秋瑾女士,是时代的弄潮儿;其实像李世民、朱元璋、努尔哈赤这样的开国君王,又何尝不是时代的弄潮儿呢?(以上为第二步定位)上述这些志士仁人、英雄豪杰,之所以够得上时代弄潮儿的美誉,就是因为他们能在时代的大潮中搏风击浪,勇敢奋斗,用自自己的青春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凯歌,为后人开辟了一条新路,至少是起了一种振聋发聩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