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光潜咬文嚼字
1郭沫若改字 2王若虚改《史记》 3贾岛推敲 4苏东坡写《惠山烹小龙团》 5套板反应
再读课文,深入分析
郭沫若改字
比较文中的两个句子,你能总结出作者的观点 吗?
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 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
你有革命家的风度。 你这革命家的风度。
句式不同 情感不同
拓展延伸1
渡汉江 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结构全解:
字数不同 意味不同
举例论证 对比论证 引用
句情
意字
式 感 思想情感 境 眼
不不
不不
同同
同同
善用字的联想意义 套板反应(反)
(正)
如何咬文嚼字?
谨严、刻苦自励、推陈翻新、 时时求情感语言精的精炼与 吻合。
为人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唐·杜甫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 唐· 贾 岛
如何避免套板反应?
韩愈说过:“惟陈言之务去。”随着时代的发展, 语言也要不断推陈出新
(陈言务去:指写作时务必除去陈旧的言辞,努力创造、 革新。)
拓展延伸5
避免套板,推陈出新
那个姑娘有着长长的睫毛,大大的眼睛,水汪汪 的好像会说话
那双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宝珠、如白水银 里养着两丸黑水银
————刘鹗《老残游记》
用处。
粗读课文,把握论点
1. 阅读课文,筛选信息,概括表述作 者如何理解“咬文嚼字”?(请用文中的原 句回答)
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 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 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 和情感。
2. 为了让大家接受这个观点,作者选了五个 例子来证明,你能找出这五个例子吗?
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 —— 唐· 卢延让
结语
谢谢大家!
字眼不同,意境不同
拓展延伸3
试从意境及字词与整首诗的调和上来分析,看下 面这首诗的空缺中应该填“数”还是“一” 早梅 齐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
齐己原来用的是“数枝开”,郑谷曰“数枝非早 也,未若一枝佳。”齐己禅师不觉悦服:“我一 字师也。
以为虎而射之,没镞,既知其为石,因更 复射,终不能入。
尝见草中有虎,射之,没镞。视之,石也
字数不同,意味不同
拓展延伸2 看下面这两句话的意味有什么区别
1,给我一支枪 2,给我一枪
• 1,船长没喝酒 • 2,船长今天没喝酒
贾岛“推”、“敲”
朱先生举推敲的例子想说明什么道理?
题李凝幽居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 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读《惠山烹小龙团》,说说作者想告诉我们什么?
1.惠山泉水泡小龙团茶 2.独携小龙团,来试惠山泉 3.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
小龙团是福建名茶,一般是地方上供给皇帝的茶。 一两茶相当于0.1两黄金。苏轼在任常州刺史时得到 朋友赠送的小龙团,异常兴奋,来到无锡的第二泉取 泉水泡茶。小龙团是茶团,北宋蔡襄创制的一种名茶, 形状似饼, “天上小团月”就是由“小龙团”茶联 想起来的,因为他们的形状都是圆形的。
咬文嚼字释义
A.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 精神实质) B.形容卖弄才学。C.形容强词 夺理或狡辩。
1:学习马列主义理论要领会其精神实质,切 ( A )
不可一味地咬文嚼字。
2:此君肚里学识稀薄,但在人前说起话来 却常常咬文嚼字,极尽哗众取宠之能事。
(B)
3:此事明明是你错了,你再咬文嚼字也毫无 ( C )
联想不同,意蕴不同
误用:“套板反应 ”
弊端:套语滥调,全无新奇。
➢美人:“柳腰桃面”
➢才子:“学富五车, 才高 八斗”
➢离别:“柳岸灞桥” ➢印书:“付梓”“杀青”
什么是套板反应?
套板反应是运用词的联想意时,看到一事物立即 联想到套语滥调。
套板反应有什么弊端吗?
弊端是束缚了语言创新,是文学向前发展的障碍。
【注释】本诗系作者从被贬之地岭南逃回洛阳,途经 汉江时所作。
“怯”能否替换成“切”呢?
不可以。“怯”更能表达作者逃亡时的胆 怯心情,既急切的想知道家人的情况,又 担心自己给家人带来灾祸,“怯”可以非 常准确的表现当时那种矛盾的心情。
王若虚改《史记》
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 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 复入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