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程朱理学

程朱理学


儒(根本)
(目的)
二、宋明理学
宋明理学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兄程颢
弟程颐
朱熹
陆九渊 王守仁
(南宋) (明)
(北宋) (北宋) (南宋)
二、宋明理学 1、程朱理学 (1)主要思想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 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 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 其(理)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 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 而不在。 ——《朱子文集》 结合材料思考:什么是“理”? “理”是世界的本原,是天地万物都要遵循 的普遍原则。它涵盖宇宙、社会(儒家伦理道 德)、个人(人性)等方面。
5、“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的思想都是从 哪种理论而来: A、儒家学说
C、宋明理学
B、道家学说
D、佛教
6、“存天理,灭人欲”, 这里的“天理”主要指: A、儒家道德伦理
B、自然规律
C、人的良知 D、上天的意志
7、不符合陆王心学特 点的说法是: A、“宇宙便是吾心, 吾心即是宇宙” B、“发明本心”以求 理 C、求理就是进行内心 的反省 D、理要到身心以外的 事物上去寻找
二、宋明理学 1、程朱理学 2、陆王心学
(1)陆九渊的心学理论 ① 世界观:心是万物本原,“心即理也”
② 求“理”的方 法: 陆
九 渊
“发明本心” (内心反
省) 材料一: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 材料二: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 宇宙。心皆是理,心即理也。
朱熹:一生著书209卷,编纂书籍 210卷,注释38卷,校勘 72卷。
儒家思想受到了佛、道的冲击。
一、兴起背景
1、佛、道传播,儒学出现危机
→此图绘佛、道、儒 三教的创始人释迦牟 尼、老子、孔子三人 于一图之中,似正在 辩经论道。
三 教 图 ( 清 ) 丁 云 鹏
悬空寺 是国内现存的唯 一的佛、道、儒三教合一 的独特寺庙。始建于北魏 后期。
据记载:唐代大诗人李白曾隐居深山一心炼丹;号称“诗 佛”的王维亦官亦隐;白居易既学炼丹又虔诚礼佛,柳宗元、 刘禹锡还公开宣扬自己“援佛入儒”的思想历程。
探究: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有什么异同?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世界 “理”是世界本原,理 “心即理也” ,理在心中, 本原 在心外 心是天地万物的渊源
不 求 “格物致知”,即在体 “发明本心”,“致良 同“理” 会到各种知识的基础 知”,即进行内心的反省, 点方法 上加深理的体验。 克服私欲、恢复良知 思想 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特征 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都是宋明理学的突出代表, 都承认“理”的存在。两者思想实质都是以儒家 相同点 的纲常伦纪来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 的自然欲求。
第4课 宋明理学
课程标准:
了解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东汉时期,明帝遣使西域拜求佛法,为铭记 佛法传入之功,修建了这座白马寺。与孤零零的 白马相比,北魏时期龙门石窟的气魄已大不相同, 历经几百年营建,石窟佛像达到十万多尊,佛教传入 的同时,中国的本土 宗教道教也在东汉时 期形成。东汉末年, 神仙方士之说阴阳五 行之说与道家学说的 某些部分杂糅起来, 形成了道教。
粉身碎骨浑 不怕,要留 清白在人间。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 照汗青。 ——文天祥 温家宝总理在哈佛 演讲时深情地引用 理学大师张载的一 段话:“为天地立 心,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为 万世开太平。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 福避趋之。——林则徐
三、宋明理学的影响
1、消极: 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
上述材料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一、兴起背景
1、佛道传播,儒学出现危机 2、三教合一,弥漫社会各个领域
一、兴起背景
1、佛道传播,儒学出现危机
2、三教合一,弥漫社会各个领域 3、儒学者为重兴儒学不断探索和思考
红花白藕青荷叶, 三教原来是一家。
二、宋明理学
“理学”一词的概念: 道、佛
理学是一种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 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的新儒学。
A、老子
B、朱熹
C、陆九渊
D、程颢
10 、古代有一个佛偈故事: 庙前佛幡随风而动 , 方丈以此 考问众徒。甲徒曰:“风催 幡动!”乙徒曰:“幡何动 ?分明是你心动!心动才有 幡动!”下面的思想与乙徒 相近的是 A、万物皆只一理 B、有理而后有气 C、宇宙便是吾心 D、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
人心是世界万物的本原,离开人的思想意识任 何事物便不存在。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王守仁曾经多次参与镇压农民起义 和平定地方叛乱,由此他认识到“破山 贼易,破心中贼难” 。
请思考:材料二中“破山中贼易, 破心中贼难”的意思是什么?王守仁 是怎样解决这一问题的? 破除外在的敌人、障碍和困难是 相对比较容易的,破除自己心中的不 法、不良、 不妥、贪婪才是最困难 的。要从根本上解决社会动荡问题, 必须重视人们的思想道德标准,强化 人们的纲常伦纪观念。 主张“致良知”,即通过人们的 自身反省,来克服私欲,回复良知。
《江南春绝句》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问题导学】
国家分裂、战乱不休,人民生活动荡不安,需要 从宗教中寻找心理安慰。佛道的传播不仅顺应了普通 人的心理需求,也满足了统治者的需要。
1、为什么这两种宗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迅速传播?
2、这种现象对中国的文化格局会产生什么影响?
制扼杀自然欲求。
2、积极:重视主观意志,注重气节品德,
讲求自我节制,强调责任使命, 凸显人性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 的性格有着积极影响。
1、魏晋南北朝时,儒学的发展出现危机的 原因是: A、统治者反对儒学 B、佛教、道教迅速传播
C、佛教占统治地位
D、儒学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2、下图为《三教图》其中三教是指: ①道教 ②儒教 ③佛教 ④伊斯兰教 ⑤基督教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⑤ D、③④⑤
① 世界观:“理”是世界的本原 ② 伦理观:“存天理,灭人欲” “格物致知” ③ 把握“理”的方法:
格物致知:格物,接触事物;致知,获得知识
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然 后脱然自有贯通处。 ——《二程遗书》 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 则阙了一物道理。 ——《朱子语类》
格物致知与实践出真知有何区别?
唐代禅宗五祖弘忍在挑选接班人时、要求弟子作佛偈 (佛教唱词),以展示其佛学心得。 材料一 弘忍弟子、北派首领神秀所作佛偈: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材料二 神秀的同门、南派首领慧能所作佛偈: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禅宗北派神秀主张人努力排除外界对内心的影响, 试根据宋明理学家程、朱、陆、王的思想主张,分 勤于苦修才能渐悟先天存在的佛法。程朱理学认为“理” 析他们与以上两则材料所反映的思想之间有何渊源。 是世界的本源,人要努力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才会认 识体验到外在先天存在的“理”。后者吸纳了前者的观念。 禅宗南派慧能主张佛法就在心中,“自心是佛”、 “本性是佛”,强调发掘内心的佛性,“顿悟”成佛。陆 王心学认为内在的本心就是“理”,心就是天地万物的渊 源。强调人求理就要努力的“发明本心”,“致良知”, 进行自我内心反省。后者也吸纳了前者的观念。
理是本原、格物致知 ←著作数量相差悬殊,治学 方法迥然不同→
陆九渊:没有专书留下,只是后人 为他编纂了文集。
心即理也、发明本心
二、宋明理学 1、程朱理学 2、陆王心学
(1)陆九渊的心学理论 (2)王守仁的心学理论 ①思想核心:“致良知” ②求“理”的方法: 克服私欲,回复良知
材料三:良知即天理。 材料四:知是心的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 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 。 材料五:“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人胸中各 有个圣人。”“回复良知即可成圣贤”
“格物致知”认为“理”是先天存在的,接 触世间万物是为了加深对“理”的体验和理解; 实践出真知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得出事物发 生发展的规律,规律、真知是通过实践总结出 来的,并不是先天存在的。
二、宋明理学 1、程朱理学 (1)主要思想
① 世界观:“理”是世界的本原 ② 伦理观:“存天理,灭人欲” “格物致知” ③ 把握“理”的方法:
3、宋明时期的儒学主流是: A、禅宗 C、心学 B、理学 D、道学
5、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分歧在于: A、程朱理学强调格物致知 B、承认“理”的存在 C、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 D、强调三纲五常
4、下列宋明理学家中,提倡“去人欲,存天理 ”观念的是: A、朱熹 B、程颢 C、周敦颐 D、王守仁
(2)发展
程朱理学的地位 元朝:《四书章句集注》作为科 举考试的内容。 明朝:更进一步确定了程朱理学 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
朱熹
思考:程朱理学被官学化的原因?
官学是统治者为巩固其统治 服务的。程朱理学强调“存天理, 灭人欲”,提出了一系列有利于维 护封建统治的道德规范,适应了封 建统治者的需要。
《四书章句集注》书影
材料一 王守仁同朋友在郊外 观赏风景时,朋友指着山中开 花的树木问:“你说天下无心 外之物,山中树上的花自开自 落,同我心有何相关?”王守 仁回答:“你不来看此花时, 此花与你的心同归于寂;你来 看此花时,此花颜色一时明白 过来,就说明此花不在你的心 外。” ①材料一中王守仁对“花”与 “人心”关系的解释,反映了 他的什么观点?
8、如果有人向陆九渊请教为学的方法和 态度,他应该会回答下列那一叙述:
A、学问要求是尚实,方有助于国计民生 B、学习先圣先贤的经验和心得 C、要注重人内心的涵养工夫 D、要勤于读书研究,努力用功
9、“此心此理,我固有之,所谓万物 皆备于我,昔之圣贤先得我心之所同然 者耳。”这种说法符合谁的思想:
“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 理杀人。”“人死于法, 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 谁怜之?” ——清人戴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