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程朱理学

程朱理学


“理学”的概念:
三教合一
道、佛
理学是一种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 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的新儒学。
儒(根本)
(目的)
它是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哲学思想体系。 主要流派有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 思想来源: 儒学+佛教思想+道教思想
问题1
课堂探究1:根据教材内容,概括 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 儒学在唐中期前面临那些困境
2、社会因素
政治因素
两宋时期政治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统治者需要调整 统治思想,以适应唐宋以来重建伦理纲常,和维护封建 统治秩序的政治需要
经济因素
农业手工业的到迅速恢复和发展,推动科学文化进步
思想因素
北宋初期思想解放运动的产物
二、理学的代表人物及主张 材料一: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 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 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 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材料二: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 有此天地。 材料三: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 阙了一物道理。 材料四:圣人千言万语,只是教人从天理、灭人欲。 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归纳:请依据材料概括程朱理学的主要观点。
观察下列图片、阅读材料分析宋明理学的影响 “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 人。” “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 死于理,其谁怜之?” ——清人戴震
鲁迅作品《祝福》中的 人物祥林嫂的结局
三人的诗句体现了什么样的思想?
人生自古谁无死,粉身碎骨浑不怕,苟利国家生死以, 留取丹心照汗青。要留清白在人间。岂因祸福避趋之。 ——宋· 文天祥 ——明· 于谦 —清 · 林则徐
扫除人心的“物欲”与“意见”;
②影响:
思想言论在当时有很大的冲击力,引起了强烈的 反响,影响了后世的思想体系。
(2)王守仁,世称阳明先生。他建立了 系统的心学理论,是心学的集大成者 。
材料1 一次,王阳明和朋友赏风景,朋友指着山 岩中美丽的花树说,它们自生自长,与人心感觉 并无关系,你认为呢?王阳明说:你来看此花树, 它才存在。你不来时,它并不存在。 这是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张载
程颢、 程颐
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 其核心是“仁”,是修养的最高境 界,仁者就是“孔颜之乐”。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教材内容,说说朱熹的观点和思想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 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 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 而不在” ----文集卷七讲习大纪
课前检测
1、如何评价秦王朝的“焚书坑儒”的举 措? 2、董仲舒新儒学的主要内容 3、汉武帝时期的文化体制改革有什么影 响? 4、科举制影响
单元一复习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3课 宋明理学
庐山白鹿洞书院:朱熹、陆九渊、王守仁曾在此讲学
课标要求: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 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外在的“理 格物致知 客观唯心主义
内在的“心”,心即 理 内心自省 主观唯心主义
学习延伸
可取:
①和谐意识 ③崇尚道德 ①尊卑等级 ③因循守旧 ⑤重礼轻法 ②忧患意识 ④强调力行 ②重男轻女 ④重利轻义
不可取:
对宋明理学应采取的态度: 批判、继承、改造;去粗存精,去伪存真。
二、材料辨析题 1、“理”指儒家伦理道德;是对立关系 阅读不同时期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的观点: 。 2 、程、朱主张“格物致知”,既通过实践、学习明事理;陆王主 材料 1:程颐:“天下只是一个理”“万物皆是理”; 张“致良知”,即通过自我反思,回复良知,天理就在心中。 朱熹:“存天理,去人欲” 材料 2 :朱熹:“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 则阙 3 、可取的一面:①宋明理学具有和谐意识,强调人与自然、与家 了一物道理”。 庭、与国家的和谐的意识。 材料 3 :王守仁:“心即理”“知行合一” “致良知为圣人教人 ②宋明理学具有忧患意识,鼓舞历代仁人志士胸怀天下,奋发进取 第一义” ,为理想不懈追求。 材料4:朱熹:“人之异于禽兽,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 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③宋明理学崇尚道德,重义轻利,强调自我约束,可以促进文明的 材料5:程颐:“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进步。 材料6: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断绝学,为万 ④宋明理学强调身体力行,强调自主自强的精神,对中国文化起了 事开太平”;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回答: 推动和促进作用。 1、材料1中的“理”指什么?他们认为“天理”与“人欲”是什么 不可取的一面:①尊卑等级观念;②重男轻女的观念;③轻视自然 关系? 科学的观念;④轻视个体自由的观念;⑤重礼轻法的观念等。 2、材料2和材料3关于朱、王关于贯通明理的途径有何差异? 对宋明理学应采取的态度:批判、继承、改造;去粗存精,去伪存 3 、根据以上材料说明宋明理学的主张有哪些可取和不可取的地方 真。
思考二: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
程朱理学 相 世界观 同 道德观 点 哲学范畴 陆王心学
理是世界的本原 都为维护封建统治需 唯心主义
以儒家的纲常伦纪来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 遏制人的自然欲求 维护统治,扼杀人的自然欲求;对塑造中华民 族性格起积极作用
实质
影响 不 世界本原的 同 具体认识 点 把握理的途 径 哲学范畴
⑴东汉末以来,佛教、道教的兴起 与传播,儒学权威性受到严重削弱 ⑵魏晋时期,佛教道教广泛传播,更 直接冲击着儒家思想作为核心价值 观的地位 ⑶唐末五代后,儒学统治地位被进 一步削弱
三教图
(清)丁云鹏
问题1
课堂探究1:根据教材内容,概括 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 理学兴起的原因和条件
⑴唐代中后期的儒学复兴运动,成 为理学创立的先声 ⑵唐、五代不重伦理纲常的历史提 供了教训。 ⑶北宋尖锐的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 需要强化君权意识。 ⑷农业手工业的到迅速恢复和发展, 推动科学文化进步 (5)北宋相对宽松的文化政策为儒学 复兴提供条件。
2.朱熹的学说与理学的成熟
⑴基本观点
①理气论:(吸收二程和张载)宇宙观, 万物各有其理,万物之理归一,即理是万 物的本原 ②修养论:日积月累和循序渐进,即格物 致知; 仁; “存天理、灭人欲” ③社会政治理论:道统论、“三纲五常” 朱熹(1130~1200)字元 、正君心;
晦,号晦庵,徽州婺源 (今属江西)人,南宋 诗人、哲学家。宋代理 学的集大成者,继承了 北宋程颢、程颐的理学 ,完成了客观唯心主义 的体系 。
“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礼、智岂不是天 ⑴基本观点 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岂不是天理?” “天理人欲,不容并立”,“天理存则人欲亡, ①理气论:(吸收二程和张载)宇宙观,理是本源, 人欲胜则天理灭”。学习修养的目的就是“遏人欲存天 但不能离开气;万物之理终归一 ——太极(理) 朱熹认为理是事物的规律,是客观存在的。 理。” 在社会生活中理还指儒家的“三纲五常”、 仁; “ -②修养论:日积月累和循序渐进,即格物致知 ----- ;朱熹 存天理、灭人欲” 仁义道德。其实质是客观唯心主义。 ③社会政治理论:道统论、“三纲五常”、正君心;
知识· 梳理
宋 明 理 学
背景: 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 理 学 的 发 展 创立:北宋五子 成熟:南宋朱熹 发展:陆王心学
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复习提纲
• 一.创立背景:儒学困境表现原因、复 兴表现影响 • 二、理学的创立:理学内涵、思想来 源及特征、北宋五子及贡献 • 三、朱熹的学说与理学的成熟:理论 来源、基本观点、著作、地位及影响 • 四、陆王心学与理学的发展:思想观 点及地位、影响 • 五、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
“北宋 五子” 周敦颐
邵雍
主要成就 结合《周易》解释《太极图》,为“理” 生万物的理论提供了依据。 自觉地将宇宙的自然结构和人的精神结构融 合起来,为理学的建立开辟了道路。 重新排列《周易》的六十四卦,试图揭示宇宙 规律,解释人类命运 开创了理学中的“气学”一派,是理学中唯物 主义的杰出代表,严格区分了天、道、性、心 等概念,准确地表达了理学的基本宗旨和精神。
总理引张载此话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温家宝总理在哈佛大学 演讲时深情地引用理学大师 张载的一段话:
“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
五、宋明理学的影响
1、消极: 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 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2、积极: 塑造中华民族性格特征: 重视主观意志力量; 注重气节、道德; 讲求自我节制、发奋立志; 强调责任和使命; 凸显人性的庄严。
基本观点:
1、心即理、心外无物(宇பைடு நூலகம்观);
材料2王阳明认为,“良知”就是孟子所谓的“是非之心”, 是人人都有的、先验的道德意识,就是人固有的善性,它就是 理。人天生具有良知,因此天理就在自己心中,不必外求,只 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2、致良知;知行合一(修养论) ----这就强调了
自我的主观能动性,激励人们奋发立志。
三教图
(清)丁云鹏
北宋五子与理学的创立
周敦颐 卲雍 张载 程颢 程颐
理的本质:世界的本原,天下万物都要遵 循、永恒存在的普遍原则。
阅读教材指出“北宋五子”是谁?基本思想特征? “理”本质?并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他们对理学的 创立作出的贡献? 把儒家的忠、孝、节、义上升到天理的高 度,形成一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 —理学(新儒学)
六、宋明理学形成的历史因素和社会因素 1、历史原因:
魏晋南北朝以来,儒道佛三家出现相互影响相互融和 的情况,到南宋时期,三教并行使官方儒学统治地位进 一步削弱 为了重建儒学,唐宋儒学家不断进行思考和探索,他们 吸收佛道哲学思想,力图建立一种既贯通宇宙自然和 人生命运,有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的学说
复习提纲
• 1、程朱理学:理学内涵、程朱何 所指、“二程”理学主张、朱熹理 学主张及理实质、程朱理学对后世 的影响。 • 2、陆王心学:心学的内涵、陆九 渊、王阳明主要观点、心学对后世 影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