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因效应课件
出家门去买文具,他和他的两个朋友一 起走在充满阳光的马路上,他们一边走一边晒太阳。 詹姆走进一家文具店,店里挤满了人,他一边等待 着店员对他的注意,一边和一个熟人聊天。他买好 文具在向外走的途中遇到了熟人,就停下来和朋友 打招呼,后来告别了朋友就走向学校。在路上他又 遇到了一个前天晚上刚认识的女孩子,他们说了几 句话后就分手告别了。
Next
社会心理学家艾根在 1977 年研 究的SOLER模式,在与人相遇之 初运用,可以明显增加他人对我 们的接纳性,使我们在人们的心 中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
Next
总结
首因效应告诉我们,人们根据最初获得的信息所 形成的印象不易改变,甚至会左右对后来获得的新 信息的解释。实验证明,第一印象是难以改变的。 因此在日常交往过程中,尤其是与别人的初次交往 时,一定要注意给别人留下美好的印象。
成功求职
Next
局限性
首因效应具有先入性、不稳定性、误导性,根 据第一印象来评价一个人往往失之偏颇,被某些表 面现象蒙蔽。其主要表现有两个方面:一是以貌取 人。对仪表堂堂、风度翩翩的人容易得出良好的印 象,而其缺点却很容易被忽视。二是以言取人。那 些口若悬河者往往给人留下好印象。
Next
首因效应之所以会引起认知偏差,就 在于认知是根据不完全信息而对交往对 象作出判断的。
Next
一个新闻系的毕业生正急于寻找工作。一天, 他到某报社对总编说:“你们需要 一个编辑 吗?”“不需要!”“那么记者呢?”“不需 要!”“那么排字工人、校对呢?”“不,我们 现在什么空缺也没有了。”“那么,你们一定需 要这个东西。”说着他从公文包中拿出一块精致 的小牌子,上面写着“额满,暂不雇佣”。总编 看了看牌子,微笑着点了点头,说:“如果你愿 意,可以到我们广告部工作。”这个大学生通过 自己制作的牌子表达了自己的机智和乐观,给总 编留下了美好的“第一印象”,引起其极大的兴 趣,从而为自己赢得了一份满意的工作。
No 谢谢观赏 Image
俗话说:“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 心。”仅凭第一印象就妄加判断,“以 貌取人”,往往会带来不可弥补的错误!
Next
干预及控制
首因效应的影响作用可以在一定 程度上得到控制的。首因效应的产生 与个体的社会经历、社交经验的丰富 程度有关。如果个体的社会经历丰富、 社会阅历深厚、社会知识充实,则会 将首因效应的作用控制在最低限度
Next
虽然首因效应会随着交往时间的增加和对彼此内 在品质了解的增多而相应减弱,但是首因效应提醒我 们:如果要让别人形成对自己的好印象,那就一定要 注意在初次交往过程中的表现,特别是仪表和谈吐等 等。
总之,我们在社交活动中要利用首因效应给别人留 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在更深层次的交往中加强在谈吐、 举止、修养、礼节等各方面的素质。
Next
《三国演义》第57回有如下情节:鲁肃 向孙权举荐凤雏先生庞统,并盛赞其才。 孙权也是“闻其名久矣”。但见面之后, 孙权“观其人浓眉掀鼻,黑面短髯,形容 古怪,心中不喜”。最后,这位广招人才 的“招聘者”竟把与诸葛亮比肩齐名的奇 才庞统拒之门外,尽管鲁肃苦言相劝,也 无济于事。
Next
后鲁肃又作书推荐庞统给刘备,“统见 玄德(刘备字),长揖不拜。玄德见统貌陋, 心中亦不悦”,以至这个久闻统名又有思贤 若渴美誉的刘备, 只让庞统做了个来阳县令。 这就是“首因效应”在三国时期上演的一场 历史剧。
Next
结果表明,第一组被试中有78%的人认为詹姆 是个比较热情而外向的人;第二组被试只有18%的 人认为詹姆是个外向的人;第三组被试中有95%的 人认为詹姆是外向的人;第四组只有3%的人认为 詹姆是外向的人。
Next
三国庞统与孙权 成功求职
三国时期,有一大才子,叫庞统。当时 的名士司马徽,即人称“有知人鉴”的水 镜先生,第一次见到庞统就“甚异之”, “称统为南州之士冠冕”;并且水镜先生 还说:“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 下。”他说的“伏龙”就是诸葛亮,“凤 雏”则是庞统。就连诸葛亮也对庞统评价 很高,说他“非百里之才,胸中之学,胜 亮十倍”。诸葛亮可能是自谦一点,但对 庞统的评价之高,绝不在水镜先生之下。
首因效应课件
引入
有一位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实验: 把被试者分为两组,同看一张照片。对 甲组说,这是一位屡教不改的罪犯。对 乙组说:这是位著名的科学家。看完后 让被试者根据这个人的外貌来分析其性 格特征。结果甲组说:深陷的眼睛藏着 险恶,高耸的额头表明了他死不改悔的 决心。乙组说:深沉的目光表明他思维 深遂,高耸的额头说明了科学家探索的 意志。 两组被实验者为什么会做出截 然不同的两种答案?
Next
放学后,詹姆独自离开教室走出了校门,他走在 回家的路上,路上阳光非常耀眼,詹姆走在马路阴 凉的一边,他看见路上迎面而来的是前天晚上遇到 过的那个漂亮的女孩。詹姆穿过马路进了一家饮食 店,店里挤满了学生,他注意到那儿有几张熟悉的 面孔,詹姆安静地等待着,直到引起柜台服务员地 注意之后才买了饮料,他坐在一张靠墙边地椅子上 喝着饮料,喝完之后他就回家去了。
Next
另外,通过学习,在理智的层面上认识首 因效应,明确首因效应获得的评价,一般都只 是在依据对象的一些表面的非本质的特征基础 上而作出的评价,这种评价应当在以后的进一 步交往认知中不断地予以修正完善。也就是说, 第一印象并不是无法改变,并不是难以改变的。 孔子的“吾始于也,听其言而信其行;吾今于 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也就是这种变化最 经典的说明。
Next
洛钦斯把这两段故事进行了排列组合: 一种是将描述詹姆性格热情外向的材料放在前面,
描写他性格内向的材料放在后面;一种是将描述詹姆性 格冷淡内向的材料放在前面,描写他性格外向的材料放 在后面;
一种是只出示那段描写热情外向的詹姆的故事; 一种是只出示那段描写冷淡内向的詹姆的故事。 洛钦斯将组合不同的材料,分别让水平相当的中学生阅 读,并让他们对詹姆的性格进行评价
在社会认知中,个体获得对方第一 印象的认知线索往往成为以后认知与评 价的重要根据。首因效应的产生与个体 的社会经历、社交经验的丰富程度有关。
是社会认知中的认知偏差中的一类。
理论依据
Next
洛钦斯实验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洛钦斯(A. S. Lochins) 1957年以实验证明了首因效应的存在。他用两段杜 撰的故事做实验材料,描写的是一个叫詹姆的学 生生活片断。这两段故事描述的是两种完全相反 的性格。一段故事中把詹姆描写成一个热情并且 外向的人,另一段故事则把他写成一个冷淡而内 向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