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解度典型例题
例1.下列有关固态物质饱和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A.饱和溶液就是不能继续溶解溶质的溶液
B.同一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
C.将热饱和溶液降温时,一定会析出晶体
D.饱和溶液在一定条件下可转化为不饱和溶液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饱和溶液”的概念。
在理解这个概念时,要注意(溶质为固态)如下几个关键:①一定温度、一定量的溶剂;②同种溶质溶解的量不能继续增加(但其它溶质可以继续溶解)。
比较同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浓稀,一定要在同温下进行比较。
如A中未指明“一定温度”、“一定量的溶剂”,也未指明是不是同种溶质,故不正确。
B中未指明“相同温度”,也不正确。
C中因为并不是所有的物质的溶解度都是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的,有些溶质的溶解度(如氢氧化钙)是随温度升高而减小的,故C不正确。
答案:D。
例2.“20℃时食盐的溶解度是36g”。
根据这一条件及溶解度的含义,判断下列说法哪一种是正确的()
A.100g水溶解36g食盐恰好能配成饱和溶液
B.200C时,100g食盐饱和溶液里含有36g食盐
C.200C时,把136g食盐饱和溶液蒸干,可得到36g食盐
D.饱和食盐水溶液中溶质、溶剂、溶液的质量比为36:100:136
解析:本题重在考查大家对于溶解度概念的理解。
溶解度这一概念有如下四个要点:一定的温度;100g溶剂;达到饱和状态;质量单位(g)。
根据溶解度的概念并结合题给条件可知,A的说法是不正确的,原因在于没有指明温度这一条件;按照溶解度的含义,在20℃时将36g食盐溶于100g水中恰好达到饱和状态,这时所得到的食盐饱和溶液的质量为136g;相反,如果将这136g的食盐饱和溶液蒸干,一定就能得到36g食盐;同样,由于在136g食盐饱和溶液里含有36g食盐,那么,在100g食盐饱和溶液里就不可能含有36g食盐了(肯定比36g要少)。
至于饱和食盐水溶液中溶质、溶剂、溶液的质量之比,如果没有温度这一前提条件,就无法进行相应的求算。
答案:C 。
例3. A 、B 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
请
回答: (1)C t ︒1时,A 物质的溶解度为 g 。
(2)C t ︒2时,A 、B 两种物质的溶解度
(填“相同”或“不同”)。
(3)我国有些地区有一种说法:“冬天捞碱,夏天晒
盐”。
这里的碱是指Na 2CO 3,盐是指NaCl 。
那么,图中 (填A 或B )的溶解度曲线与Na 2CO 3的溶解度曲线相似。
人们用上述方法从盐湖中捞得的Na 2CO 3会含有少量的NaCl 。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称取含NaCl 的Na 2CO 3固体12.5g ,将其配制成溶液,再向其中逐滴加入足量的稀盐酸,使气体完全放出,共收集到4.4g CO 2气体,则原固体中Na 2CO 3的质量分数为多少? 。
解析:本题重在考查大家对于溶解度曲线的认识与利用的能力,同时涉及到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问题。
我们知道,溶解度曲线是以实验数据为依据,用纵坐标表示溶解度,横坐标表示温度,绘出的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
利用溶解度曲线,可以查出某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也可以查出同一温度下不同物质的溶解度;还可以比较不同的物质在同一温度下溶解度的大小;若两条曲线相交,则其交点表示在该温度下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相等。
当然,根据溶解度曲线还能看出某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情况。
由所给A 、B 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以看出,C t ︒1时,
A 物质的溶解度为a g ;C t ︒2时,A 、
B 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是相同的;既然冬天能“捞碱”,这就说明碳酸钠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是比较大的,因此其溶解度曲线应当与A 相似;通过根据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不难求得原固体中Na 2CO 3的质量分数为84.8%。
例4.生活中的下列现象不能说明气体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的是 ( )
A.烧开水时,沸腾前有气泡逸出
B.喝下汽水感到有气体冲出鼻腔
C.揭开啤酒瓶盖,有大量的泡沫溢出
D.夏季黄昏,池塘里的鱼常浮出水面
解析:气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受温度及压强的影响,温度越高,气体的溶解度越小;压强越大,气体的溶解度越大。
根据影响气体物质溶解度的的因素,可以解释生活中的某些现象;反之,通过某些现象也可以说明外界条件对于气体溶解度的影响。
对比四个选项不难知道,A、B、D都说明了气体的溶解度是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的,唯有C表明了在压强减小时,气体的溶解度也变小,与题干的要求不符,这正是本题的答案。
答案: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