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李斯特两首音乐会练习曲音响版本分析

李斯特两首音乐会练习曲音响版本分析

浅析李斯特两首音乐会练习曲音响版本分析摘要:钢琴文献是钢琴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由于现代的录音技术的高速发展,对于音乐的研究就不仅局限于乐谱,音响资料的完善也是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比较不同录音版本,可以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去领会作曲家的真实意图。

进行音乐版本比较研究,对我们的研究、演奏及教学具有指导性的作用,还可以提高音乐修养以及音乐鉴赏能力。

关键词:演奏版本;音响版本;表现风格钢琴音乐历史悠久,积累丰富。

钢琴文献是钢琴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钢琴文献学是以实际钢琴作品为出发点,专门对钢琴作品的风格以及作品的技术手法演变作深层次研究的一门学科。

钢琴文献的研究,是钢琴演奏得以进行的前提。

然而钢琴文献是一成不变的,是一种书面的记录符号。

由于现代的录音技术的高速发展,对于音乐的研究就不仅局限于乐谱,音响资料的完善也是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乐谱文献记录了作品的音响时空,是作曲家创作意图的书面表现形式。

音乐在乐谱上是无声的语言,必须通过演奏才能表现出来。

由于演奏者对作品有不同的理解,会使作品的演奏产生不同的音响效果,加上演奏者所处的历史背景,以及在录制时钢琴的音色,演奏的环境以及录音的制作等不同,都会使同一个作品形成多种版本。

之所以学习与比较不同录音版本,可以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去领会作曲家的真实意图。

通过对不同国籍与文化底蕴的演奏家演绎相同作品时所展现出来的对音乐作品的认识来了解演奏家的演奏风格。

进行音乐版本比较研究,对我们的研究、演奏及教学具有指导性的作用,还可以提高音乐修养以及音乐鉴赏能力。

笔者通过对多位钢琴家在音色、速度和力度等方面的比较力图勾勒出不同音响版本各自的音响呈现方式。

1三种演奏版本介绍由于笔者搜集的材料有限,目前只找到三种版本的音响资料并进行比较分析。

本文选择了20世纪以来,三位演奏李斯特作品的具有代表性的钢琴家的录音版本。

阿劳(claudio anrau 1903—1991)智利钢琴家,作为钢琴神童,5岁就登台,1910年由智利政府资助到柏林斯特恩音乐学院留学,阿劳的老师克劳泽曾是李斯特的嫡传门生,也是“李斯特”协会的创始人,师承关系使阿劳作为莱比锡钢琴学派的继承人对李斯特作品的演绎更具有说服性。

并且最引人瞩目的是阿劳创下连续两年获得国际李斯特钢琴大赛桂冠的称号。

由于阿劳承袭了正宗的德奥音乐传统,在他身上,天然的音乐天赋被多元文化所融合和熏陶,加上他性格内向,思维敏捷,富于逻辑性,在演奏上追求朴素、自然有节制,构成了他独有的艺术气质和演奏风格。

正如评论家所指出的那样:“阿劳无疑是当代钢琴演奏技巧最为出色的大师之一,但同时他又不是那种一味卖弄技巧的演奏家。

”[1]听阿劳的演奏,没有任何夸张的炫技表演,他表现的总是那样的含蓄内在,纯正严谨。

阿劳力求以原作为基础,让音乐始终超越于音符之上。

并且尽一切的可能去再现作曲家的创作意图。

本文选用的是阿劳1970年在philips的录音版本,编号432 305—2。

阿劳晚年时演奏出来的李斯特的作品更加的成熟、优雅,更加多变的音色,并赋予更多的情感,让听众内心产生种种联想。

乔治·博列特(jorge bolet 1914—1990)美籍古巴钢琴家,1914年11月15日生于哈瓦那,12岁获美国科蒂斯音乐学院奖学金到该院留学,在萨佩顿(saperton)班学钢琴,并在赖纳班学指挥。

1932—1933年师从戈多夫斯基,1935年拜罗森塔尔为师,同年,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开始他的演奏生涯,接着又从著名钢琴家鲁道夫.塞尔金深造,1937年在费城举行独奏会而崭露头角,1938年获霍夫曼钢琴比赛奖,二战中参军,战后继续演奏生涯。

七十年代起,他的技艺益臻成熟,美国的音乐评论界称他为浪漫乐派钢琴演奏家的最后代表,他的演奏是抒情与狂想的很好结合,所以被称为”李斯特的代表”。

[2]手指技巧炉火纯青,可以弹出极其纤细的声音,也可以弹出汹涌澎湃的音响。

博列特在decca录制了9张李斯特作品选集,是其代表性唱片。

本文选取的是这套碟子中的第8张,编号为417 523—2。

乔治·齐夫劳(gyorgy cziffra 1921—1994)法籍匈牙利钢琴家,5岁就登台即兴弹奏根据民歌改编的曲调,9岁时顺利考进布达佩斯的李斯特音乐学院,受到李斯特得意弟子尤金·达尔贝特的弟子,多南伊的严格训练。

1933—1941年在匈牙利和北欧等地举行独奏会,好评如潮。

1955年,齐夫劳参加布达佩斯国际音乐比赛,在“李斯特—巴托克钢琴比赛”中获得大奖。

齐夫劳以演奏李斯特名扬天下、以不拘一格的奇异个性和令人瞠目的随意性表演著称。

“一般人们在评价齐夫劳演奏艺术时,往往将他列为‘拉丁风格’钢琴家。

齐夫劳指下的李斯特恰在‘神似’上胜出:既‘出类’于不受传统表现方式的束缚、以独特而充满个性的自由手法打造出精美音色和生动节奏,更‘拔萃’于通过‘借谱还情’式的再创造,富于想象地‘拎’出音乐中的浪漫之魂。

”[1]本文选取的是乔治·齐夫劳在emi录制的录音版本。

2三种演奏版本的不同技术处理2.1速度2.1.1演奏总时间的差异在整首《森林的呼啸》演奏中,三位演奏者在演奏乐曲的时间上有一定的差异,尽管谱子上标明的是vivace(在节拍器中相当于每分钟160的速度),由于演奏者对乐曲有不同的理解,使得他们在演奏同一首乐曲的速度就有了明显的不同。

三个版本演奏的总时间为:齐夫劳:用时3分47秒;博列特:用时4分02秒;阿劳:用时4分37秒。

《侏儒舞》的三个版本演奏的总时间为:齐夫劳:用时2分48秒;博列特:用时3分11秒;阿劳:用时3分24秒。

通过对三种演奏版本的比较发现,齐夫劳演奏的时间总是最快,其次是博列特,阿劳总是保持在一个比较稳定的速度。

2.1.2作品内部处理的差异由于三个音响版本的总时间不同,因此他们各自表现出的内部速度也有所不同。

比如在《森林的呼啸》第一主题出现时,阿劳演奏的旋律缓慢、抒情,犹如涓涓溪流;齐夫劳演奏的旋律则是犹如瀑布一泻千里的感觉。

又如在《森林的呼啸》的81—82小节中,阿劳在此做了由快渐慢的处理,没有让音乐在这里有过多的冲突,另外两位钢琴家则是原速进行,很自然的进行,直到标有riten的术语出现才有所渐慢。

在《侏儒舞》中,第20小节,乐曲中没有渐慢的标记,博列特与阿劳都做了渐慢的处理,齐夫劳则是按照原速处理。

在35—36小节之间,齐夫劳与阿劳有渐慢的处理,博列特则是原速进行。

在102—103小节中,博列特在这里又一次的处理成渐慢,这样与后面的形成明显的对比,这与另外两个人处理的不同。

三个演奏版本的比较发现,每位演奏家都有不同程度的自由处理,这也正符合了李斯特所要求的在适当的情况下变换速度。

“李斯特认为,在作品演奏的全过程中不存在一成不变的速度。

真正合乎艺术要求的速度是灵活的,它应该像橡皮一样,可以伸缩。

李斯特为此与古典乐派有所不同:古典乐派主张演奏者遵循均等的速度(tempo di rigore);李斯特则提出tempo giusto,其含义是:必须有一定的灵活性,他还提出tempo rubato作为使演奏做到变化多端、生动感人的主要手段之一。

”[3]随着适当的情况变化速度,这样处理使的音乐更具有律动感,音乐的表现力更为丰富。

2.2力度李斯特抛弃了多半以机械方式来确定力度变化的传统教条,如forte、piano、crescendo和diminuendo等等诸多的表情术语,而用rinforzando来代替常用的crescendo来表示音响的加强;为了表现力度的降低,他也经常运用更加形象化和细致的raddolcente (柔和、弱化)、calando(逐渐降低音响力量)等等诸如此类的术语,只有这样细致的设计好音响才能概况的反映出作曲家真正的音响构思。

演奏者都应该依据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做出符合作者意图的力度变化。

但是演奏者彼此之间的差别极其细微。

如在《森林的呼啸》中第27—29小节中,博列特并没有按照谱子所标记的rinforzando来逐渐加强每个音,只是延续着前面演奏的感觉,calando安静的、稳稳的把这段乐句过渡的下面的一段中,阿劳与齐夫劳则是按照谱子上表情术语来逐渐把音乐推向一个高潮,与后面的乐段形成反差。

2.3踏板在钢琴制作技术的不断进步,钢琴踏板的不断完善,演奏家们更好的利用这个发明,通过控制踏板来控制音色,并根据自己的经验去想象所要求的音色,合理的运用纯净与混声的交替,尽管这些演奏家在踏板的运用有许多相似的地方,但是在乐曲中还是有很多别出心裁的用法。

如在《森林的呼啸》中第71—77小节中,阿劳与齐夫劳在这里使用踏板的频繁,让本来乐谱标记的重音符号显得有些柔和,每个加重音符号的音并不显得特别突出。

博列特在这里把踏板作了更多的交替,并且短促,使得声音坚决而有力。

这一段是再现乐段的补充乐段,但是李斯特在创作乐曲中,提供了两个可供演奏的版本,三位演奏家都不约而同的选择了右手为八度的旋律,这样使得旋律更加清晰、明朗。

在《侏儒舞》的最后165—168小节中,阿劳并没有更换踏板,一个踏板到最后,在最后这几个小节里,只有一个和弦,不切换踏板也是合理的,给人一种余音绕梁的感觉。

齐夫劳与博列特则是干脆的放开踏板,侏儒们欢快的跳跃一直到最后一个音。

3三种演奏版本的不同表现风格通过比较三个演奏版本,齐夫劳的钢琴音色明亮、清澈,技巧完全融合在丰富的表现力与动感中,充分体现了对李斯特的辉煌的技巧与炽热的情感的继承。

因为他确实拥有辉煌的演奏技巧、清晰明澈的旋律线条和火一般的炽热情感。

因为同为匈牙利民族气血一脉的事实,齐夫劳在演奏李斯特作品时所表达的情感具有比其他演奏家所无法比拟的优势。

从齐夫劳录制的唱片中,可以领略到他那独特的风格:神奇的指触、自由驰骋的速度和炽热如火的激情。

阿劳的演奏录音中可以感觉到他的演奏充满激情,但严格掌握的速度变化充分体现了阿劳高度冷静的理智性控制,使得阿劳的音乐很有分寸与均衡感。

阿劳的性格内向,在表现上追求纯正严谨的古典风格与深刻的感情之间的结合,在演奏中强调重音的效果,追求结构严谨与细腻情感表达的结合。

阿劳最杰出之处在于他对音色变化的控制,《森林的呼啸》在阿劳的手下呈现出色调柔和,沙沙的树叶、细细的私语的朦朦胧胧的背景。

乔治·博列特,他的演奏是抒情与狂想的很好结合,所以被称为“李斯特的代表”,手指技巧炉火纯青,可以弹出极其纤细的声音,也可以弹出汹涌澎湃的音响,他那天鹅绒般完美的音色,在于他尽量避免了感伤情调,又有着浪漫的艺术情调,使其演奏充满内在美。

就像乔治·博列特他自己曾说过:“自由和真情流露是做音乐的真正乐趣。

”[4]通过对《森林的呼啸》、《侏儒舞》的不同音响的版本分析,笔者更倾心于阿劳的演奏版本。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