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高考小说阅读专题

2020高考小说阅读专题


赏析语言的风格
D、从语体的角度鉴赏 如:书面语与口语、普通用语与专业术语
等 E、从情感的角度鉴赏
要善于体味作者在字里行间所表露出来的 感情,或含蓄,或直露;或奔放,或细腻等。
小说在叙述某件事情的时候又穿插了某些细 节,有什么作用?
小说在叙述某件事情的时候又穿插了某些细 节,其主要作用有: ①补充叙述,完善情节; ②照应前文,为下文情节发展蓄势; ③上下衔接,过渡自然。 ④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⑤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标题类
标题对于一篇小说,尤其是小小说,往往是“照 亮读者眼睛的灯笼”,往往会起到摄人心魄的作 用。小说常见的拟题方法有:
社会环境描写,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社会关系 特征,人物活动的背景等。
《祝福》《阿Q正传》开头的环境描写,把故事发 生的背景、时代、社会关系作了明确的交代。
五、主题内容方面 小说一般是通过人物形象或故事揭示人生
哲理、社会问题、价值观念等的。
主题的表现形式大致有以下几种: (1) 以小说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道德风貌、 品格等揭示人性中的真善美和假丑恶。 (2) 用故事的形式针砭社会时弊。 (3) 通过寓言,寄寓人生哲理。 (4) 虚构生活经历,反映人物生存状态和心 理状态。
结构作用题【知识储备】
1、过渡(承上启下、衔接自然) 2、照应(照应前文、后文) 3、设置悬念、铺垫(埋下伏笔) 4、统领全文、总结上文 5、深化主题、点题,揭示主题 6、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欧·亨利式结尾) 7、开头:统领全文,领起下文;渲染气氛,奠定情感 基调;设置悬念,埋下伏笔。 8、文中:承上启下,过渡自然;总结上文,领起下文。 9、结尾:照应前文,卒章显志,概括并深华主题,耐 人寻味,令人深思。 10 、伏笔、悬念:引人入胜,为下文埋作铺垫。
二、环境作用题【知识储备】
1、社会环境——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A、交代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揭示各种复杂 的社会关系。 B、交代人物身份,表明人物性格;或影响或决定人物 性格。 C、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揭示主题。
2、自然环境——人物活动的具体场景,如地点、气候、 时间、景色、场面等。
A、自身的、独立的审美价值;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 间、季节和环境作用。
例2:文章以“无畏的腿”作标题有什么好处?(3分)
答案:以“无畏的腿”作标题,形象、生动地概括了 小说的情节,讴歌了“那人”的英雄品质,而且新颖别致, 能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标题作用【知识储备】 1、线索作用。 2、紧扣情节。 3、突出主人公的形象(品质、特点等)。 4、紧扣(揭示)主题。 5、制造悬念,吸引读者(激发读者兴趣)。 6、象征意味、寓意。
第三人称:直接表现生活,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如。 作者以旁观者的身份向读者作客观的叙述,便于反映更广 阔的画面和更丰富的内容。
四、情节作用题
1、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 2、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3、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 4、照应前文 5、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 6、刻画人物性格 7、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
答案:形象:①对不幸者富有同情心; ②对人性之美满怀敬意; ③对现实有清醒的认识。
作用:①使文中的人和事更具真实感; ②“我”是贯串全文的线索; ③借“我”的感触揭示全文主旨; ④通过“我”对乌米的情感态度突出乌米
例2:本文前半部分采用了第三人称叙述, 后半部分采用了第一人称叙述。请分析作者 这样安排叙述的好处。
人物形象(性格)题
赏析人物形象(性格)主要把握两点: 一是人物自身的描写的部分,如肖像、语言、心 理、动作等; 二是注意人物之间的相互对比、映衬及用环境表 现人物,即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实写与虚写的 结合等。 另外,小说刻画人物的表现手法灵活多变,对塑 造人物形象(性格)也有重要作用,思考时注意 视野的开阔。
探究题目
小说探究典型题型
• 1. 标题探究型
• 据相关情节的作用、标题的多重含义作出判断
• 2 .情节探究型
• 据小说的主题的相关性、情节的关联性和人物的 性格作判断.
• 3 .主题探究型
• 据小说的情节内容、人物命运、人物言行作判断.
• 4 .人物形象(主人公)探究型
据小说的情节设计的相关性、人物相关性(典型 性)、主题的指向作判断。
整体感知小说的情节内容 1、整体感知小说内容,把握小说的情节脉 络(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标题。 2、在叙事上可以顺叙、倒叙或插叙。 一般来说,倒叙的作用是设置悬念,为下 文铺设,吸引读者; 插叙是对情节的有力支撑,刻画人物揭示 主题。
一、情节结构展开(安排)题
例1:(2009年高考四川卷)这篇小说的故事情 节是怎样展开的?请概括回答。(4分)
常见题型答题思路归纳
作用题
一、标题作用题
例1:本篇小说以“棋子”为题,有什么作用?(4分)
答案:①小说以“棋子”为题,表现了利用与被利用、设 计与被设计的双重关系和深刻寓意,突出了人物形象,是 小说的核心创意。
②小说以设宴和应宴为主线(明线)安排情节,以 如何设宴和应宴作为计策巧妙构设,使小说张弛有度、收 获自如,更为深刻地突出了主题。
二、小说标题的用意(原因、作用、效果、好处) 1、如果以时间、地点、环境为题,则标题可能具有
“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的作用。 如《黄昏渡》
2、如果以物件(物象)为题,则标题可能具有“作为结 构线索贯穿全文、概括故事情节、寄托作者情感、揭示文 章主题、隐含比喻象征意义”的作用。《药》《项链》 3、如果以形象特征为题,则标题可能具有“铺开情节, 呼应细节;对比讽刺,强化效果”的作用。《病人》
B、渲染气氛,为后面刻画人物铺垫。 C、烘托人物性格或某种心理。 D、展开、推动情节发展。 E、象征、暗示或深化主旨。
三、人称(人物形象)作用题 例1:(2008年高考浙江卷)鲁迅《祝福》中的
“我”既是不可或缺的人物形象,又是主人公祥 林嫂命运的见证,其重要性与本篇中的“我”相 似。请赏析《乌米》中“我”的形象与作用。(6 分)
第二人称:呼告式抒情更强烈,更感人,便于对话或感 情交流;抒情自由灵活,亲切自然;其实是“我”在向 “×××(有时是作品中的某个人物形象,有时则是读 者)”的叙述与倾谈。这种人称的作用有三:①拉近与读 者或作品中形象的距离,便于作者与之直接对话和沟通交 流;②便于作者的感情抒发;③在所写对象为物时,起到 拟人化的修辞效果。一般书信、诗歌和赞颂、悼念的文章 的使用。
语言的风格
C、从遣词造句的角度去鉴赏,包括用词、句式。 如(1)叠字叠词(①.使描绘的景色或人物更加形象, 富于艺术魅力; ②使音律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 (2)动词形容词量词的选用(准确 形象 生动)文言 词(典雅); (3)整句散句(①增强气势,调节音律的作用;② 增强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效率的作用;③使观点更加 鲜明突出、更加具有说服力的作用。 ); (4)长句短句(长句,表意严密,内容丰富,精确细 致。短句:表意灵活,简洁明快,节奏感强 )
答案:第三人称叙述显得客观,从旁观者 的角度刻画老园丁形象,便于通过美貌的夫 人转述老园丁的话。第一人称叙述显得真实, 具体描述老园丁观察玫瑰开花的行为,他青 年时候的经历,老园丁由玫瑰引出的议论。
人称(人物形象)作用题【知识储备】 第一人称:便于直接抒情,自由表达思想感情;有亲
切感;可以把文中的人物、事件写得好像是“我”的亲身 经历,增强文章的真实感;便于直接表达“我”内心的喜 怒哀乐,亲切自然。
三、情节结构方面
辨析五个w,即谁(who)、什么事(what)、什么时候 (when)、什么地方(where)、为什么(why)。
懂得情节结构中的对比、悬念、倒叙、插叙、出人意 料的结尾等等。如《祝福》,采用了倒叙的结构形式,从 祥林嫂临死前的肖像写起,再回顾祥林嫂初来鲁镇的情 景.再次到鲁镇的经过等等,设置了悬念。
1、以人物(形象)为题,如《棋王》、 《阿Q正传》
2、以事件为题,如《宝玉挨打》、《失街 亭》
3、以地点为题,如《荷花淀》 4、以线索为题,如《药》、《项链》、 《丢草绳》 5、以主旨(寓意、情感)为题,如《差 别》、《春之声》 6、以问题为题,如《丧钟为谁而鸣》
一、小说标题的含意(双重或多重)
1、表面意义与深层意义。 2、指代意义与比喻意义。 3、一语双关,双层含义。
答题时要突出中心,把握线索。情节用简洁 的语言加以概括。
情节结构展开(安排)题答题样式: 小说围绕XX中心展开,从(由)…写到
(引出)…,然后…,最后…,从而揭示 (体现)…。
小说中多次写到某个细节,它前后有什么不 同?有什么作用?
【解析】小说中如多次写到某个细节(情 节或者行为),其前后的不同主要要联系前 后文,从内容、主旨表达和情感体现三方面 去分析它的异同。 而它的作用大致有如下几个方面: ①创设背景,渲染气氛, ②铺垫伏笔、暗示情节发展, ③刻画人物、推动情节, ④突出主旨、抒写情感。
五、结构作用题
例1:(2009年高考四川卷)结合小说主旨,你怎样理 解医生为“我”开出的“处方”?小说以“处方”作结有 何妙处?(6分)
答案:这“处方”是针对“我”敏感多疑的心病开出的 “心药”,目的是劝慰我解除思想负担,轻松愉快地健康 生活。小说以幽默的“处方”作结,巧妙地揭示了作品的 主旨。
解析:可从三方面考虑:内容上,为表达某种意思或 揭示了主题;结构上,为铺垫照应、推动行文发展;艺术 手法上,为更加强烈突出,富于表现力。答题时,结合具 体文本,有时可能三点都有,有时可能只有一两点,不能 一概而论。
二、人物塑造方面: 辨析人物描写的方法,除了外貌(肖像、
神态、服饰)描写,动作细节描写,语言描写, 心理描写等直接描写外,还要注意其它人物 或环境的烘托。
《林黛玉进贾府》中,林黛玉、贾宝玉、王 熙凤的外貌描写非常传神;
《项链》开头路瓦栽夫人的心理描写十分逼 真;
《药》中华老栓买药时,黑衣人的动作描写 形象地刻画了人物的性格。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