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回忆鲁迅先生(节选)[学生用书见P7]自读导航走近作者萧红(1911-1942),原名张迺(nǎi)莹,黑龙江呼兰(今属哈尔滨)人,作家。
代表作有《呼兰河传》《生死场》等。
阅读指导本文通过叙述作者与鲁迅先生一家交往过程中的生活小事,表现出鲁迅的个性、情趣、魅力、气质,从细微处显示了鲁迅的伟大思想和人格魅力。
这篇文章不仅是回忆怀念鲁迅文章中的珍品,而且可谓是中国现代怀人散文的典范。
阅读本文,了解作者萧红与鲁迅的生平事迹;学习精读的方法,学习从生活琐事中去展项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字词积累1.给下面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舀.子(yǎo) 咳嗽.(sou) 调羹.(gēng) 绞.肉(jiǎo) 薪.金(xīn) 校.对(jiào) 草率.(shuài) 悠.然(yōu) 吩咐.(fù) 抹.杀(mǒ) 疙.瘩(gē) 深恶.痛绝(wù) 2.给下面两组形近字注音并组词。
⎩⎪⎨⎪⎧澡zǎo (洗澡)燥zào (干燥)躁zào (浮躁) ⎩⎪⎨⎪⎧魂hún (灵魂)瑰guī(玫瑰)魄pò(气魄) 3.查阅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
(1)深恶痛绝:__极端地厌恶、痛恨。
(2)不以为然:__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多含轻视意)。
课前预习1.在下面的语段中找出介词并说说它的含义。
①邓稼先在北平上了小学和中学,于1945年自昆明西南联大毕业。
【答案】“在”,表示地点。
“于”,表示时间。
②在这期间,邓稼先和于敏联合署名写了一份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
【答案】“在”,表示时间范围。
“关于”,表示对象。
2.文章的事例表现了鲁迅先生哪些美好品德?【答案】文中的事例表现了鲁迅先生生活朴实、为人宽厚、待友真诚的美好品德。
课堂实践一、基础知识积累与应用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C)A.咳嗽.(shù)校.对(jiào)油腻深恶痛绝B.玫瑰.(gui) 弄.堂(nòng) 薪金不以为然C.毡.帽(zhān) 揩.拭(kāi) 抹杀气喘吁吁D.解剖.(pōu) 嘱.咐(zhǔ) 浙沥尽心竭力【解析】A项,咳嗽.(sou);B项,弄.堂(lòng);D项,淅沥。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C)A.年轻人要勇于挑战艰难的工作,但也不要以为工作很容易,就轻视它,草率..地去做。
B.据调查:在各种不文明行为中,市民对不遵守交通法规乱闯红灯的行为深恶痛绝....。
C.我钦佩《荒野求生》的男主角贝尔,因为面对艰苦的生存环境,他不以为然....,总能乐观面对困难。
D.有这么一句古话,叫作“十年树木....”,可见“树人”之难。
....,百年树人【解析】C项,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多用来表示不同意(多含轻视意),用在此处不符合语境。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B)A.由于进攻技术单一,使球队面对强敌束手无策。
B.80多岁的胡院士在摘得山东科技最高奖后,殷殷嘱咐“科技创新还要靠年轻人”。
C.看到满山青翠的草木和悦耳的鸟鸣,他顿时感到身心舒畅。
D.5月24日,大约有260多名干部职工在现场聆听了道德模范们的报告。
【解析】A项,介词掩盖主语,应删去“由于”或“使”;C项,搭配不当,“看到”不能和“悦耳的鸟鸣”搭配,可改为“看到满山青翠的草木,听到悦耳的鸟鸣”;D项,前后矛盾,“大约”和“多”应删去其一。
二、课文理解1.读完全文,文中所写的鲁迅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答案】示例一:文中的鲁迅先生是一个真实的、富有人情味的、生活化的形象。
示例二:文中的鲁迅先生是一个善解人意、乐观幽默、好客健谈、关心爱护青年、富有生活情趣的人。
2.本文选取鲁迅先生日常起居、会见朋友、与家人相处、对待工作等方面的一些琐事刻画鲁迅,请根据下面的提示,参照示例,概括鲁迅先生的性格特点。
示例:文章通过对鲁迅先生的笑、走路姿态的描写,表现了鲁迅先生乐观开朗、平易近人的性格特征。
【答案】①鲁迅先生的性格随和、体恤他人的性格特征__②鲁迅先生幽默、淡泊名利、严谨细致的性格特征__③鲁迅先生珍惜时间,不顾病情忘我工作,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
2.(1)文章通过对鲁迅先生吩咐坐车、读信、看电影、陪客人等对待他人的细节的描写,表现了鲁迅先生的性格随和、体恤他人的性格特征。
(2)文章通过对鲁迅先生开玩笑、吃饭、用校样擦桌子、吃鱼丸、包书等生活琐事,表现了鲁迅先生幽默、淡泊名利、严谨细致的性格特征。
(3)文章通过鲁迅先生的工作时间和带病工作的叙述和描写,表现了鲁迅先生珍惜时间,不顾病情忘我工作,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
3.课文的批注一共提出了九个问题,请细读批注的相应段落,请回答下面两个问题。
(1)一边对潦草的书信“深恶痛绝”,一边仍展读每封来信,这反映鲁迅先生对待青年怎样的态度?【答案】表现出了鲁迅先生对青年的关心,这种关心一方面表现他对青年要求严格,同时也对每一个青年都认真负责和辛勤培植。
(2)“和一个乡下的安静老人一样”,给了你怎样的感觉?【答案】这句话写出了鲁迅先生有着普通人一样的平静而祥和,表现出了他外表朴实、不张扬和慈爱的特点。
拓展阅读至深至纯师生情——与周有光先生二三事苏培成①在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时,系里曾邀请周有光先生给我们讲授文字改革课程,这样,我便有幸成了先生的学生。
后来,我和先生的来往增多。
②我曾一直努力要为周先生出版多卷本的文集,为此也和几家出版社联系过,但都未能成功。
2000年2月初,我向上海文艺出版社郝铭鉴先生提及为周先生出版文集的事,郝先生对周先生素来敬仰,很爽快地同意出版四卷本《周有光语文论集》,并由他自己担任编辑,不过要我大力协助,我把这件事报告给周先生,他也很高兴。
周先生在和出版社签订合同时,特别注明主编是“苏培成”。
我拿到这份合同稿把它转交给出版社时,删去了这句话,因为这些文章是周先生的著作,我很愿意做一点编辑加工,谈不到什么名利。
这部论集出版时,没有具体署名由谁主编,只在《出版说明》里提到“论集的编选工作主要由北京大学苏培成同志担任”,这就足够了。
③我和周先生很快就开始了论集的编选。
周先生极为认真,经过多次商讨,最后取得一致意见:前三卷收入单行本著作,第四卷收单篇论文。
每一卷文稿先由我复印做编辑加工,整理好后由先生审定。
周先生同意后,再寄到出版社。
我、周先生和出版社三方面合作愉快,工作进展顺利。
论集出版后,郝先生亲自带着样书来京,我们一齐到周先生家。
周先生专注地翻看样书,表示满意。
至此,我终于了却了这桩心事。
④2007年5月,吴玉章基金委员会开展人文社会科学奖的评奖活动。
我看到征集评奖作品公告后,按要求买了三部《周有光语文论集》,亲自送到中国人民大学科研处申请参评。
事有凑巧,过了不久,我收到吴玉章基金会的聘书,聘请我为这次评奖的评委。
我被分在语言学著作评选小组,组长是胡明扬先生。
八月份,评选开始。
我所在的小组专门召开专家座谈会听取意见。
座谈会上,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郭锡良说:“我认为,在语言学类参评的图书中,只有《周有光语文论集》够得上特等奖!”他的意见得到了其他专家的响应,这部书最后被评为特等奖。
⑤在那次评选活动中,有一部参评图书是《图画文字说与人类文字的起源》,胡明扬先生要我仔细看看这部书,提出初步的意见供各位评委参考。
我认真读了这部书,可是有的地方自己也拿不准,就想起了周先生,他是这方面的专家。
我把书转给周先生,没几天就收到了先生写来的读后意见,指出:“把汉字说成是表意文字,不妥。
这种旧说法,不符合事实。
汉字中有假借字和形声字,都表音,而且数量大。
汉字是表意和表音的意音文字。
”“书中胡乱混淆语言学和文字学,不妥。
文字学在逻辑分类上属于语言学,但是语言学的理论不能胡乱用于文字学。
”⑥虽然这部作品最后未能获奖,但书中引用的美国学者D·S·白瑟拉托《文字以前》中的话引起了周先生的注意。
周先生没有读过这本书,很想读一读。
他对我说,你看看北大图书馆有没有。
我到北大图书馆一查,还真有,于是借出来给周先生送去。
那时周先生已经102岁了,正在生病住院,我到医院把书交给他。
这是本很厚的英文书,不到半个月,周先生就把书读完了。
这令我十分敬佩。
⑦今年6月,周有光先生和我的通信集《语文书简》出版。
书中收入我们之间往来的信件118封。
《语文书简》出版后,语文学界一位有影响的专家给我发来邮件,谈了他的读后感。
他说:“昨天一口气读完了《语文书简》,才知道您和周先生之间的师生情有多深、多纯,多么珍贵。
我也从中获得做人、做学问的许多教益。
”我受了他的鼓励,就写了这篇文章,用以自慰。
(改编自2017年河北省中考语文试题)1.选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组织材料的?【答案】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了“我”与周有光先生的几件事。
2.选文第③段“终于了却了这桩心事”一句中的“这桩心事”具体指什么?【答案】要为周先生出版多卷文集。
3.选文第⑦段引用语言学界一位有影响专家的话,有哪些作用?【答案】①点明中心(揭示主题);②照应题目(点题)。
4.你认为选文中哪几件事能够正面体现“至深至纯师生情”?【答案】①主动提议为周先生出版多卷文集而不署主编之名;②看到征集评奖作品公告以后,自己买了三本先生文集,亲自参加评审,并评为特等奖;③自己担任评委时,拿不准的地方请教先生,先生很快就回信,提出自己的意见。
④作者与先生的通信集《语文书简》出版,书中收入师生来往书信118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