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药理学名词解释整理

药理学名词解释整理

名词解释:1. 药物:用于治疗、预防和诊断疾病的化学物质。

2. 药理学:研究药物与机体间相互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

3 药效学:药物效应动力学,主要研究机体对药物的作用及其作用规律,阐明药物防治疾病的机制。

4 药动学:药物代谢动力学,主要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处置的动态变化。

5 治疗作用:能达到防治效果的作用。

6 不良反应:由于药物的选择性是相对的,有些药物有多方面的作用,一些与治疗无关的作用有时会引起对病人不利的反应。

7 受体:是一类介导细胞信号传导的蛋白质,能识别周围环境中的某些微量化学物质,首先与之结合,并通过中介的信息放大系统,触发后续的生理反应或药理效应。

8治疗指数:治疗指数(TI )= LD50/ED50半数致死量(LD50) : 50%的实验动物死亡时对应的剂量,半数有效量(ED50):50%的实验动物有效时对应的剂量。

9 效价强度:效价即效价强度,是指药物达到一定效应时所需的剂量(通常以毫克计)。

兴奋药:凡能使机体生理生化功能加强的药物。

抑制药:凡能引起功能活动减弱的药物。

激动药:既有亲和力又有内在活性的药物,能与受体结合激动受体产生效应。

拮抗药:能与受体结合,具有较强的亲和力而无内在活性的物质。

12 肝药酶:肝细胞的平滑内质网脂质中的微粒体酶是药物代谢最重要的酶系统,称为“肝药酶”,影响药物的药效。

13 生物利用度:药物制剂中的活性药物被全身利用的程度,包括进入全身血液循环的剂量和速度。

14 半衰期:血药浓度降低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15 首过(关)效应:又称第一关卡效应。

口服药物在胃肠道吸收后,经门静脉到肝脏,有些药物在通过粘膜及肝脏时极易代谢灭活,在第一次通过肝脏时大部分被破坏,进入血液循环的有效药量减少,药效降低的现象。

17 耐受性:指药物连续多次应用于人体,其效应逐渐减弱,必须不断地增加用量才能达到原来的效应。

18 耐药性:又称抗药性,系指微生物、寄生虫以及肿瘤细胞对于化疗药物作用的耐受性,耐药性一旦产生,药物的化疗作用就明显下降。

19 协同作用:协同作用是指不同激素对同一生理效应都发挥作用,从而达到增强效应的结果。

20 反跳现象:长时间使用某种药物治疗疾病,在症状基本控制或临床治愈后突然停药,由此造成的疾病逆转叫药物“反跳”现象。

21 化学治疗:化学治疗是利用化学药物来治疗癌症。

22 抗菌谱:系泛指一种或一类抗生素(或抗菌药物)所能抑制(或杀灭)微生物的类、属、种范围。

23 二重感染:又称重复感染,系指在一种感染的过程中又发生另一种微生物感染,通常由于使用抗菌药物所诱发。

24 胆碱危象:即新斯的明过量危象,多在一时用药过量后发生,除上述呼吸困难等症状外,尚有乙酰胆碱蓄积过多症状:包括毒碱样中毒症状(呕吐、腹痛、腹泻、瞳孔缩小、多汗、流涎、气管分泌物增多、心率变慢等),烟碱样中毒症状(肌肉震颤、痉挛和紧缩感等)以及中枢神经症状(焦虑、失眠、精神错乱、意识不清、描搐、昏迷等)。

25 水杨酸反应:水杨酸样反应: 系指水杨酸纳和乙酰水杨酸等引起的反应, 当大剂量应用该类药物时,可出现头痛,眩晕,恶心,呕吐,耳鸣,视听减退,重者出现精神错乱,皮疹,出血等症状, 称为水杨酸样反应.26 首剂现象:又称首剂综合征或首剂现象,系指一些病人在初服某种药物时,由于肌体对药物作用尚未适应而引起不可耐受的强烈反应。

27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CCNSA):指对处于细胞增殖周期中的各期(G1、S、G2、M)或是休止期的细胞(C0期)均具有杀灭作用的药物。

它们大多能与细胞中的DNA吉合,阻断其复制。

从而表现其杀伤细胞的作用。

28细胞周期特异性生物(CCSA):仅对恶性肿瘤细胞增殖周期中某一期细胞有杀灭作用的药物。

29 金鸡纳反应:31 完全激动剂:有很大的亲和力和内在活性,能与受体吉合产生最大效应。

32 部分激动剂:具有一定的亲和力但是内在活性低,与受体吉合之后只能产生较弱的效应。

33主动转运:某些物质(如Na+、K+)以细胞膜特异载体蛋白携带下,通过细胞膜本身的某种耗能过程,逆浓度差或逆电位差的跨膜转运称为主动转运。

主动转运的特点是:必须借助于载体、逆浓度差或电位差转运并需要能量。

34 被动转运:包括单纯扩散和易化扩散两种形式。

(1)单纯扩散: 指小分子脂溶性物质由高浓度的一侧通过细胞膜向低浓度的一侧转运的过程。

(2)易化扩散:指非脂溶性小分子物质在特殊膜蛋白的协助下,由高浓度的一侧通过细胞膜向低浓度的一侧移动的过程。

34 一级动力学消除:药物的消除速率与血药浓度成正比,即单位时间内消除某恒定比例的药量。

35 零级动力学消除:单位时间内消除向等量的药物,也称衡量消除动力学。

36 房室模型:药物可按其在血浆消除的速率分成一室模型或二室模型的药物。

(1)一室模型:是假定药物进入体循环后在体内的分布是瞬即均衡的。

(2)二室模型:是假定身体由一个中央室和一个周边室相连接的模型,药物进入体循环后,向中央室的分布是瞬即均衡的,但进入周边室则有一个分布过程,须经一定时间才能同中央室保持均衡。

药理学名词解释1. 副作用: 由于选择性低,药理效应涉及多个器官,当某一效应用做治疗目的时, 其他效应就成为副反应.2. 治疗作用: 凡符合用药目的或能达到防治疾病效果的作用.3. 停药反应: 是指突然停药后原有疾病加剧,又称回跃反应.4. 后遗效应: 是指停药后血药浓度己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理效应.5. 毒性反应: 是指在剂量过大或药物在体内蓄积过多时发生的危害性反应,一般比较严重.6. 耐药性:是指病原体或肿瘤细胞对反复应用的化学治疗药物的敏感性降低,也称抗药性.7. 依赖性: 是在长期应用某种药物后, 机体对这种药物产生了生理性的或是精神性的依赖和需求, 分生理依赖性和精神依赖性两种.8. 成瘾性:是指使用某些药时产生欣快感, 停药后会出现严重的生理机能的紊乱和戒断症状9. 习惯性:连续用药后, 病人对药物产生精神上的依赖性.10. 受体向上调节: 连续应用受体激动药, 使受体数目减少11. 受体向下调节: 连续应用受体拮抗药会使受体数目增多.12. 受体脱敏:是指在长期使用一种激动药后, 组织或细胞对激动药的敏感性和反应性下降的现象.13. 受体增敏:是与受体脱敏相反的一种现象, 可因受体激动药水平降低或长期应用拮抗药而造成.14. 效能: 在量反应中, 继续增加浓度或剂量而效应量不再继续上升, 反映药物的内在活性.15. 效价(效应强度): 是指能引起等效反应(一般采用50%效应量)的相对浓度或剂量,其值越小则强度越大.16. 治疗指数:是指药物的LD50/ED50的比值,用以表示药物的安全性•17. 化疗指数: 是衡量化疗药物临床应用价值和安全性评价的重要参数, 一般可用动物实验的LD50/ED50或LD5/ED95的比值表示•18. 生物利用度:是指经过肝脏首关消除的药物能被吸收进入体循环的相对量和速度,用F 表示:F=A/D X 100%.19. 半衰期:通常指血浆半衰期,即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20. 激动药: 既有亲和力又有内在活性的药物,它们能与受体结合并激动受体而产生效应.21. 拮抗药: 能与受体结合,具有较强亲和力而无内在活性(a=0)的药物.:表示稳态血药浓度(坪值),即按一级动力学消除的药物,在以恒速恒量给药后,经过5 个半衰期后,给药速度与消除速度达到平衡,血药浓度处于稳定在一定水平的状态.23. 首关消除: 药物吸收后通过门静脉进入肝脏,有些药物首次通过肝脏就发生转化,减少进入体循环的量,又称首关效应.24. 肝肠循环: 被分泌到胆汁内的药物及其代谢产物经由胆道及胆总管进入肠腔,然后随粪便排泄出去,经胆汁排入肠腔的药物部分可再经小肠上皮细胞吸收经肝脏进入血液循环,这种肝脏胆汁小肠间的循环.25. 二重感染: 又称菌群交替症,指长期应用某种广谱抗生素,可使人体内的正常菌群平衡发生变化,敏感菌被抑制,耐药菌乘机大量繁殖,造成新的感染.26. 抗菌后效应: 将细菌暴露于浓度高于MIC 的某种抗菌药后,再去除培养基中的抗菌药,去除抗菌药后的一定时间范围内(常以小时计)细菌繁殖不能恢复正常,这种现象称为抗生素后效应.27. 零级动力学:是指消除速率与血药浓度无关,一定时间消除一定量, 即恒量消除.28. 一级动力学:是指药物的消除速率与血药浓度成一定比例, 即恒比消除.29. 调节痉挛: 当动眼神经兴奋或应用拟胆碱药毛果芸香碱时, 环状肌向瞳孔中心方向收缩, 悬韧带放松, 晶状体变凸,屈光度增加,从而使远处物体不能成像在视网膜上, 故视远物时模糊不清, 只适合视近物.30. 调节麻痹:受体阻断药,如阿托品能使睫状肌松弛而退向外缘,悬韧带拉紧,晶状体变为扁平, 其折光度降低, 故不能将近距离物体清晰地成像于视网膜上,造成视近物模糊不清,只适于看远物, 这一作用称为调节麻痹.32. 部分激动药:是指与受体有较强的亲和力, 但仅有较弱的效应力的药物.33. 不良反应:凡与用药目的无关, 并为病人带来不适或痛苦的反应.:是指弱酸性或弱碱性药物在溶液中50%军离时的溶液PH值.35. 半数致死量:是指使实验动物半数死亡的剂量或浓度.36. 表观分布容积: 当血浆和组织内药物分布达到平衡后, 体内药物按此时的血浆药物浓度在体内分布时所需体液容积.37. 停药综合征: 接受药物治疗的病人在长期反复用药后突然停药可发生停药症状.38. 内在拟交感活性: 有些B 受体阻断药具有部分激动药的受体动力学特征. 它们除有阻断B 受体作用外, 尚对B 受体有部分激动作用.39. 激动剂: 即能与受体结合又有内在活性的药物.40. 早后除极:是指在完全复极之前的2或3相中发生的除极,主要由Ca2+内流增多所致.部分药理学名词解释PAE (抗生素后效应)细菌和药物短暂接触后,药物浓度低于MIC或消失,细菌生长仍然受到持续性抑制的效应。

PD50抗感染药保护50%的动物免于死亡的剂量。

化学治疗:是指用化学药物抑制或杀灭体内病原微生物、寄生虫及恶性肿瘤细胞,消除或缓解由他们所引起的疾病。

抗菌药:由微生物产生的抗生素及人工半合成、全合成的一类药物的总称。

抗菌谱:药物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的范围。

抗菌活性:能力MIC:(最低抑菌浓度)能够抑制培养基内细菌生长的最低浓度。

MBC (最低杀菌浓度)能够杀灭培养基内细菌生长的最低浓度。

耐药性:细菌与药物多次接触后,对药物的敏感性下降甚至消失。

不良反应:与治疗无关的作用,有时会引起对病人的不利的反应,与用药目的无关。

激动剂:既有亲和力又有内在活性的药物。

拮抗剂:对受体有亲和力,但没有内在活性,结合后非但不产生生物效应,还使激动剂不能与受体结合发挥生物学作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