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四川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思考本文概述了四川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了其发展新兴产业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不足之处提出了对策建议:加强企业间相互合作,完善产业链;在政府的良性引导下,寻找新的契机;提高核心竞争能力,推进自主创新;建立技术风险投资基金,完善投融资渠道;健全人才培养机制,加强政府、产学研之间的合作。
标签:四川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对策一、引言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成为先导性、支柱性产业。
目前,中国各地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视为“一条输不起的起跑线”;对于四川省而言,其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的时期,人口、资源和环境压力不断加大,现有发展方式的局限性和资源环境矛盾日益突出,如何立足省情实际,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企业提升高新技术研发与应用能力,是四川实现富民强省过程中面临的重要课题。
二、四川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现状2011年,《四川省战略性新兴产品“十二五”培育发展规划》通过了四川省政府常务会的审定。
该规划培育发展的总体目标是: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园区为载体,强化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在具有基础、优势和特色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等产業,遴选确定一批战略性新兴产品,集成资源,分层次培育,实现重点突破,引领和支撑四川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力争到“十二五”末,着力解决一批重大关键技术,重点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品233个。
其中,做强做大20个重大关键产品、加快发展90个以上重点培育产品、引导发展100个以上区域特色产品,适时调整补充新的产品,加快形成一批新兴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战略性新兴产品产值总规模预期达到5000亿元以上。
目前,四川省新兴产业发展迅速,整体实力不断增强。
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等产业尤为突出,引领和支撑四川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1、电子信息产业电子信息产业作为先导性产业,被四川省委、省政府定位为支撑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重要角色。
2002年—2008年四川省电子信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到26.35%,2008年四川省电子信息产业销售收入达到1224亿元,出口额30.4亿美元,占四川省外贸出口总额的23.2%,对四川省外贸出口增长的贡献率达到26.4%。
2011年,四川电子信息产品出口额首破百亿美元大关,达到111.9亿美元,是2008年的4.6倍,全省电子信息产业营业收入达到3292亿元。
作为四川省支柱产业和重点发展的“一号工程”、两大塔尖产业之一,电子信息产业被赋予经济增长“倍增器”、发展方式“转换器”和产业升级“助推器”的历史使命。
而随着富士康、仁宝、纬创等IT巨头突进四川,四川的电子信息产业在全球电脑市场中会强势崛起。
2、新能源产业新能源产业是指新的能源资源开发利用和传统能源变革过程中形成的相关能源产业,主要包括核能、太阳能、风能等各个方面的内容。
四川号称中国西部“硅谷”和“光伏第一者”,是多晶硅产能、产量大省。
2008年底,四川省建成和在建的多晶硅产能为17060吨/年,占全国的1/3,其中建成产能占全国的1/2;另外,四川发展新能源产业拥有较为完善的人才队伍和支撑技术,如我国唯一集核动力科研、实验、设计为一体的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目前正承担我国多个核电站的设计任务;在制造方面,拥有规模大、成套能力强、质量水平高的制造集团——东方电气集团公司等。
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先进的研发水平以及坚实的能源装备制造实力将为四川省新能源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3、高端装备制造业四川装备制造业经过国家三线建设时期的重点投入和发展,已经形成我国生产规模大、门类基本齐全、等级较高、具有特色和优势的装备制造基地,是与上海、辽宁并称的国内3大重装基地之一。
2010年全省各项经济指标均为西部各省(区、市)装备制造业之最。
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作为四川重大技术装备“1+8”工程重点产品链的高端,产业发展初具规模,产业优势不断聚集,产业前景十分广阔。
全省规模以上高端装备制造企业已超过200户,年产值超过500亿元。
研发水平、生产制造能力居全国领先地位,科研和人才优势突出,形成了集科研、设计、试验、制造、安装、原材料供应、管理和技术服务为一体的配套体系。
4、节能环保四川节能环保产业目前已具备一定的节能环保装备制造能力,拥有一批节能环保优势产品,初步形成了产业集聚态势,节能环保技术创新能力也不断得到增强。
2009年,全省节能环保产业完成工业增加值约200亿元,并且还将有新的突破。
5、新材料近年来四川省新材料产业蓬勃发展,已经有了相当的基础。
2009年全省新材料产业主营业务收入553.1亿元,比上年增长67.6%;工业增加值216.02亿元,同比增长70%。
目前,四川已成为国内最大的钛原料基地、钒钛钢生产基地,世界第二大钒制品生产基地;其稀土资源储量全国第二,锂矿资源丰富,锂系列产品的产能产量和综合技术及研发能力全国第一。
“十二五”期间四川省新材料产业具备快速增长的潜力和态势。
6、生物技术四川省生物资源丰富,在生物科技方面拥有比较雄厚的科研实力及技术存量,科技实力在西部居前列,具备推进自主创新的科学技术基础。
自“十五”以来,四川生物技术产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形成了一批实力雄厚的生物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基地。
“十二五”期间四川省生物技术将会取得新的突破。
三、四川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大历史观和大产业观的观点来看,四川省近年来战略性新新产业的发展,无疑是成功穿越了产业发展的“塌陷区”,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仍存在一些有待改善的问题。
1、产业链配套设施不完善产业链能增强产业和区域经济的抗风险能力,能在整体上参与国际竞争。
形成上下游关联、产品互补、资源互补、功能互补的产业链条是提升壮大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
四川省资源丰富,但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链向纵深方向延伸不够,企业配套能力不强。
以电子信息产业中的硬盘为例,目前戴尔硬盘生产主要集中在泰国,而当泰国一旦遭遇洪水等自然灾害时,对公司产品的生产势必会产生消极影响。
这种因生产环节不在同一个地方落地而造成的影响不可小觑,但如果其硬盘生产基地也落户四川,那就会避免很多诸如运输环节上的麻烦。
总之,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才能大有作为。
2、产能过剩这几年,很多战略性新兴产业存在“一哄而上”的现象,比较典型的就是光伏产业。
四川是全国多晶硅重要生产基地,2007年四川省多晶硅的产量仅700吨左右,2008年突破2000吨,仅在乐山、雅安两地,2009年已建和在建的多晶硅产能已超过5000吨。
利益驱使让多数企业集中在硅体加工生产,产能过剩,且受到国际市场的制约和控制。
如果产能持续过剩,不仅会引发以价格战为典型表征的市场恶性竞争,而且由于企业破产倒闭或开工率不足,部分员工失业在所难免,并有可能造成一系列的银行坏账。
面对这种“需求萎缩”“产能过剩”,企业应该寻找新的契机,才能在这种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来。
3、创新能力有待加强在各国、各省争相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激烈竞争环境中,企业如何保持自身优势,从与世界500强企业的残酷竞争中脱颖而出,是不能忽视的一个问题。
四川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且具竞争力的高附加值产品匮乏,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科技储备不足,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和优势产品的开发能力较弱,企业核心竞争能力不强,在一些关键零部件和原材料(如大型铸锻件)方面也主要或需要依赖进口。
另外,由于历史原因和体制障碍,四川省国防和民用、中央和地方、部门和地区、国有和民营以及产学研等各方科技力量条块分割、自成体系、相互隔离,科技资金分散投入、科技设施重复建设等问题突出。
结合自身优势,从技术入手,形成自主的产业链条,才能在这次產业革命中不错失机遇。
4、企业融资较为困难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与发展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它的发展需要巨额的投资,同时因其风险巨大,需要强有力、系统性的财税、投融资政策支持。
目前四川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资金来源仍是以企业自筹和政府资金支持为主,缺少丰富的金融工具服务;且现有多数战略性新兴企业多为中小企业,可抵押资产及可控资源少;风险投资和资本市场发展滞后,金融担保机构数量少、融资成本高,间接和直接融资均较困难;政府性高新技术产业化专项资金规模较小,对社会资金引导作用不明显,难以满足企业发展需要。
5、人才开发机制不够健全人才资源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创新人才的支撑。
目前,四川省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主要集中在科研、教育、卫生等事业单位,真正流向企业的很少;高层次、复合型的技术带头人和技能型人才严重不足,缺乏技术创新的动力和沟通协调机制,造成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不多;另外,虽然有些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吸引了一批科技人才,但由于缺乏良好的用人机制,造成了很难留住高级人才的局面,企业高层次人才比重偏低,特别是企业科技创新领军人物、科技型企业家、职业经理人严重短缺。
四、解决四川省新兴产业发展中存在问题的主要对策在新形势下,有针对性的解决制约新兴产业发展的症结问题,采取切实有效的应对策略,对于四川省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十二五”培育发展规划的完成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加强企业间相互合作,完善产业链随着经济技术竞争的加剧,产业的发展越来越依靠系统的组合优势,四川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只有实现在空间上的企业集聚和在上下游价值链上的充分合理延伸,才能在这次产业革命中抓住机遇,建立起稳定的产业竞争优势。
从目前来看,首先,要对分别隶属于各个行业部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资源和产业活动进行必要整合,将在经济技术有关联的产业环节合理地组织起来,通过资产重组重新构建产业链。
围绕龙头企业和支柱产业,发展致力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中小企业,提高整个产业的配套能力。
以配套集群的模式,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实现上下游衔接,增强新兴产业发展的整体竞争力。
在此基础上,推动跨省市的产业重组,鼓励四川本土企业与大型央企、知名民营企业进行产业合作,积极承接沿海地区和成渝地区的产业转移,提升产业转移的规模与层次,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骨干企业”走出去”,设立生产、营销基地,开拓国内、国际市场,在更大的范围或者更高的产业层次上整合产业链,在新的地域空间和产业空间上重新构建与调整产业链环的联结状态。
2、在政府的良性引导下,寻找新的契机无疑,战略性新兴产业前景自然一片光明,问题在于预期并不是现实,尤其在核心技术被国外垄断、严重依赖外部市场的情况下,各地蜂拥而上,部分行业出现了严重的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