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原子的结构》名师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原子的结构》名师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让学生明确元素的化学性质是由最外层电子数决定的。
小结
引导学生小结
归纳自己本节课学到了什么?完成课堂练习。
五、作业布置。
过渡
展示图片,指出如果把原子比作是一座庞大的体育场,原子核就相当是中心的一只小蚂蚁,说明原子核很小,原子里面还有一个很大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电子在运动。电子是如何运动的?引出第二个问题:核外电子的排布
在老师的描述中想象原子内部的样子。
让学生再次明确原子的构成情况。
讲解
氢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情况,提出问题,当核外电子数量比较多时,多个电子又该如何运动?
学生活动
根据所学知识,画出自己心目中碳原子的模样。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开始画,之后请代表上台展示。
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巩固所学知识,同时,对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学习埋下伏笔。
讲解
同学们刚才画的图在使用时还是有一点麻烦,我们可以用更形象简约的方式去表达,那就是原子结构示意图。讲解原子结构示意图各部分所代表的含义。
学生聆听,体会。
让学生学会画原子结构示意图。
学生活动
画出元素周期表中第2、8、10、12、13、18号元素原子的结构示意图。
学生代表在黑板上画,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练习。
检验学生是否将所学转化为自己的能力。
学生活动
出示前18号元素原子的结构示意图,请同学们寻找规律。
观看,思考。
总结
老师总结出元素原子分类
讲授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启发式教学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
观看《广岛核爆》的视频片段,提出问题:为什么原子弹会有如此大的威力?引出课题:要想弄清其中的缘由,首先要从原子的结构说起。
观看视频。
通过观看影片,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习兴趣。
展示学习目标,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快速阅读目标。
或大声、或小声、或默默的阅读学习目标。
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讲解
探索原子结构的科学史,1803年,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原子是一种实心的不可分割的球体,1897年英国另一位科学家汤姆生通过对阴极射线的研究发现原子中存在着带负电的电子。
思考原子是否显电性,并由汤姆生发现了原子内部存在着带负电的电子,联想到原子内部一定存在带正电荷的粒子。
听老师讲解,明确原子的构成情况。
让学生明白原子的构成情况。
提出问题
请学生解释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
学生回答。
反馈学生对原子不显电性的掌握情况。
学生活动
观看课本中表格3—1几种原子的构成,找出相应的规律。
学生思考后回答。
让学生能得出以下结论:质子数=核外电子数;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不是所有的原子都有中子;质子数决定原子的种类。
学生大胆进行猜想。
引出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讲解
按照电子距离原子核由近到远的顺序,把电子的运动轨迹分为七个区域,也就是七个电子层。
思考,猜想。
让学生明白能量越高的电子,距离原子核的距离也越远。
请同学们猜想七个电子层上的电子能量是否相同。
讲解
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规律
学生倾听、记录。
让学生明白排布的规律,为接下来学习原子结构示意图打下基础。
让学生通过对科学史的了解,逐渐认识到原子内部的结构。
讲解
讲述汤姆生的学生卢瑟福α粒子的实验。
小组讨论卢瑟福实验现象背后揭示的真理。每小组派代表展示本组讨论结果。
让学生自己建构原子的模型。
对各小组的观点进行点评,
总结出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并告诉大家经过科学家的继续研究,发现原子核是由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构成的。
课题2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1、通过对原子结构发现史的回顾,知道原子的构成情况以及构成原子粒子之间的关系;
2、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原子结构示意图,初步学会从微观的角度认识原子性质与结构的关系。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原子的构成,原子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教学难点:对原子模型的建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