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金色的草地》说课课件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金色的草地》说课课件
教学重点
能说出草地的变化情况及变化的原因,体会“我”观察的细致。
【设计意图】直接指向本单元的语文要素:生活中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教学难点
能自己观察某一种动植物或一处场景的变化情况。
【设计意图】在课文中感受作者的细致观察,推动在今后生活中展开持续的观察,养成观察习惯奠定基础。
四、教学模式
结合我校的语文课堂变革,在“以生为本、目标导向、读写结合”基本理念引领下,运用“以读为主、小组合作、及时反馈”的实施策略,将“习作单元”的精读课文新授课(第二课时)教学模式设计如下:
七、板书设计
教学目标:1、能说出草地的变化情况及变化的原因,体会“我”观察的细致。
2、学会利用时间顺序进行仔细观察事物的变化。
早晨合拢绿色
中午张开金色细心观察
傍晚合拢绿色
利用提纲式的板书,体现了作者的观察细致,突出了本课的教学重点。
3.探究学习法:用课文中所学到的观察方法,侧重观察场景或事物的变化情况。
六、教学设计
时间
教师主导活动
学生主体活动
设计意图
3分钟
1、复习生字词和第一、二自然段。
1、指出易错字:察、喜、睡
2说一说:为什么草地是金色的?抓住书上的词句来回答。
1.学生复习第一课时自己在写字过程中的易错字。
2.从文中找关键语句。
(一)巧创情境,整体感知
(二)文本引路,学习观察
(三)合作探究,交流共学
(四)读写结合,优化表达
5、教法学法
基于新课标的理念与要求,结合本班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方法:
教法:
1.读书指导法:让学生通过朗读感受作者对草地和蒲公英的赞美和喜爱之情,领悟文章主题。
2.直观教学法:在学习描写蒲公英花朵的句子上,借助手掌演示蒲公英花朵的开花和合拢的状态,让学生了解花朵的变化过程。
1.复习旧知识。
2.在阅读中学会抓住关键词。关键词是文章主旨的灵魂,因此,我让学生通过找句子抓关键词理解文章意思。
7分钟
二、巧创情境,整体感知
(一)学生自读课文,说说草地给自己留下的印象。围绕课后第一题的要求,一边读一边想象课文描写的场景。
(二)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
(三)学生讨论:课文中描写的哪些场景让你觉得有趣和可爱。
【生活经验】
许多学生没有见过蒲公英开放、合拢,使其不易理解草地变色的奥妙,也难体会到发现的乐趣,在此环节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采用边读边用动作演示,和蒲公英开花的视频,让学生体验到蒲公英花朵的变化过程。
三教
学
目
标
本单元作为一个习作单元,对于单元目标的确定,我综合了新课标中对于第二学段中的习作目标和课本上教学目标。本单元的核心素养是生活中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那么,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金色的草地》以儿童的视角,描写了生活在乡村的小男孩观察发现草地颜色的变化并寻找原因的过程。因为“我”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所以从平凡的大自然中、看到了有趣的变化,发现了变化的秘密。课后题直接指向本单元语文要素。第一题重在引导学生了解“我”观察到的事物和场景;第二题重在引导学生了解“我”观察到的草地变化的情况及变化的原因,体会“我”观察的细致;第三题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实践,并和同学交流观察所得。课文配有一幅插图,展现了兄弟俩在草地上吹清公英线毛的游戏情景。画面色彩鲜艳,形象活泼生动,有助于学生直观了解草地的样子,感受草地给兄弟俩带来的快乐。
单元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作者是怎样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
3.仔细观察,把观察所得写下来。
知识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作者是怎样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
过程方法
能说出草地的变化情况及变化的原因,体会“我”观察的细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进一步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体验细致观察带来的快乐。
(一)了解草地变化。
1、自读第三自然段,一边读一边画出表示时间的词语。想一想每个时间点草地的样子。
2、将3个时间点草地的颜色分别填入课后第二题的空白处。
(二)了解草地变化的原因。
1、边读第三自然段边画出描写蒲公英花朵的词句。
2、教师用手掌动作演示蒲公英花朵张开、合上。
3、学生细读第三自然段,思考蒲公英花朵在一天内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与草地颜色变化的关系,并将思考的结果填入第三题的空白处。
5分钟
四、合作探究,交流共学
1、小组交流:生活中你观察到的一种植物或者动物,在之前的基础上,侧重交流你观察事物或场景的变化情况,交流你的观察所得。
2、小组汇报
在之前观察的基础上,侧重观察事物或场景的变化情况,并和同学交流观察所得。
引导学生将之前的观察记录进行扩充,体现出观察到的事物和场景的变化情况。
2、学情分析
【知识基础】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之前也接触过观察类的作品,曾在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第3课《植物妈妈有办法》中接触过关于蒲公英的文章,但当时主要是培养孩子对大自然的热爱情感和观察自然的兴趣。没有进行系统的观察方法训练,新课标在低年段中也明确指出“对写话有兴趣,留心观察周围事物,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从这里可以看出孩子并未去系统的学习习作时的观察方法。那么在三年级的教学中,虽然孩子已经拥有了对事物的观察经验,但对于他们而言,要把观察中的发现写清楚,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在教学中,我会基于学情,有的放矢,帮助学生提升习作质量,树立习作自信心。我会着重讲课文中草地的变化情况及变化的原因,让学生去体会作者的观察细致,在课文中发现表达的秘妙。落实完成新课标中对于第二学段的孩子提出的对于习作的目标“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
(三)引导学生体会“我”观察的细致。
1、出示图片,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想一想:如果你的窗前有一片这样的草地,上面开满了花,你会观察到什么?
1.画出表示时间的词语,发现草地的变化主要是颜色的变化。
2.结合课后第二题说说草地的变化。
3.思考自己的观察跟作者观察有什么不同。
第三自然段集中体现了“我”观察的细致,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1.抓住作者在观察过程中的不同时间点,学习观察方法中的“时间顺序”观察方法。
2.描写蒲公英花朵的词句,了解其变化过程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故我采用直观教学法,用动作演示,让学生明白“张开”“合拢”。
3.让学生自己想象自己所做的观察和课文中“我”的观察有什么异同,从而体会到我不只观察了草地的颜色,还在不同时间观察了草地颜色的变化,更进一步观察发现了草地颜色的变化和蒲公英张开合拢的关系。
《金色的草地》说课稿
部门:小学说课教师:科目语文年级三年级
知识领域
观察散文
时间
课题章节名称
第16课 金色的草地 (第二课时)
一、教材分析
点评
统编版《金色的草地》是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曾编排在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2课,但是他们所处的单元位置不同,人教版中,它所处的单元主题是以生活为主题,让学生感受课余生活的丰富多彩,但是现在的统编版教材中它所处的单元是习作单元,教材改革后,如今的统编教材从三年级开始,每册都独立编排一个以培养习作能力为主要目标的习作单元,强化习作能力的培养,丰富了语文教材单元组元的形式,是教科书编撰史上的一个创举。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即为这套教材的第一个习作单元。习作单元与普通单元相比自成体系,有其独特的编排意图和教学价值。而统编版《金色的草地》是习作单元的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学习的人文主题是“生活中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它引用了罗丹的名言告诉我们善于观察之于生活的重要意义,开启本单元观察与习作的大门。本单元两篇精读课文《搭船的鸟》和《金色的草地》重在观察和表达方法的发现与获取,凸显“阅读铺路,读中学写”之理念。“交流平台”和“初试身手”编排在两篇精读课文之后,用以帮助学生梳理总结课文中渗透的习作知识—学会观察,引领学生留心观察周围生活,随时记录自己观察的收获。紧接的“习作例文”给出了两篇更接近于学生的习作,能给学生的观察和表达起到较好的示范引领作用,最后的“习作”单元习作《我眼中的缤纷世界》中综合运用本单元学习所得,学写自己的观察作文。
10分钟
五、读写结合,优化表达
(一)图片出示,让学生观察夜来香昼夜的变化,并对其变化的前后进行描写。
(二)出示评价标准,观察图片抓住前后不同提点进行描写。
观察图片中夜来香昼夜的变化。
用夜来香昼夜的变化图片激发孩子的写作兴趣,如叶圣陶说的“写作的根源是发表的欲望,正如同说话一样,胸中有所积蓄,不吐不快”
1.生朗读课文体会草地带给“我”有趣、可爱的感受。
2.学生整体了解课文描写的内容。
1.《语文课程标准》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因此我先让学生读课文,说说草地给自己留下的感受。
2.《语文课程标准》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5分钟
三、文本引路,学习观察
第三自然段集中体现了“我”观察的细致,是本课教学的重点。结合课后第二题,分3个环节展开教学。
3.情境教学法:在让学生体会作者的观察细致写法上,出示图片让学生想象自己在这样的场景中自己会观察到什么,然后与作者观察内容进行比较,从而感受作者的细致。
学法:
1.朗读感悟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作者对草地的赞美热爱之情。
2.自主学习法: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感受草地的场景图时,学生进行交流讨论草地给自己留下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