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评课稿(八篇)《草原》评课稿1优点:美观、精细。
课如其人。
这一特色在有序的教学流程、亲切的教态和授课语言、美观精细的板书布局等方面表现的尤其突出。
《草原》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既没有激荡的故事情节,更没有典型的人物形象,适合反复吟诵,在诵读中感悟祖国大好河山的壮美。
而作为一堂公开课来讲,的确很有难度。
但,授课老师还是凭借自己高超的课堂驾驭能力、有序的流程安排,顺利而较圆满的完成了这堂课的教学任务。
几点不足:1.读文章的过程中不要随意儿化。
因为儿化音和本音,他们在表达的意思上并不是完全一致的,因此要严格按文章本来的面目去读,以准确体现文章的原意。
2.在朗读过程中要准确把握文章所表达的情感;用自己的声音表现要适度,不要过(用刻意追求的夸张的语气去读),不要刻意去表演。
正确的做法是:以自己的本音(平实说话时的声音)为基础,适度表现文章的情感(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基调,例如抒情散文和说明性的文章其基调就很不同,要用不同的方式去表现)。
3.在朗读过程中要注意不要读破词、读破句,也不要失字、丢字。
要准确判断标点符号在文中的作用,朗读时准确表现。
4.在朗读过程中注意气息的利用(正确利用呼吸方法,腹腔、胸腔、颅腔整体配合),找自己真实的声音(平时说话时的音),不要憋着气读。
5. 朗读时要组织句子(正确停顿,以准确体现文章表达的意思),根据文章表达的意思,确定重音,做法是:从整体上理解文章。
朗读是否成功的最基本的判断标准应是:能否给人留下完整的印象。
朗读应该注意:读文章不是读句子而是读意思。
(我的理解:注意文章各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朗读时要体现这种关系,不能割裂这种关系,把文章的一部分部分独立的做某种朗读处理6.老师对全文边读边问,显得支离破碎,目的不明确。
整节课学生读得有气无力。
有的学生读得结巴不流利,未重视单个学生朗读过关。
这是三个较严重的问题。
几点建议:有关语文教学,我还有几点想法,与大家共勉。
语文老师应追求什么样的本真的语文课呢?我认为:1.本真的课堂是真实的。
即学生在课堂上的活动是真实的;老师提的问题是真实的,这样的问题是基于学生学习的需要、源于学生生活的问题。
2.本真的课堂要朴实。
要利用最经济的手段去争取最好的教学效果。
3.本真的课堂要扎实。
4.语文老师在课堂上要有营造浓浓语文味的意识。
浓浓的语文味体现在圈、点、画、批、读、思中,体现在品词析句中,体现在对文章的赏读中。
5.老师上课要潜入语言文字中,不能浮光掠影。
6.确定一节课的教学目标要考虑能否在课堂上扎实的落实,不要贪多,以免使每个教学目标在课堂上都得不到扎实的落实。
说的不成系统,想到哪说到哪,不对的地方欢迎大家指正。
谢谢!《草原》评课稿2吴老师本堂《草原人家》一课,很多地方值得我学习。
第一.本堂课吴老师有四次让学生朗读,有个体的读,也有齐读;有重点知识板块的读,也有补充材料的读。
通过朗读的方式不但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也丰富了教学的手段。
第二.吴老师继续坚持她一贯的“小组合作竞赛法”,将重点(也是难点)知识通过这样的方式开展教学并落实。
例如:探究“马赛人为什么要在赤道南北两地不停地来回迁徙?”她结合课本知识提供“非洲地图”和“非洲降水量柱状图”,有效的资料更有助于学生探讨和解决问题。
第三.辅助资料使用的精准。
课堂导入的环节使用了“水草心的博客”,一下子就吸引了全体学生包含听课老师的注意力,很快就进入主题。
还有像“非洲地形图”“非洲气候图”“降水量柱状图”,在分析每个问题时利用的都很是到位。
第四.细节决胜成败。
多年来吴老师的成绩总是领先我们,我个人觉得她的女性个人亲和力有助于她,像学生在合作探究过程总是在学生身边,要求学生回答问题时,她是经常是走过去用双手以“请”的方式,有事甚至双手扶着学生肩膀……我们一直都说课堂要“有效”,吴燕连老师这样的课堂我觉得就是有效的课堂。
《草原》评课稿3这是一堂气氛热烈的语文课,教学时,教师普遍感到要让学生感悟到草原之美,并进一步把感受到的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是十分困难的,往往会出现教师反复引导,学生反应冷淡的冷清局面。
这堂课,学生的心处于被激活的状态,课堂气氛极为热烈,教师是怎样巧妙地化解难点,激活学生的呢?一.读中感悟,激发情趣。
在教学过程中,重视了学生的读。
图文结合逐段指导感情朗读,边读边想象画面。
形式多种多样,反复读,学生兴趣高涨,感悟草原的美景。
二.灵活的板书激起了学生表达的欲望。
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学生能用准确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受了,教师正是捕捉了这一点,将学生发言时利用的准确优美的语言一一写在黑板上,书写时还加上了简洁而又富有激励性的话语。
这样做,将学生的语言当作了课堂评价的资源,一方面使发言者得到充分肯定而深受鼓舞,一方面又激起了其他学生的竞争热情。
全班学生发言的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了。
同时,板书的语言也是一种示范,能更充分地发挥师生交流的作用,又避免了小学生发言易重复的问题。
于是,我们看到了一个个独特的词语从学生的口中迸发出来。
本教学片段中,学生的心始终处于被激活的状态,因而,课堂教学的推进就有了不竭的动力。
《草原》评课稿4教者说课:小学课文《草原》是一篇写景状物、抒情言志的文档,在本组教材中占重要地位。
因此,我认为本课的教学要求:首先是读懂课文,从中受到伟大祖国地区辽阔,景色秀丽,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教育。
第二是品读课文,谈出自己的见解。
第三是学习本课生字新词,能找出课文中打比方的句子,并理解句子中把什么比做什么。
第四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自然段。
本课分两课时进行教学,我设计的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确定为:学会字词,理解句子并体会思想感情;了解草原的辽阔壮美,受到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教育;尝试谈出自己阅读时的理解和感受,这是教学的重点。
本节课我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灵活选择教法,大胆放手,尝试让学生自读自悟,教师适当引导利用以下教法:(一)导读法。
①导预读,激发学习兴趣;②导感知,理解清条理;③导理解,尝试自读自悟;④导利用,重视知识迁移。
一句话,本课的教学设计和施教之功主要体现在导读二字上。
(二)演示法。
让学生边看录像边听诵。
这样既缩短了学生的生活距离,又为认识草原的辽阔、秀美了借鉴,具体生动的图像把学生带到美的意境中,有效地帮助学生学习了语言文字。
(三)谈话法。
在教学中的分段学习、理解内容等过程,我多处采用谈话法,让学生自读讨论,再以自由谈话的方式汇报自己的收获。
这样,学生所理解掌握的内容能得到及时反馈,使学生在谈话利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从而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
这样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认识兴趣,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
教师评课:新课程标准强调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的职能不再是教学生会念书,而是要创设一定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索,研究性的学习。
同时重视朗读的训练,以读为本,以读代讲。
因此,教学中杨羽老师重视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
(一)预习方法的指导:学生学习语言的规律主要是感知语言,因而在预习中重视让学生反复诵读,领会文意,明确提出问题,同时,查阅与课文有关的资料。
(二)思维方法的指导:教学中,通过分析、引导学生抓住字词句的内在联系,诱导学生学会由表及里地思考问题,如走了许久,远远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一句,引导学生从标点符号入手,注意句中为什么用!。
体会作者见到河时,那分惊喜,这样的逐层设疑理解,能掀起学生层层思考的涟漪。
(三)读书方法指导: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是:抓住关键词句,理解景物特点;品读精彩语段,说出自己见解;大声朗读课文,体会思想感情;分析表现手法,用以指导写作。
本课时教学,杨羽老师重视让学生大胆尝试,自读、自语、自动地发展。
(一)尝试预读,激起阅读兴趣课前,让学生搜集有关草原美景的图片,上课时用实物投影展示给大家看,再放录像,让学生边看边想象,最后依据预习中明确提出的要求,画出含义深刻的句子,并尝试着在旁边注上自己的体会。
(二)尝试感知,理清条理1.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感情?2.理清条理: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叙述的?(三)尝试感悟,谈出自己见解这一环节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读为本、以质疑研讨为主线,以自主发展为灵魂的教学思想,学生大胆尝试,问题让学生明确提出,疑问让学生自己讨论,方法让学生自己归纳,教师则点拨关键处,营造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使全体学生在积极的参与和协作中主动读书、自觉感悟、主动发展。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然后讨论,你认为哪句话最美?美在哪?2.仔细品读课文,尝试大胆说出自己的体会和收获。
3.尝试有感情朗读,体会草原的辽阔壮美及作者喜爱之情。
这时,让学生各抒己见,大胆地说出自己的见解,教师适当点拨一些重点词句。
如: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到哪都像很无边的地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这里用比喻的,把羊群比作大花,具体恰当地描绘出羊群在草原上的情景。
杨羽老师重视尝试利用,重视积累、迁移。
1.找出文中打比方的句子,仔细读一读,说一说句子把什么比作什么。
把你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2.观察一处景物,写一段话,用上打比方的表现手法。
本堂课,教师重点采用以读为本,以读代讲的教学方法,课堂上没有繁琐的一问一答,没有教师琐碎的分析讲解,而是让学生自读、自悟,课堂上书声琅琅,议论纷纷,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真正体会到了读书的乐趣。
《草原》评课稿5优点1.充分发挥教师技能,增多课堂效果任课老师为舞蹈专业,在课堂的开头和皆为都以自己的舞蹈做铺垫,很好的调整了课堂的气氛,活跃了学生的情绪,服务了课堂也,也渲染了学生。
2.非常想象具体的讲解了草原三宝的内容,并将三样不同的内容相结合草原三宝中长调、马头琴、呼麦都有独特的蒙族风格,教师通过多元化的角度深层次地了解蒙族的内涵和深度,通过优秀经典作品的选择开启学生的情感枢纽。
3.教态好教师从头到尾处于比较积极的状态,使整个课堂情绪不会低落,学生的情绪也比较活跃。
可改善的方面1.教师多次出现在经典作品欣赏的时候一同歌唱的情况,打扰了学生聆听音乐的体验过程,影响了音乐给学生的感染。
2.《万马奔腾》歌曲音效不够清晰。
3.教师的开头舞蹈表演导致气喘不停的讲解后面的内容,建议可以录制自己的舞蹈视频,或者删减舞蹈动作。
《草原》评课稿6本学年是三年发展规划的收官之年,重点锁定“强推广,凝特色”,同时,继续深化基础学科课程改革,凸显律动课堂的特色,全面提升巴蜀课程品质。
形成创造与个性共生的课程文化:课堂因学生而变、管理因学生而变、课程因学生而设。
黄老师执教的一年级唱歌课《草原就是我的家》:一.能把知识点巧妙的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这节课有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就是初步了解和感知音的高低,并能结合生活中的声音听辨、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