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草原教案模板集锦六篇

关于草原教案模板集锦六篇

关于草原教案模板集锦六篇草原教案篇1教材分析:艺术课《草原赞歌》为小学一年级下学期艺术课本第十单元《民族大家庭》中的教学内容。

教材注重学生的艺术与生活,艺术与情感的融合。

通过各种艺术活动使学生乐于投入到艺术活动中,提高其对艺术的认识,使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艺术。

学生分析:一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好奇、好动、模仿能力强,形体灵巧,比较适合采用歌曲与形体舞蹈相结合的教学手段进行直观的教学,通过演唱、律动、舞蹈、表演等艺术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用心感悟艺术,用心表现艺术。

与我合作的是一年六班的学生,这个班的特点是学习气氛相对良好,有部分同学能够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对这些学生应给予及时的鼓励与表扬。

大多数同学需要教师的积极引导,应给予他们恰当的评价。

教学理念:本课的教学理念是“以审美为核心,以兴趣为动力,鼓励创造,弘扬民族艺术,提倡学科综合。

”同时,以音乐为主线,通过演唱、律动、舞蹈等艺术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爱好艺术的情趣,发展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

教学设计:1、知识目标:(1)初步了解蒙古族的生活地域、服饰、风俗等特点。

学习骑马、挤奶、摔跤等律动,感爱蒙古族的艺术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欣赏具有蒙古族风格的儿童歌曲《草原赞歌》,体会歌曲中的欢快、活泼的音乐情绪,了解草原英雄小姐妹的故事,体会生活在草原上的人们热爱家乡、赞美家乡的深厚情感。

2、能力目标:通过表演和演唱,培养学生丰富的生活情感及想象力,引导学生观察和体验艺术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通过音像资料的欣赏,感受草原特有的风光和辽阔。

初步了解蒙古族的生活地域、风俗、服饰等特点,丰富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识。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VCD光盘,草原风光的图片,歌曲《火车开啦》的磁带。

教学流程:一、导入部分师: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坐上火车,开始我们今天的旋行吧!(播放歌曲《火车开啦》师生共同表演律动。

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产生学习兴趣)师:大家想不想知道我们要去哪儿呀?生:想!师:让我们一起来看屏幕,一会儿你们就知道啦!(观看课件)[学生在欣赏中,感受大草原特有的风光和辽阔,激发学生对蒙古族的了解的愿望]师:谁来说说你都看到了什么?或者听到了什么?生A:蓝蓝的天空,白白的云朵,成群的牛羊。

生B:我听到了好听的歌曲,是唱草原的。

生C:我看见了大草原。

师:优美的音乐,迷人的景色,把我们带进了美丽的草原,那里住着许多可爱的小朋友,他们要邀请我们一起去草原,你们想去吗?生:想去!师:可是他们有问题要考考大家,如果你们都能答对了,才可以去呢!同学们有信心答对吗?生:有!师:好,我们来看第一个问题。

(课件显示:在辽阔的草原上,居住着许多勇敢、热情的人们,你们知道他们是什么民族。

A、回族B、汉族C、蒙古族)生:蒙古族!师:大家要知道蒙古族是生活在草原上的民族!我们接着来看第二个问题。

(课件显示:蒙古人经常在草原上放马、放羊,所以又称他们为A、农民B、牧民)生:牧民。

师:对,牧民放马,放羊也可以叫放牧!来看第三个问题是什么?(课件显示:蒙古人居住的房子叫什么?A、竹楼B、蒙古包)生:蒙古包。

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蒙古包是什么样的?(黑板上展示:蒙古包)师:蒙古包是圆形的,墙壁用木头做成的,大家看看包顶是什么形状?像什么?生A:三角形生B:椭圆形生C:像锅盖师:大家说的都不错,但蒙古包顶大多都是伞形的!好,我们一起来看第四个问题。

(课件显示:蒙古人喜欢穿的衣服叫什么?A、长袍B、蒙古袍)生:蒙古袍。

(课件显示:蒙古袍的图片。

)师:蒙古人一年四季都有喜欢穿蒙古袍,因为很实用,在骑马时,可以防寒,夜晚在野外住宿时还可以当被子盖。

师:好,让我们来看最后一个问题。

(课件显示:蒙古族有一个传统的节日,叫什么?A草原盛会B那达慕盛会)生A:草原盛会。

师:有不同意见吗?生B:那达慕盛会。

师:那达慕盛会是蒙古族的传统节日,在每年的7?8月份举行,那达慕盛会上有许多比赛,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都有什么?(观看课件)生A:有赛马,摔跤。

生B:还有射箭、赛骆驼。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认真,那谁能用动作模仿一下这些比赛?(几名学生分别到讲台前模仿骑马、摔跤、射箭,找学生评价谁模仿的最好。

师:所有的问题都被大家答对了,表现的真棒。

你们听草原上的小牧民正在用蒙语向大家问好呢!(教师用蒙语向学生问好)师:我们一起来学一下好吗?请同学们互相说说!师:小牧民说草原上有很多好听的声音,同学们一起来听一听。

(课件播放:流水声,马的嘶鸣,牛羊的叫声,马奔跑的声音。

让学生模仿各种声音,并用节奏听辨声音的强弱。

)师:老师也听到了声音,是来自草原的歌声,你们想不想听?好,让我们一起欣赏《草原赞歌》(板书课题,学生聆听歌曲)师:谁来说说听完这首歌,心情怎样?生A:高兴、快乐。

生B:舒服。

师:对,因为这首歌的情绪是欢快、活泼的,下面就让我们有表情的跟唱歌遍歌曲,看看哪位同学最高兴。

(学生有表情的演唱歌曲)师:大家表现的不错,这首歌描写的是草原上的小牧民在向我们赞美他的家乡,谁来说说他为什么要赞美家乡?生A:因为他的家乡很美丽。

生B;他想让小朋友们一起去他的家乡做客。

生C:因为他很热爱自己的家乡。

师:同学们说的太好了,那你们热爱自己的家乡吗?生:热爱。

师:那就请大家把热爱家乡的情感表达在演唱歌曲中,好吗?让我们边拍手边来演唱一遍。

(学生表现:注意集中,积极主动,乐于表现)师:大家说这首歌曲好听吗?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动听的故事,和这首歌曲有关叫《草原英雄小姐妹》(教师结合课件讲故事,学生注意集中,认真聆听)师:大家听了这个故事,谁来谈谈你学习到了什么?生A:学习小姐妹的勇敢、坚强。

生B:学习她们保护小羊。

师:老师希望大家能像草原英雄小姐妹一样勇敢、坚强、舍已为公!而我们刚才唱的《草原赞歌》就是专门为《草原英雄小姐妹》这个故事创作的。

好,下面,我们一起来表演一下歌曲。

好吗?(学生表现:积极热情、兴趣极大、乐于学习表演)师:老师找同学来到前面来表演一下,其它同学仔细看看哪位同学表演的好。

为什么?(学生表现:有的跃跃欲试,有的拍手欣赏,有的就在座位上表演,学习兴趣很大)生A:我认为__同学表演的好,因为他的表情很好。

生B:我认为__演的好,因为他的动作很到位。

师:下面请同学们自编动作来表演一下。

(小组内讨论用什么动作来表演)师:找几名同学表演自编的动作,其它同学唱歌。

(学生表现:兴高采烈,个个都想表演,有的记着唱忘了跳,有的能边跳边唱,上面的学生在表演,下面的学生或帮忙伴唱,或者情不自禁的跟着上面的同学又唱又跳,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学生在愉快的舞蹈歌唱表演中提高了艺术感受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师:好,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儿,最后老师教大家用蒙语说“再见”(师生用蒙语说再见,结束本课)教学反思:通过本课的教学,带给我的收获很大,我认为课堂的实效性在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样能使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受益。

以前我出公开课时,备课时总是对学生不放心,担心他们答非所问,可是通过这次课,使我感觉到自己的担心是没有必要的,我相信在课堂上,如果老师能正确的引导,孩子的思维是很活跃的,课堂上的生成资源会带来意想不到的课堂效果。

这次出课让我感到欣慰的就是与我合作的一年六班的孩子,他们带给我很大的触动,他们在课堂上的表现让我感到很满意。

在刚开始导课时,由于准备的不够充分,我还有点紧张,突然间大脑一片空白,可是看到孩子们都在积极的配合着我,就好像给了我一种动力,使我很快放松了心情,后面的教学思路就很清晰了,也许是我的亲和力感染了他们,孩子们在课堂上都非常的投入,认真,积极。

可能是我们之间的这种默契,使得课堂氛围很轻松、很活跃。

由于这节课准备的时间很仓促,在课堂上很多语言不够简单,不够到位,说的有点儿罗嗦,还有就是整个的课堂节奏掌握的不够好,有点前紧后松,讲解蒙古袍时,再添加一个内容,让孩子欣赏蒙古袍的图片,说说蒙古袍的特点,这样课堂就完整了。

还有在讲《草原英雄小姐妹》的故事时,让孩子们边看画面边听故事,效果会更好,我在备课时是这们设计的,可是找不到相关的音像资料,这部分感觉挺遗憾的。

草原教案篇2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笔下草原之美,感受其对草原的深切情感。

2、理解文中蕴含深义的语句,学习并掌握“对比”的修辞手法。

教学理念:提倡教师、学生和文本的平等对话,在学习文本的过程中体验美的语言,美的形象,美的情感,在体验中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教学重点、难点:体会作者对草原的独特感受、情感,及人生哲理。

教学方法:探究、综合学习法。

教具:草原挂图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入:《草原夜色美》:“……草原夜色美,未举金杯人已醉;晚风唱着甜蜜的歌啊,轻骑踏月不忍归……”这是草原女儿德德玛献给那块美丽土地的崇高敬礼!蒙古民族素有“马背民族”、“草原雄鹰”的称誉,马和诗歌是蒙古人的两只翅膀。

当我们想到蒙古人,第一感觉也许是豪放、爽朗、粗犷…,此文却让我们感觉到了他们的心灵的另一写照:细腻柔情。

“草原三剑客”里著名的鲍尔吉原野情系故乡,本色质朴,个性谦逊低调。

让我们怀着一颗宁静的心,走进原野,走进《静默草原》。

二、作者简介:1、学生回忆:《雪地贺卡》2、师补充:鲍尔吉原野面对种种环境,始终能保持一颗纯真而善良的心,他用这颗心感受世界,感受人间,感受他的草原,这些感受洋溢着诗意的光辉,便如草原上的轻烟一般摇荡在他的字里行间,形成了他作品的种种特点:优美、雅洁、细腻、豪放、睿智等。

三、整体感知:“风格即人”。

风格是作家创作个性的体现,时代是培植其创作个性的气候和土壤。

鲍尔吉原野来自苍茫辽阔的北方,是成吉思汗的子孙,他的笔下有静默的草原和蜜色的黄昏,文字如野马破阵,云过山峰。

没有鲍尔吉·原野高度的人,挖不着草原的底蕴,自然著不出草原的生命。

没有鲍尔吉·原野宽度的人,合不拢草原的精神,自然著不出草原的风范。

没有鲍尔吉·原野维度的人,张不开草原的思绪,自然著不出草原的灵魂。

正如“草原不可看,只可感”一样,《静默草原》对初二学生而言,也会诞生一个“陌生化”的世界,产生许多审美错位。

因而学习此文重在朗读和品味,张开学生想象的翅膀,在书香的芬芳中领略一腔细腻深沉的赤子情怀和一方灵光四现的草原风光。

1、教师范读。

2、找出重点字词:鲍(bao)簇(cu)立迥(jiong)然咆哮(paoxiao)鬃(zong)颊(jia)摩挲(suo)处境(chu)3、学生展开想象,并思考:“__描写草原特点和人(包括牧人、城里人)对草原感受的句子?”明确:(1)特点:辽远而苍茫/草原不可看,只可感受。

/看不到与看不尽/在单一中呈现丰富/草原没有边际,它的每一点都是草原的中心。

/可以接触/善忘者,只在静默中观望未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