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学读书笔记大全

教育学读书笔记大全

教育学读书笔记大全篇一:《教育学》读书笔记《教育学》读书笔记赫尔巴特的《教育学》是1806年发表的。

该书所论述的教学理论,说明了心理学对于教育学的意义,提出了教学的形式阶段的原理,论证了教育性的教学这一概念,特别是指出了培养多方面的兴趣对于促进学生学习的意义。

所有这些,在教育史上都有一定的价值,这就是赫尔巴特的教育理论在世界各国得到传播的原因之一,也就是我们今天重新研究与评价该书的意义之所在。

全书共分三编,三编之前加有一个绪论。

绪论里,赫尔巴特着重说明教师学习教育学的意义与作用。

还论述了教学与教育的关系以及教育目的与作用等问题。

第一编的标题是教育的一般目的 ,共分两章,第一章为儿童的管理 ,第二章为真正的教育,本编主要论述了管理和教育的一般目的问题。

第二编的标题是兴趣的多方面性 ,共分六章,各章依次为: 多方面性的概念 , 兴趣的概念 , 多方面兴趣的对象 , 教学 , 教学的过程 , 教学的效果。

本编主要论述了兴趣的多方面性问题,并以此为根本原理来解释学校的教学方案和学科设置,阐述了教学的过程,环节等一系列教学论问题。

这一部份是《教育学》一书的核心,也是比拟有价值的部份。

管理,教学和训育,构成了赫尔巴特教育体系的骨干。

一、《教育学》中的主要教育思想赫尔巴特认为, 教育的最高目的 , 教育的唯一的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

赫尔巴特还把儿童未来的目的分为两局部,即希望到达的目的和必要的目的。

所谓希望到达的目的是一个人有时可以根据自由选择而给自己提出的目的,或者说与职业选择有关的目的。

为到达这一目的,教育就必须开展人的多样的,各方面的感受性,培养人的多方面的兴趣。

所谓必要的目的就是道德的目的,这是一个人在任何活动中都必须到达的目的。

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的本质就是以各种观念来丰富儿童的心灵,把他们培养成具有完美的道德品格的人。

(一)性恶论与管理论赫尔巴特禀承了历史上沿袭的,曾为中世纪神学所竭力鼓吹的性恶论 ,认为在儿童天性中处处都会表现出不服从的烈性。

, 所以为了要使那种在烈性与欲望中成长起来的意志不被他们造成具有反社会的倾向,就有必要经常不断地对它们保持明显的压制 , 而儿童管理就是许多必要的预防措施之一。

他说: 如果不坚强而温和地抓住管理的缰绳,任何功课的教学都是不可能的。

赫尔巴特将对儿童的管理作为实施教育工作的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

在赫尔巴特看来,教育过程可分为三大局部:管理,教学,训育。

没有教学就没有教育,不进行文化知识的教学,实施道德品格的教育就无从谈起。

在进行教学之前,必须首先对儿童进行管理,如果不首先通过管理将儿童天生的粗野倔强的性格压下去,无论是教学还是教育都无法进行。

但是,儿童管理既不是教学,也不属于教育,旨在为顺利进行教学和教育创造前提条件,除此之外别无目的, 这种管理并非要在儿童心灵中到达任何目的,而仅仅是要创造一种秩序。

主要的管理方法有:威胁,监督,权威与爱。

(二)兴趣说与教学论兴趣在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兴趣的多方面性构成了儿童意识活动的内在动力。

兴趣的多方面性为教学内容的多样性提供了可能和必要。

由此,赫尔巴特提出了他的范围广泛的教学课程论。

属于经验兴趣的学科是自然科学,物理,化学,地理;属于审美兴趣的学科是文学,唱歌,图画,属于同情兴趣的学科是外国语(古典语与现代语)和本国语,属于社会兴趣的是历史,政治,法律,属于宗教兴趣的学科那么为宗教。

赫尔巴特还进一步对兴趣的心理特性和心理过程进行了探讨,认为人的兴趣是一个由专心和审思共同组成而又相互矛盾的心理活动。

专心与审思的矛盾运动构成了兴趣的四个阶段,即注意,期望,要求,行动。

赫尔巴特正是依据兴趣的四个阶段提出了其极为著名且又影响极为巨大而深远的四段教学法。

这就是把教学过程分为明了,联想,系统和方法四个阶段。

明了就是向学生明确地讲述新的教材;联想就是通过教师和学生谈话,使学生把新旧观念联合起来;系统就是学生在新旧观念联系的根底上,去寻找结论,定义和规律;方法就是把已学得的知识应用于实际,培养学生有逻辑地,创造性思维的技能。

赫尔巴特所规定的这些阶段,由他的学生齐勒修改为预备,提示,比拟,总括,应用五段,称五段教学法。

(三)性格观与训言论训言论即道德教育,是整个教育活动的主要组成局部。

他认为道德教育不仅直接影响儿童的心灵,而且能指导他们的感情,愿望和行为,形成他们的性格。

道德教育的方法应该依靠学生已有的美德。

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找到学生的善良特征,甚至学坏了的学生的善良特征。

用一个火花燃起另一个火花。

道德教育的方法,他认为包括以下几种:约束学生;限定学生;规定明确的行为规那么;使儿童心灵保持宁静和明朗以奖励和谴责去鼓舞儿童的心灵;劝告规律的生活方式,家长要保证儿童合理的生活秩序,同时,还要帮助学生分辨是非,抵抗社会不良风气的侵袭。

赫尔巴特所建立管理儿童的制度曾经广泛地推行着,这种制度的缺点在压抑儿童的创造性,使他们绝对服从成人的权威。

二、《教育学》的历史地位及其影响赫尔巴特的《教育学》是教育理论开展史上的伟大里程碑,是近代教育理论走向科学的开山祖和奠基石。

(1) 赫尔巴特试图将人的个性与社会性统一起来,将现实社会的要求与未来社会的召唤统一起来,从而培养既能立足现实,又能面向未来的人才(2) 赫尔巴特将其管理论建立在性恶论的根底之上,这显然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但是,即使在赫尔巴特的最专制的管理论之中,我们还是可以依稀看到一些民主的东西: 人们只能理智地把这种服从同儿童本人的意志结合起来,并只能把这种服从作为一种已经进行了一段时间的真正的教育的结果来期待得到 , 一个外行的教育家如果擅自行使支配权,而这种权力既不是从父母那儿得来的,又不是被学生成认的,那么他将完全自毁于此。

(3)《教育学》的不朽生命在于它的教学论。

第一,赫尔巴特从其观念,兴趣,统觉等心理学思想中寻找其教学论的理论依据,试图将其教学论建立在心理学根底之上。

这是赫尔巴特的一个极为重大的理论奉献。

第二,他在教育史上第一次明确地提出教育性教学的概念,从而正确地说明了教学的定义,论述了教学与教育的关系。

第三, 四段教学法的提出。

四段教学法对于教学的四个阶段划分得很清楚,且比拟细致地考虑到学生学习时的心理状态,注意到不同教学阶段学生的不同兴趣,特别考虑到不同的教学阶段所应采取的不同教学方法。

这对于知识的系统授受和教学过程的标准化都具有重要意义。

(4)在训育论中,赫尔巴特试图将道德的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统一起来,从而使人归于内心自由。

从中我们又可以看到赫尔巴特试图将人之个性与社会性协调统一起来的努力。

赫尔巴特重视有规律的生活在儿童的道德性格养成中的作用,将道德性格的养成生活化,重视教育者在形成儿童道德性格中的重大影响和作用,主张陶冶,反对强制,所有这些,都是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的。

三、小结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的代表作,主要表达在他这本《教育学》里。

他所提出的把教育学建设成为一门科学的主张,把道德作为教育的最高目的的见解,多方面兴趣的理论,教学形式阶段理论以及统觉心理学理论,等等,对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欧美多数国家以及日本等亚洲国家的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开展,产生了非常广泛和深刻的影响。

其实,赫尔巴特的巨大的历史功绩主要不在于众人加之于他的近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之父 , 现代教育心理学之父等美誉,而在于他的教育学说成了西方近代教育传统的有机组成局部。

在现代中国教育的开展进程中,赫尔巴特的影响也同样重要。

这不仅是因为他是最早被系统介绍到中国的西方教育家,更主要的是他对20世纪初期中国建立新式学堂和开展近代师范教育发挥了无人可及的巨大作用。

篇二:读教育学文化性格读书笔记读《教育学的文化性格》有感教育离不开文化,教育学同样离不开文化背景。

石中英先生在《教育学的文化性格》这一著作中,从哲学角度分析了教育学活动的主体、对象、概念、思维方式和知识根底等要素由于受到一定的文化价值的影响而形成的一定的性格特征。

文章将教育学拟人化,形象表现出了教育的生命力。

由于笔者哲学水平有限,很遗憾未能完全领悟到大师的精华之处,以下是一些体会。

作者认为,在不同的社会历史和地理环境下产生了不同类型的文化和教育学。

文化的特殊性和多样性构成了教育不同的“性格〞。

中国传统的文化以儒学为主干,儒学的中庸思想及兼容包并等文化观念对中国教育学者的影响巨大。

随着古代朝代的更迭变化,诸子百家的思想在一次次剧烈地碰撞着。

各派在交锋中多了互相吸收,互通有无的交融,少了互相取代的对立。

这表达了以儒学为主的教育文化性格。

清末,张之洞在教育改革中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以中国的纲常名教作为中体,在这个根底上,主张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近代科学技术。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国际交流的加大,中国的教育先后汲取了苏联、欧美的一些土壤,这就是传统文化的兼容并包思想表达。

近年来,我们大量地在学习国外的思想理论的时候,逐渐意识到中国的传统文化思想的价值所在,于是我们开始反思、提倡传统文化的学习。

但这时候的传统文化学习并不是完全复古,而是在充分汲取了各方进步思想后对传统文化的反应,是儒学的兼并包容和中庸的“性格〞在起作用。

教育的研究者构成了教育学的文化性格的主体。

作者认为,教育学者是构成教育学活动最积极、最核心的要素,是教育学活动的主体。

教育者处于一定的文化环境背景下,对教育的认识也不一定相同的。

处于不同年代的教育研究带着不同年代的气质。

教育研究与时代背景结合,教育者受一定时期的文化背景影响。

如我国的先秦时期,社会运动,学风下移,造成了诸子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格局。

除了外在的环境影响外,教育学者的内在个性也构成了教育学的文化性格的重要要素。

教育著作的创作离不开性格各异的学者,教育学者的生活经历、情感态度、价值好恶、语言风格、人生信仰等主观因素使得教育作品多样化,表达学者的性格化。

不同民俗表达出不同特点,加大对多样化民俗的重视。

作者认为,任何一种教育学,作为理性的教育活动,都深受它赖以存在和开展的民族文化传统的制约,从价值到目的,从内容到方法,从主体到范畴,从风格到理论演化,都带着民族的烙印。

在我们的教育根底形成之前,已经有了灿烂的民族文化。

近代来,受教育学的专业化和科学化的影响, 教育民俗慢慢淡出了教育研究者视野,受到一定歪曲误解,教育民俗成为了一种单纯被批判的对象,成为“教育陋俗〞的代名词。

然而,民俗是人民传承文化中最贴切身心和生活的一种文化,教育民俗作为民间教育智慧的结晶具有一定程度上的历史合理性与合法性,教育民俗包括日常生活的民俗,传统节日的民俗,社会组织民俗,人生成长的各个阶段标准民俗等等。

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大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效劳。

民俗来自于人民,传承在于人民,教育民俗依然指导着民众(包括教育学者)的教育和自我教育,弥补着教育理论的真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