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九年级化学上册期中试卷含答案

九年级化学上册期中试卷含答案

九年级化学上册期中试卷含答案(时间:60分钟分数:100分)班级:姓名:分数: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1个选项符合题意。

共20小题,每题2分,共40分)1、集气瓶中装满某气体,可能是下列气体中的一种:①二氧化碳②氧气③空气④氮气将燃着的木条伸入瓶中,火焰立即熄灭,则该瓶气体可能是()A.①或②B.②或③C.①或④D.③或④2、现有一包由6.5g锌、5.6g铁、6.4g铜混合而成的粉末,把它加入到一定量的硝酸银溶液中,反应结束后过滤,洗涤,烘干,测得滤渣中含有三种物质。

则滤渣的质量可能是()A.49.6gB.34.8gC.32.7gD.18.5g3、2022年北京、张家口将联合举办冬奥会,为办成绿色奥运,下列措施不可行的是()A.发展公共交通,提倡绿色出行B.增加使用太阳能、核能等新能源C.加高燃煤锅炉烟囱,将废气排到高空D.改进燃煤技术,减少SO与粉尘排放24、“苛性钠、烧碱、纯碱、火碱”四种俗称中所代表的物质只有()A.1种B.2种C.3种D.4种5、某同学在点燃蜡烛时,提出固体石蜡可能变成蒸气才能燃烧。

就此看法而言,应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A.提出问题B.猜想与假设C.进行实验D.获得结论6、下列图示中的“错误实验操作”与图下面对应的“可能产生的后果”不一致的是()-曰水洗的管丢用-*冲过滴D—是J.■C.水一-■D1C.0%写标签A空气中含量最多且化学性质不活泼的气体是()氧气B.二氧化碳C.氮气 D •稀有气体10、压缩气体可使气体液化, 气体液化后A.分子的质量变大B分子的体积变小C.分子的数目减少D 分子的间隙变小 B.NaHCO 3CCa(OH)2D.HBO33A.HO212、实验室测定蜡烛在盛有一定体积空气的密闭容器内燃烧至熄灭过程中,027、下列“水”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的是() A.氨水B.汽水C.冰水D.糖水8、欲配制10.0%的NaCI 溶液50g,部分操作如下图所示,正确的是()11、下列物质属于碱的是(和CO 含量随时间变化曲线如图,通过分析该图可推理出的结论是()取固体 A B 称固体14.*/■/> //\/7i 12040WSO109120L401创时间冉g含量/PPC.蜡烛由碳、氢元素组成D.蜡烛熄灭时,容器内氧气耗尽 C.电子数不相同D.16和18表示原子个数B.质量相同A.曲线①表示CO 含量的变化B.蜡烛发生了不完全燃烧13、碳12是指含6个中子的碳原子。

下列对氧16和氧18两种氧原子的说法正 确的是()A.质子数相同14、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下列古诗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A.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B.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C.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D.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15、我国古代文献记载中蕴含着丰富的化学知识。

下列记载中不涉及化学变化 的是()A. 《易经》一“泽中有火,上火下泽”B. 《淮南万毕术》一“曾青得铁则化为铜”C. 《抱朴子》一“丹砂(HgS )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D. 《天工开物》一“侯潮一过,明月天睛,半日晒出盐霜” 16、下列化学用语表示正确的是() A.两个氢分子:2HB.三个氮原子:3NC.一个镁离子:Mg +2D.氧化钠中氧元素的化合价:Na O24O22217、如图是木炭还原氧化铜反应的实验装置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给酒精灯加网罩,目的是使火焰集中并提高温度B. 实验过程中,可观察到红棕色粉末逐渐变黑C. 木炭是使氧化铜还原为铜的物质,它具有氧化性D. 实验结束后,应先停止加热,再将导气管从澄清石灰水中撤出18、在20°C 时,某固体物质(不含结晶水)的水溶液,经历如下变化 确丙下列说法你认为正确的()A. 溶液甲是饱和溶液B. 20C 时,该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是40gC. 溶液丙若蒸发10g 水,析出的晶体一定大于4gD. 溶液乙溶质的质量分数小于溶液丙溶质的质量分数 19、下列对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不正确的是()A. 湿衣服晾在阳光充足的地方容易干——温度升高,分子运动加快B. 液态水受热变为水蒸气时体积增大温度升高,分子体积变大C. 固体碘(I )和碘蒸气(I )都能使淀粉溶液变蓝色一一同种分子性质相同22D. 过氧化氢在催化剂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一一化学反应中分子发生改变 20、下列物质中,前者属于单质、后者属于混合物的是() A.生铁、天然气B.金刚石、净化后的空气 C.干冰、可乐D.液氧、冰水混合物二、填空题(共3小题,共12分)1、如图A 、B 、C 、D 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的四种物质。

其中A 为黑色单质,D 为红澧清的石灰水蒸发1遁水,析岀体过滤蒸发1馆*,析出斗隔体卜色单质,B、C是组成元素相同的两种气态化合物。

“一”表示物质间的转化关系(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已省略)。

请回答:(2)B的一种用途。

(3)A-D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2、如图中A是钨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B-E是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

A BCDE请回答:(1)从A中可知,钨的相对原子质量是,钨原子的核内质子数为。

(2)B-E四种粒子中:①属于同种元素的是(填字母,下同)。

②具有相对稳定结构的原子是。

③与B化学性质相似的微粒是。

3、(1)在燃烧匙里放少量白糖,加热;白糖熔化变成液体,这时白糖发生了变化;若继续加热,白糖变黑,生成了炭,白糖发生的变化属于变化。

(2)下列情况只表现物质的物理性质的是;只表现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是;两种性质均体现的是。

(均填序号)①根据氧气和氮气的沸点不同,可分离液态空气得到氧气②木炭可以燃烧,人们利用木炭燃烧放出的热量取暖、做饭③水生动物依靠溶解在水中的氧气而生存④铁、铝、铜等金属材料可制成炊具三、实验题(共2小题,每题15分,共30分)1、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分别设计四个实验用于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如图所示:粗铜腔粗铜丝C(1)实验A中,发生化学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小气球的作用是。

(2)实验B中,反应前天平平衡,然后将稀盐酸倒入烧杯中与石灰石小块充分反应后再称量,观察到反应后天平不平衡,天平指针向_____偏转,其原因是(3)如图C所示的小实验。

在一根用细铜丝吊着的长玻璃棒两端分别绕上10cm长的粗铜线,并使玻璃棒保持水平。

然后,用酒精灯给左边一端铜丝加热1-2分钟。

冷却后,他们观察到的现象是:a____②。

其原因是。

(4)如图D所示的小实验。

先在托盘天平上称量一小段洁净的镁条的质量,在空气中点燃后再称量燃烧产物的质量。

观察到反应后天平不平衡,其原因是(5)在四个实验中,是否有不遵循质量守恒定律的反应?,请从原子的角度分析质量守恒的原因2、为比较相同浓度的FeCl3溶液和CuSO4溶液对H2O2分解的催化效果,某研究小组进行了如下探究:5滴C U S<>4>S/R乙(1)请写出HO分解的符号表达式22(定性研究)(2)如图甲,可通过观察来定性比较两者的催化效果。

此时对比实验应控制的相同条件是(定量研究)(3)如图乙,要定量比较两者的催化效果,可测量生成等体积气体所需的实验前必须要做的是四、计算题(共2小题,每题9分,共18分)1、实验室有化学实验考试后留下混有少量食盐的小苏打(NaHCO3)样品。

现称取样品10克,加入某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盐酸90克,至充分反应不再有气泡产生为止,称得剩余溶液质量为96.04克。

求:(1)生成气体的质量;(2)样品中NaHCO的质量分数。

32、实验室用34克过氧化氢溶液和1克二氧化锰制取氧气,实验的相关数据如下JS质也请回答:(1)二氧化锰作为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前后本身的都没有发生变化。

⑵反应生成氧气的质量为go(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过氧化氢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此问必须要有计算过程)七、在进行“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实验时,某同学制得的氧气不纯。

你认为可能的原因是()A.用排水法收集O时,集气瓶装满水2B.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O时,导管伸入到集气瓶的底部2C.用排水法收集O时,导管口冒出气泡,立即收集2D.用排水法收集O,收集满后,在水下盖上玻璃片2参考答案、选择题(每小题只有1个选项符合题意。

共20小题,每题2 分,共40分)1、C2、B3、C4、B5、B6、C7、A8、D9、C10、D11、C12、B13、A14、A15、D16、B17、A18、B19、B20、B二、填空题(共3小题,共12分)1、CO2 作燃料或冶炼金属C+2CuO 2Cu+COt11/102、183.8 74 BC DE3、物理化学①④②③三、实验题(共2小题,每题15分,共30分)点燃1、4P+502PO平衡气压,防止橡皮塞飞出右碳酸钙和稀盐225酸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逸出左边一端铜丝变黑色玻璃棒a端下降,b端上升加热条件下铜和氧气反应生成了氧化铜镁和氧气反应生成了氧化镁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质量和总个数都不变2、・已门气泡产生的快慢(或剧烈程度)等量等浓度的HO溶液、等量的FeCl和CuSO溶液、相同的容器等时间检2234查装置的气密性四、计算题(共2小题,每题9分,共18分)1、3.96g;75.6%。

2、(1)质量和化学性质(2)根据图示,反应中生成氧气的质量为:35g-33.4g=1.6g。

(3)解:设34g过氧化氢溶液中过氧化氢的质量为x2HO22HO+O€22226832x 1.6g68x321.6g解得x=3.4g过氧化氢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学x100%=10%34g答:过氧化氢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

七、在进行“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实验时,某同学制得的氧气不纯。

你认为可能的原因是()1、C12/10。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