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一说我们镇江的特色方言作者/ 许金龙§江苏地处江淮下游,境跨吴方言、江淮方言和北方方言三个方言区。
同一座城市(例如:金坛、靖江、启东……)有可能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截然不同的方言,同样的一种方言在不同的方位也略有微殊。
※同样一个“鱼”字,苏州话念“éng”, 常熟话念“enài”。
※同样一个“太湖”,苏州城里念“ta wu”,而到了吴中区一带则念“tao wu”。
同样“太监”一词,苏州城里念“ta gan”,而到了吴中区一带则念“tao gan”。
※苏州话的“酱”与“匠”的读音截然不一样,前者念“ziang”, 后者却念“siáng”,显得更加的嗲。
还有“枪ciang”, “七cie”, “十se”等等,不能一一枚举。
※同样一个字,在方言中可以有两种以上的念法,都是可以的,但要看在什么情况下。
家(jia, ga);你(ni, na, nong);戒(jie,gai);小孩(孩子,小囡);怎么(na nen)?……。
§至少到隋唐宋时期,古代先民都是讲吴语。
随着永嘉南渡中原人口海量涌入,南北文化交融,镇江话渐渐融进北方语系。
满清大量旗兵驻扎、京沪铁路开通、水陆码头发展,饥荒逼迫江淮劳工南下,再次加剧了镇江话的淮语化。
尽管千百年来镇江话不断发生变化,但还是保留着不少古吴语、吴音的遗痕。
例如,老镇江话当中的“老底子(ze)”“旧年子(ze)”“结棍”“揩油”“推板”“难漫”“吃嘎(gà)”“司门汀”“不来司”“不灵光”“清汤寡水”“闷声大发财”等。
镇江所辖三市四区方言的区别非常明显。
丹阳是纯粹的吴方言,“四门八腔”;句容话是汇集了吴语与南京官话,南片与北片、有的一个村与一个村都不一样;扬中话属于通泰方言,典型的语言标记有“杲昃”“鲫格头子”“落把把”。
丹徒各乡镇语言各异,高桥、高资,上党、上会、荣炳话一听就明;南乡话接近吴语丹阳话;谏壁、东乡话属于江淮官话与吴方言的过渡带,越往东越显示出吴方言的特点。
老丹徒话有些特殊读音也被城区的人们所接受。
例如:上党(念táng), 挡(念dàng)风,圌(念cuí)山,黄墟(念qú)。
老城厢京口方言中保留着较多吴方言痕迹,又称城里话。
城外的润州区受近代交通、港口、商业、产业的发展和移民文化影响,苏北的腔调愈加明显。
§同一方言系的语言相通,可是有的话却大相径庭,甚至会产生歧义。
掆急斗】【偷奸忾懒】【讹吃揢拿】【忤而不鬼】【小儿咸气】【摇七骨啷】【油叽抹裉】【迂而其萃】【卓古正经】……动词和形容词当中的叠尾词更加重了词汇的色彩。
※动词中:梦湫湫梦噱噱泥糊糊病歪歪雷哼哼屁厥噘泪簌簌血滴滴水滴滴汗披披汗漉漉汗滴滴汗沙唦¶沙唦¶雨唰(suʌ)唰※形容词中又分为:雪字头(雪亮的,雪细的,雪薄的);兮字头(兮臭的,兮疼的,兮脏的);偏正倒装型(冰澈的,熏甜的,透酥的);叠首型(雅雅的,幽幽的,汁汁的);叠尾型[ 叠尾型又分为表示颜色(黑黢黢, 红憨焓,黄巴巴);口感嗅感(臭咂咂, 酸叽叽,筋拽拽);手感观感身感(糙哈哈,湿阔kuʌ阔,麻瑟瑟);形态表象的( 肉焯焯,筋冒冒,文绉绉)]。
还有,~不拉兮(叽、沙)型(悬不拉兮,瘦不拉叽,散不拉沙);~~不拉(郎)型(危险不拉,瘦不郎筋,杂七不拉);~几~叽型(嫏几嫏叽,崴几崴叽,洼(wʌ)几洼叽);~里不(巴)~型(懊里不糟,臭里不头,啰里不嗦, 洋里不腔);ABAB型(木痴木痴,六咕六咕,烂浓烂浓), AABB型(波波俏俏,巴巴癞癞,叽叽噪噪); A里AB型(抖里抖瘦,懵里懵懂,疙里疙瘩);数目型(一跐一滑,二五难尴,三花两绕,四仰八叉,五流四散,六栽六栽,七高六低,歪七八绉(zóu),十花九裂,板板六十四,一推六二五);气味味道类的(齆(ong)仲味, 咸涩味, 猫臊味,伤食味)。
不完全统计有450个之多。
儿化音是区别镇江话与苏北话的重要标志,也是清代以后镇江方言逐步“京化”的佐证。
有一些词汇就是北京话, 例如:自咁(自个儿)、发欢、沙捺子(ze)、大发了、人五人六……。
以前镇江城里话的儿尾音特别显著(如:汤圆儿、滑水儿、酒端儿、奶瓶儿、脐儿、铅(qian)笔头儿、围嘴儿),城外则不然。
现在城里城外的语言界限逐渐被打破了,会讲五条街、南门大街一带老镇江话的人已经是越来越少了,取而代之的是现代派的镇江话。
因此现在的镇江话已经没有城里话城外的区别了。
§与吴方言一样,镇江话也有文读白读之分,譬如,“教师”的“教”的声母是“j”,而口语中的白读词“教书”的“教”的声母则是“g”。
文读时声母是j/q/x,韵母是齐齿呼;白读时声母是g/k/h,韵母是开口呼,读音完全相同。
例如:教师——教(gao)的曲子学不会;解放军——解(gai)绷绷,解(gai)钮子;发酵——涨酵(gao),酵(gao)头;家庭,家扣——家(ga)尅,张家(ga)长、李家(ga)短;时间——房间(gan) ;茭白——茭(gao)瓜;搅拌——作搅(gao)、斗搅(gao);夹生——皮夹(gæ)子;校(jiao)对——校(gao)秤;比较——较(gao)手劲;街景——五条街(gai),街(gai)道;猪八戒——戒(gai)烟,戒(gai)指儿;秸秆——芝麻秸(gai);芥末——芥(gai)蓝,辣芥(gai)末;瞎子——瞎(hæ)打六栽;铅笔头儿——铅(kan)桶量子,铅(kan)吊子;推敲——敲(kao)大鼓,敲(kao)门;下午,下车——一下(ha)工夫,一下(ha)头;新老派镇江话读音的区别还具体表现在下列一类字的的发音上,例如:战、毡、单、詹、展、善、沾、缠、陕、闪、缮、鳝等等,老派音声母是j/q/x,新派音则作z/c/s。
(《镇江方言大全》列举了84组例词)老派镇江话有词不达意的地方(南方一带皆如此,比较含糊)。
例如:【大蒜(青蒜)】【蒜苗(蒜苔)】【长膀子(长袖子)】【短膀子(短袖子)】【晃膀子(散步)】【媳妇(儿媳妇)】。
§镇江话口头有、手头无的字,在动词里面尤其居多。
不完全统计有500个以上,例如:ái(轧(ya)碎);摽biao(吸附、干等);cang¶(来回磨荡);跐(贴住滑动);囥kang(藏);¶(跌,擦破,揩擦,递,凑);áng(颠簸,慢挪步);cuə(嘚瑟);cuǐ(一掰两半);挞(多动,量);cuo¶(难得吃上一顿),相应的还有:醝cuo ¶,馇cʌ,飱sun ,唰suæ,挝zuæ,邩huo¶;扚di(捏拽);li ao(牲口甩蹶子);mi(慢饮);齁hou(太咸);kèng(往下按捺);keng¶(低头弯腰);kèng(表皮污垢;舍不得花钱);hu(睡着了);憷chu(发愣);cuo (聚集、聚拢);戽hu(翻、泼洒);chu(奸、刁);剋kei(挨揍,申斥);黐ci(飣);吃颒pʌ¶头(挨批评或训斥);瀌biao(直喷);y a(掩小缝);ci(喷射);饧x ing(回温、回软);疚jiu痉(抽筋);掆嗓gang sang(吵架);nian(在床上或者地上仰面翻滚);餱瘶hòu se(懊恼);suan¶(用力追撵、奔跑);奅pao(面部浮肿);皅pʌ¶水(鱼儿噗水);gǒng(钻进去);擵mò(改变位置,调正,擢升);lǎng (勆茶杯;勆了他一刀;汽车往前直駺);蹣pán(从浅水当中蹚过去);zɔ(刨地);虼(单脚跳蹦);挖(wa,wæ);邩huo¶(隔水蒸热蒸熟);齆òng(后悔,不务心);莰kan (把容器口朝下倒置);擓kuǎi(来回搔痒;挎);环kuán(过度弯曲,蜷缩,收缩);擗(从液体表面轻轻舀起);炸(zæ);紤jìu筋(抽筋);欬kái(欬气,欬饱);忾kai / 剀(忾时辰,忾死,倚靠);亨慲man¶(性格内向,自闭少语);掐kæ、qiʌ(揪,卡住,倒扯,);jiǎn (不下水,只用毛巾搓澡);掗ya ( 掗档, 掗八万, 再掗一口,一劈四掗);堽/ 杠/ 扛/ 矼/ 掆(一道堽,杠子,扛腰,扛了一粒砂,矼土,被掆了一下);躣que/ 焴yɔ/ 伆wə:¶/ 柸pěi/ 椑běi(手指被躣que了一下,焴yɔ住筋了,手腕被伆wə:¶了一下,抷pěi我的手,肘部椑běi住筋了)……镇江方言的俚语里头有些字绝不是人们随心所欲的胡编乱造,而是自古就有根有据。
其中多为古语遗存,是有案可稽的古雅之语。
例如:嗍suo(用唇裹食,吮吸);讹(wo)尔六(lɔ)三(歪门邪道、坑蒙拐骗);波斯献宝(摆瘆);七嘭八谖。
§镇江话中的数字睄语(sáo yǜ)、隐语、连头词,既反映了旧时生意人、商贩们的语言智慧,又反映了词汇的丰富性。
※数字睄语:巷儿罗(一、十),关儿罗(二),锯巴罗(三),宽巴罗(四),瓦子罗(五),交子罗(六),条儿罗(七),太子罗(又称眉毛数)(八),扫巴罗(九), 大巷儿(十一),巷拐(十五或一百五)。
※代称隐语:八木子(米),三六子(酒),二饼(眼镜儿)……※数字连头词:一屄屌糟,二五难尴,三花两绕,四仰八叉,五春八歹,六角正正,七憉八谖,旧畀拉亨,十番十调。
§镇江话有些藏尾、暗喻词汇隐讳、诙谐且幽默。
※藏尾词常常用于自己人对话时的暗语,重头在隐藏的那个字。
例如:猪头三(牲,引申为生疏、乡巴佬、不懂行);二五难(尴,引申为豆腐干);撑船摆(渡,引申为肚);鸡毛掸(帚,引申为走人);金生丽(水,引申为液体);忍饥受(饿,腹中饥肠辘辘);人头马(面,引申为面孔);龙头拐(杖,引申为丈人);流水(账,引申为买帐);目不识(丁,引申为洋钉);气咕唠(叨,引申为瓦刀);七上八(下,引申为下去、下手、下水);死皮赖(花,引申为花心、花花肠子);乌其马(黑,引申为喝);一铺狼(烟,引申为香烟。
);獐猫鹿(兔,引申为呕吐)。
※暗喻词例如:八木子(米);小八字(手铐);三六子(酒);冲手(小偷);扛皮(空着肚子挨饿);吊棒子(男女之间调情);老拐子(人贩子) ;挤眯眨(眼睛);闹海(洗澡);烂板凳(坐着不想走);尖屁股(坐不住)。
※还有海量的俚语、顺口溜、歇后语收录在《镇江方言大全》中值得回味,其中含有一些历史典故和镇江元素。
§镇江话的一些连读音,讲快了外地人同样听不懂,甚至会产生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