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经济地理学中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

经济地理学中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

经济地理学中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
随着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加深,区域经济发展成为世界经济发
展的重要支柱之一。

区域经济的发展不仅关系到人民生活水平和整个经济总量的增长,也涉及到国家竞争力的提升以及区域发展格局的调整。

然而,如何制定有效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实现经济稳定化、可持续化发展,一直是经济地理学研究的重点领域。

一、区域划分:从地理位置到产业组合
在经济地理学中,区域划分往往涉及到多个层面。

首先,从地理位置上考虑,
可以将区域划分为国际、国内不同的地域空间。

例如,根据国家间的划分口径,我们可以将亚洲、欧洲、非洲等大洲或者中国东南、中南、西南等区域作为研究对象。

其次,从产业组合的角度,也可以将区域划分为农业、制造业、服务业等不同的产业类型。

例如,将南方沿海地区作为制造业集聚区、将北方麦田作为农业区加以研究。

二、区域发展阶段划分:以经济增长为标志
不同的地域区域发展水平不同,因此研究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要结合当地的经济
发展阶段。

一般来说,可以将不同地区按经济发展阶段划分为三个阶段:初级阶段、中级阶段和高级阶段。

初级阶段主要特点为农业占据主导地位、工业尚处于起步阶段,这一阶段的地区经济总体水平不高。

中级阶段的地区经济水平相对较高,以制造业为主导,服务业发展较快,并且与国际市场已经发生一定的联系。

高级阶段主要表现为服务业发展迅速,制造业发展相对稳定,科技含量高。

三、区域发展战略:优化结构、创新发展
针对不同的区域,因为发展的阶段不同和产业结构的差异,其发展战略也有所
不同。

例如,一个处于初级阶段的地区应该做到优化产业结构,培育多元化的产业体系,实现产值和效益的双提升;而某一个处于中级阶段的地区则应该注重产业升
级,推动技术革新,加快高新技术产业的布局。

总之,不同阶段和不同地域的区域经济都应该以创新发展和优化产业结构为核心,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区域经济发展模式:以产业链为纽带
除了根据各个区域的差异来确定发展战略,发展模式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点。

区域经济发展常常采用产业链的模式来进行发展,形成一个互相补充、技术优势互补的链条,从而实现产业的在地化发展。

例如,国内的珠三角地区就形成了电子产业链,西部地区则形成了纺织产业链。

产业链模式除了有助于技术合作和经济集聚,还有利于区域协作和知识共享。

总之,经济地理学中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涵盖了多个层面,包括区域划分、经济发展阶段划分、区域发展战略和经济发展模式等。

对于政府和企业而言,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和需要,制定有效的区域发展战略,才能更好地实现区域经济的稳定化、可持续化发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