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甘肃省白银市平川区历史简介

甘肃省白银市平川区历史简介

白银市平川区历史简介白银市平川区境,自古以来是战略交通要道,古丝绸之路从陇东、固原到打拉池,经旱平川,于黄湾古迭烈逊渡口过黄河直达河西诸州。

据史书记载,今平川区内打拉池、毛河洛(《宋史》名“水泉堡”)、迭烈逊、陡城、水泉及旱平川新墩都先后筑有古城堡。

《靖远县志》载:旱平川在县北七十里,南北长四十里,东西长百里。

自汉至清初,旱平川大部分时间属边路要塞,烽烟不息。

明、清时,野麻滩、黄沙湾、迭烈逊、一碗泉、陡城沟、月河、红柳泉口等沙河仍泉水丰沛,且皆为边防要路;民族地方武装“自迭烈逊、老龙湾乘冰渡河,由旱平川、白崖子、打喇赤入犯安会地方”。

水泉尖山上烽火台高耸入云,王家山、打拉池甚至种田复兴一带,目之所及处烽燧星罗棋布,明显地具有明代“墩堡相望”的军防特色。

即使近现代,打拉池、旱平川也是大道通衢,打拉池是靖远、平川通往海原的枢纽,当年红军长征即会师于此。

而国道109线(原兰宁公路)和丹拉高速公路皆自旱平川横贯而过。

一、鹯阴城与平凉城旱平川新墩有东西两座土筑古城,民间称东城为“缠州”,西城为“柳州”。

1976年定西地区曾对两城做过文物普查,1980年前后靖远县政府将其列为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元月,平川区政府又列为文物保护单位,靖远、平川皆立有文物保护碑。

《甘肃通志》载:鹯阴古城,在靖远县北。

《中国历史大辞典》载:鹑阴县,西汉置。

治今甘肃靖远县西北。

属安定郡。

东汉作鹯阴县,属武威郡。

晋废。

《甘肃通志》所载“鹯阴古城在靖远县北”,方位是准确的,旱平川“鹑州古城”就位于靖远县城北,是西汉的鹑阴县治,也是东汉的鹯阴县治。

根据《魏书》记载,南北朝时又复名鹑阴县,而且平凉郡郡治也在此地,也就是说,这座古城在古代鹑阴、鹯阴两名交互使用过。

后世民间将“鹑”音传为了“chán”。

因何名为鹑阴?古代地名“阴”者,则其地必在山之北水之南,《后汉书·顺帝纪》在“护羌校尉赵冲追击叛羌于鹯阴河战殁”句下注鹯阴县“因水以为名”,鹯阴城北的沙河总长不过二十里,其水是否西汉时叫鹑水东汉时又叫鹯水,史书上并未见详述,但此说很符合古代地名特点(但也许西汉时将此处名为“鹑”是源于古人天文分野之说。

古书云:秦之分野为鹑首,周之分野为鹑火,此地古为周秦边沿地,“鹑阴”可能由此而来)。

“鹯”为猛禽,东汉改“鹑”为“鹯”,似与军防有关,那时的鹑阴,是西羌等少数民族犯内地的首冲。

新墩的东城,即汉鹑阴(鹯阴)县城,城座正北向南,其城于1970年后已被平整为农田,当时有挖出的文物,民间有收存。

鹑阴古城东城墙今尚存两段,北城墙存一段,南城墙被削去大半截,其上已改为水渠。

城墙遗址尚能分辨清楚,东西、南北各长325米,面积约158亩。

新墩的西城座西北向东南,东西两城相近而不同向。

城北山下水头村有一提灌工程将水送上北城墙下,水渠在北、西两墙各开一洞,出西城墙绕城西南角,沿南城墙往东。

连接两城的就是这条渠的渠坝,“农业学大寨”时所筑,高约6-7米,长382米,渠坝起自西城东南角达东城西南角,水渠过渠坝再从鹯阴城南墙上一直往东。

这条渠坝是两城距离最近处。

东西两城间有一南短北长梯形平地,平地南端就是前文提到的渠坝,北部有一古墩,相对来水距西城较近,像是烽火台,但又似西夏人的墓墩,后笔者多与西夏陵墓对比,不是西夏陵墓。

传说中墩台下有地道通向东西二城,但丝毫看不出痕迹。

其实这个墩台应是两城之间的防务瞭望台,墩基为正方形,每边约十二米,高约十二米,墩顶约八平米,从墩北面勉强可以爬上去,站在墩顶四望,视野辽阔,整个旱平川尽收眼底。

明代加强黄河防务时在旱平川筑有几座烽火台,有一烽火台就在此墩台东1000多米处,相对于这座古墩便被称为新墩,新墩也就成了此地的地名。

两城之间的这座古墩至今保存尚完整,现在能见到的新墩却是今人堆起来的。

墩台筑在一座山包上,与两城之间的故墩台同在沙河的南侧,新墩处沙河上游。

新墩墩体虽遭严重破坏,但其规模还能看得出来。

墩底各边宽有十二三米,估计墩高仍在十二三米以上,现留有五六米高的残体。

西城内也已变为农田,但城墙基本保存完好,城墙分层夯筑而成,其土坚硬。

据当地村民说,上世纪七十年代平地时只是将城内就势铲成块田,没有深挖,在城东北部铲出直径约一米的两块柱砥石,估计是衙门所在。

在东边的城门处挖出直径约50厘米的城门梁,上有大火烧灼痕迹,且有堆堆木炭,估计是城门被烧毁时遗留。

西城有东西两城门,城门有瓮城,瓮城口皆面南。

东、南、西三面城墙下有城壕(隍),东、西城壕也已成农田,南城墙外侧半中间修有前已提到的水渠,城壕已成大路。

城外水渠下东南方为新墩学校。

自城西南角量之,城墙顶端距水渠面13.4米,距地面16.4米。

墙顶宽3米,东西长386米,南北长312米,东北角因临深沟而拐进33米×100米,城面积约180亩。

四面城墙各有向外突出的四个附城墙墩台,是为“马面”,有马面之古城墙一般有堞楼,此城已看不明显。

东城建在平地,离北面沙河水源相对较远,西城北临陡坡,水路隐蔽且近。

从坡下水头村庄仰望城墙,陡峭险峻。

对比而言,西城的规格要远远高于东城,且军防目的非常明显。

对于旱平川的古城,今人笔下大都将数座城的史实粗略地归以鹯阴一城述写,这就给人一个模糊错综的印象。

东城是汉鹑阴(鹯阴)县城,西城就是前秦为彰显灭前凉的功绩而筑的平凉郡城。

唐时曾将凉川县“别置”于西城。

西夏政权为显得自己政权高大,曾在占领地“以堡镇号州”,加上口口相传的年代久远,声、韵有了变化,两城之名在民间便成了“鹑州”“柳州”。

二、麦田城与会州城麦田城,还有初设于西魏,延及唐代直至北宋中叶的会州城,都在旱平川,这在地方史志研究者中几乎没有大的争议,问题是几乎众口一词认为这两个历史上的古城都设在鹯阴城。

如果我们认真研究有关记载,首先有一点是十分明确的,即麦田城、会州城都临河,这就可以肯定都不曾设在远离黄河的鹯阴城。

那么,麦田城在黄河边的什么地方?西晋泰始初,今靖远、榆中一带活动着两支鲜卑秃发(拓跋)氏和乞伏氏。

泰始六年(270),秃发树机能杀秦州刺史胡烈于万斛堆(今靖远县永新乡),咸宁五年(279)十二月被武威太守马隆大破并斩之。

另一支鲜卑乞伏氏在今榆中一带活动,东晋咸和四年(329),羯族后赵石勒灭匈奴前赵刘曜,吓坏了乞伏氏首领傉大寒,乞伏氏自榆中苑川“惧而迁于麦田元孤山”,在麦田驻三十六年后,因氐族前秦进逼,又由麦田迁于杜坚山。

后又驻于金城、苑川一带,实力渐渐壮大,首领乞伏国仁于孝武太元十年(385)自称大都督大将军大单于,领秦河二州牧,建元建义。

其弟乞伏乾归于“义熙三年(407)僭称秦王”,都金城。

历史上称鲜卑乞伏氏的割据政权为西秦,公元431年西秦为匈奴大夏所灭。

古籍中记载麦田城地理环境的只有《水经注》。

郦道元的《水经注》在记述完祖厉川水(即今靖远县城西的苦水河)之后说:“河水又东北经麦田城西,又北与麦田泉水合,水出城西北,西南流,注于河。

河水又东北经麦田山西谷,山在安定(固原)西北六百四十里。

”依这段文字记载,麦田古城在靖远城以北的黄河下游,而且濒临黄河。

《大清一统志·兰州府·古迹》:“麦田城,在靖远县东北。

”考察靖远县东北黄河沿岸,只有旱平川南沿月河沙河口堡子院的古城遗址的地理特点,符合《水经注》对麦田城地理环境的记述,也符合《大清一统志》的记载。

月河河口古城遗址,民间相传此地曾是堡镇,今人称为“堡子院”。

仔细考察即可看出,此故城起初筑在古沙河南面的平台上,后来不知是西夏引水掘城,还是大自然突发洪水,致使沙河改道从城中穿出,大部城墙悉被冲毁,仅留一面城墙还被分割在沙河的南北两边,三十年前,月河河口沙河南北两侧各有一段雄伟的古城墙,1945年修纂的《靖远县新志》也记有“麦田城有二,一在南山,一在北山”,虽没有说明在月河,但所指应该即此。

可惜的是近几十年毁墙平地,使古城墙现在仅存一段。

这段古城墙的北面,沙河故道的痕迹现在还很明显,古城墙西北故沙河口汩汩涌淌的泉水,泉水流出故城西北后西南方向流入黄河的痕迹,与《水经注》所记麦田泉水完全吻合。

一千多年的沧海桑田,山移水转,值得研究者庆幸的是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记述的一切至今尚清晰可辨。

这座古城,应当就是麦田城。

那么,也是位于黄河边的会州城在哪里呢?据《元和郡县志》:“会州,本汉鹯阴县地。

”宇文泰为西魏相时,大统十四年(548)奉西魏太子率兵西巡,会师于鹯阴,当地人张信拿出自己的全部家产慰劳六军,宇文泰非常高兴,就以“会”为名在鹯阴地置会州。

也就是说会州城在鹯阴境内。

那在鹯阴县的什么地方?我们可以从《续资治通鉴长编》、《元和郡县图志》等史籍中来求索: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述,宋朝收复古会州地后,地方军政官员因选择新筑会州地址而发生争议,最终在今靖远县城“初筑会州”,整个过程中对原会州地理位置和地形作了较清楚的描述,结合《元和郡县图志》记述的唐代会州刺史安敬忠在会州城前作堰治水史实,可以看出故会州的地理特点:1、故会州临河而且距黄河极近,2、故会州城西有一高地也可筑城,3、故会州城前黄河河岸有可供架设索桥的山崖。

这些地理特征月河河口都具有,而今靖远平川一带尚没有其他河边古城遗址能同时具有此三个特点,因此,西魏大统十四年(548)宇文泰初置的会州一直到唐代、宋初的会州,就设置在月河河口麦田故城。

会州置于民族割据时期,加之地处西北边地,时时会陷入战乱之中,古会州就是毁于西夏之手的。

西魏、唐至宋初的会州,大体沿革是这样的:宇文泰大统十四年(548)初置会州,其子北周武帝于保定二年(562)废会州,改为会宁防,将会州州治移于今宁夏境内的鸣沙。

隋开皇元年(581)改会宁防为会宁镇,开皇十六年(596)置会宁县,属平凉郡;大业二年(606)置会宁郡,改会宁县为凉川县,凉川县为会宁郡郡治。

唐武德二年(619)置西会州,又改凉川县为会宁县,会宁县为会州州治。

贞观八年(634)改为粟州,当年又复为会州。

“开元四年(716)别置凉川县”,即在会州州治会宁县辖域旱平川,又析置了一个凉川县,五年后撤凉川县又并入会宁县。

天宝元年(742)改会州为会宁郡,乾元元年(758)复为会州。

唐天宝十四年(755)安禄山叛乱之后,吐蕃趁机渐渐进占陇右一带,直至五代,古会州长时间为吐蕃、党项等少数民族割据。

宋朝建立后,985年会州被西夏焚毁。

1098年宋朝从西夏夺回会州地后,次年在今靖远县城新筑会州,新会州后来又被金占有,不久又被西夏夺取,金便侨治会州于今会宁县境。

自此会州移徙,旱平川南沿月河河口的故会州城未再重建,成了废墟。

时至今日,会州故城遗址已所剩无几,到底是西夏李继迁怀愤太深摧毁得这么彻底,还是千多年间大自然所为,还是屡屡造地所致,尚需继续探究考证。

三、陡城堡城陡城堡城在旱平川西端陡城村南际山巅,距国道109线约六里,距鹯阴古城遗址约五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