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甘肃省白银市平川区历史介绍

甘肃省白银市平川区历史介绍

甘肃省白银市平川区历史介绍甘肃省白银市平川区概况平川区位于甘肃省中部。

总面积2106平方千米。

总人口20万人(2004年)。

区人民政府驻地平川区长征东路106号,邮编:730913。

代码:620403。

区号:0943。

行政区划平川区辖4个街道、3个镇、4个乡:宝积路街道、电力路街道、兴平路街道、红会路街道、王家山镇、水泉镇、共和镇、宝积乡、黄峤乡、种田乡、复兴乡。

历史沿革1985年5月14日,国务院批准(国函[1985]66号)恢复白银市(地级)。

将靖远县的宝积镇和宝积、水泉、共和、种田、复兴等53个乡划归白银市,设立平川区。

2000年,平川区辖3个街道、1个镇、7个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区总人口186428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宝积路街道 47311 电力路街道 10416 红会路街道 22607 王家山镇 16187 水泉乡 11277 陡城乡 20429 宝积乡 12361 共和乡18478 黄峤乡 12165 种田乡 8054 复兴乡 7143 资源环境平川区行政区划图【气候环境】本区地处欧亚大陆腹心地带,深居内陆,远离海洋,东北有六盘山、东南有秦岭作屏平川区障,因而降雨量少,气候较干燥,纯属干旱少雨的大陆性季节气候。

年平均温度为8.2C,最高年均温度9.8C,冬夏温差较大。

平均年降水量250毫米,蒸发量为1700毫米,全年日照时数为2691小时,无霜期平均为143天,最长达170天。

其总的特点是:光热资源丰富,气温日差较大,降雨量少,干旱多风。

【自然资源】平川区境内资源丰富,能源充裕。

境内有色金属矿产资源有金、铜、锰等,非金属矿产资源有煤炭、陶土、花岗岩、石灰石、沸石、烧胀粘土、石英石、矿泉水等。

境内煤炭总储量达11.37亿吨。

陶土储量达20亿吨,是西北最大的陶瓷重镇。

屈吴山矿泉水是经国家地质部鉴定的优质天然矿泉水,现已开采利用。

宝积乡红沙浪地热水资源丰富。

耕地面积26.32万亩,宜林地71.5万亩,宜牧地131.9万亩。

正是依托平川区蕴藏丰富的煤炭资源,位居甘肃第二的大型国有企业——靖远煤业集团以科技兴煤战略使企业迅猛发展。

其主导产品陇上精品——晶虹煤1号、2号、3号产品,长期出口东南亚,成为目前甘肃最大的煤炭基地和主要的出口煤基地。

西北地区最大的火力发电厂——靖远第一、第二发电公司,位于区境旱平川,为国家“七五”重点工程,是连结陕、甘、宁、青电网的主力火电厂之一。

第二发电有限公司是国家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批准的中外合资企业。

投资24亿元的靖电三期工程和投资11亿元的魏家地瓦斯发电厂目前已进入建设阶段。

陶瓷生产历史悠久,早在汉代已手工烧制排水用的瓷筒,明清时期在境内的磁窑地区陶瓷业发展曾鼎盛一时。

靖远陶瓷厂作为市内最大的陶瓷生产企业发展了五十年,培养了一大批具有陶瓷生产知识和操作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目前有新乐雅、陇烨陶瓷等十余家民营陶瓷企业,主要产品有水晶哑光地砖和内外墙砖、日用精品陶瓷、中高档卫生洁具瓷、仿古瓷等品种。

平川区形成区内四大特色农业——以日光温室为主的西甜瓜产业和蔬菜产业、以繁育优质玉米种子为平川区主的种子业,“平川蜜”西甜瓜和“乾泰”种子已远销省内外。

养殖业以牛、羊、猪、鸡为主,品种繁多的小杂粮也初具产业化规模,秦芄、车前子等野生中药材和石羊、狐狸等野生动物及天然森林、草场资源丰富。

二毛裘皮、黑瓜子、大枣、发菜、甘草等土特产品质优良,久负盛名,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

历史文化平川区有一大批文化品位极高的旅游景点,旅游业发展潜力巨大。

有省、地级文化保护点15个,其中缠州城、柳州城、打拉池古城、水泉堡、王进宝墓葬、黄湾汉墓、老庄汉墓、墩墩山烽燧、福寿山石刻、红山寺石窟等文化遗迹,自然风光以缠州怀古、大浪天险、神泉玉液、红山丹霞、屈吴春嶂、崖窑地灵、迭烈览胜、龙凤呈祥等“平川八景”最为著名。

区内有省级天然林保护区——屈吴山林场。

1936年9月中国工农红军一、四方面军在打拉池(今平川区共和镇政府驻地)胜利会师,红军会师彭总指挥部、水泉小堡子兵变战场遗址、卞家台地下党活动遗址等成为新的红色旅游景点,黄河文化生态游让人在感受厚重的平川文化同时,领略平川地区优美的自然风光.基本概况平川区位于白银市中部,是1985年随白银市恢复建立而成立的市辖区。

距兰州市130公里,东与会宁县及平川区宁夏回族自治区海原县接壤,南、北部均与靖远县相连,西与景泰县为邻,地势东南高、西北低,海拔1347米至2858米,总面积2106平方公里,辖6乡3镇2个街道办事处。

居住着汉、回、满、蒙等11个民族,总人口19.3万人。

平川区境内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交汇的地区。

现境内有汉、回、满、蒙、藏、苗、彝、壮、布依、瑶、东乡、裕固等12个民族。

全区总人口19.3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2956人,占全区总人口的1.53%,回族2725人,满族93人,蒙古族76人,少数民族人口主要分布在共和镇兄弟村及驻平川各厂矿企业单位。

民族人口平川区是一个多民族集居地,境内居住着汉、回、满、蒙等13个民族,总人口20.9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4346人,世居人口3046人,流动人口约有1300余人,主要居住在宝积、共和、红会、水泉、王家山等地。

少数民族中回族有4090人,其中世居人口2790人,流动人口约有1300余人,主要分布宝积、共和、红会;满族有95人,居住在长征路下属各居委会;蒙古族有81人,么佬族6人,居住在红会、王家山等地;东乡族有35人,居住在红会和宝积;壮族有12人,居住在红会、旱平川和魏家地;维吾尔族有2 人,居住在魏家地;藏族有15人,居住在宝积和王家山;侗族3人,裕固族2人,瑶族2人,锡伯族3人,居住在周家地。

[1]历史文化汉武帝时代,在今平川区水泉乡中村一带设有渡口——鹯阴口,是丝绸之路上最早、最重要的渡口之一,其后千余年,鲜卑、羌、党项,鞑靼等少数民族相继驻牧境内,而鹯阴作为会州州治、平凉郡郡治,为会州境内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白银市境内最早设置的县之一。

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一、四方面军在平川区打拉池胜利会师,在水泉、打拉池成立了农会、为白银市境内最早建立的革命政权之一。

区内有省、地级文化保护点15个,红山古寺、屈吴春障、黄湾石刻、月河晚照、将军故墓、北武当山等名胜古迹吸引了众多游人驻足。

经过多年的交融和积淀,形成了一支在省内外颇具影响的文学、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创作人才队伍,一批有实力的书画家多次在全国及至国际上获奖,部分作品被人民大会堂、毛泽东纪念馆及外宾收藏。

历史沿革夏、商、周三代,区境属古雍州地,为羌戎所居。

战国后为匈奴所居。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区境为大将蒙恬收复,归北地郡管辖。

不足十年,秦末仍为匈奴所居。

汉武帝元朔二年(公元前127),汉得河南地,区境为汉北地郡属地。

汉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设置安定郡,设祖里厉、鹑阴二县,归安定郡管辖。

东汉初年,鹑阴县改鹯阴县,隶武威郡。

三国时,鹯阴县属魏之武威郡。

西晋初年,鲜卑族一支秃发氏迁居鹯阴,改麦田城。

西晋末收复鹯阴县,仍称鹯阴,属武威郡辖地。

平川区东晋成帝咸和四年,麦田城为鲜卑另一支乞伏氏所居。

东晋孝武帝太元元年后,苻坚改鹯阴县为平凉郡,此后,平凉郡先后为前秦、后秦、南凉、大夏、北魏、西魏所据有。

沿称平凉郡。

西魏文帝十三年,宇文太奉太子西巡,会师平凉郡,遂改称会州。

北周时,改会州为会宁防。

隋改会宁防为会宁镇。

唐高祖武德二年,改会宁镇为西会州。

贞观六年,废鸣沙之会州,改西会州为会州。

唐玄宗天宝元年,改会州为会宁郡。

十六年后,复改为会州。

代宗广德元年后区境为吐蕃所据。

宋初,仍置会州。

太宗雍熙二年,李继迁破会州,焚毁城郭,会州从此废除。

宋神宗元丰四年后,李宪筑打罗城(打拉池),形成杨稍沟→打拉池→双铺→狼山→海原的宋、夏边界线,边界线以东归宋管辖,以西为西夏属地。

南宋时,区境为西夏据有。

西夏末主宝义二年(1227),蒙古灭西夏,区境属元巩昌路西宁县。

明太祖洪武元年(1369年),设迭烈逊巡检司,属军事设置单位,归固原州管辖。

巡检司治所在黄湾中村。

明英宗正统二年(1437),于会州旧址置靖虏卫,迭烈逊巡检司归靖虏卫管辖。

成化十年(1474),移迭平川区烈逊巡检司驻打拉池。

清朝初年,改靖虏卫为靖远卫,区境属靖远卫辖地。

后改为靖远县,隶巩昌府。

同治十二年(1873),左宗棠奏设海城县丞于打拉池,分会宁、靖远、海原部分地方归其管辖,亦称打拉池分县。

民国以后,区境大部分地方归靖远县,小水村归会宁县管辖。

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一、四方面军在打拉池胜利会师,在水泉、打拉池成立了农会、为白银市境内最早建立的革命政权之一。

1949年9月,小水村改归靖远县管辖。

区境属靖远县地。

1985年,白银白银市恢复地市建置,析靖远县五乡—镇置平川区。

自然地理位置疆域平川区位于白银市中部偏北,区政府所在地西南距白银市93公里,距省城兰州185公里。

地处东经104°24′~105°51′,北纬36°18′~37°00′之间。

全区面积2106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58万平方公里的0.36%。

区政府驻地宝积镇向阳村。

地形平川区地形的总特征是东南高、西北低,由东南向西北倾斜。

东西长91.5公里,南北宽75公里,由西北向平川区东南呈一狭长地带,阶梯状多台阶地形。

境内最高峰屈吴山南沟大顶,海拔2858米。

最低处水泉乡野麻村红麻湾,海拔1347米,高低差1511米。

西部旱平川与东部西格拉滩为盆地式缓坡平川。

由西向东甲盔山、水泉尖山、喀拉山、碑南泉、黄家洼、屈吴山构成平川区山脉的骨架,虽少林木葱郁之景,不失峻拔崎险之象。

地质平川区在大地构造上位于祁连山东端,秦祁褶皱强烈,断层极为发育。

地质构造主要为向西北方向收敛、向东南方向撒开的帚状旋转构造体系,曾经历多次构造运动,其中以加里东运动最为强烈,表现为强烈的沉降和局部的升起。

新生代第四纪时期以来,构造运动比较强烈,地层分带性明显,发育完整,成因类型也比较复杂。

第四纪沉积物的发育属于陆相沉积,包括河流冲积相,塬梁地区风成黄土,山前洪积相及断陷带内的冲洪积相等四种地质构造和地貌条件下的沉积物。

境内地质构造自远古代前寒武系至新生代第四地层均有出露,以第四系覆盖面积最大。

已探明的地层主要有寒武系、奥淘系、志留系、泥盆系、石炭系、二迭系、三迭系、侏罗系、白垩系、第三系和第四系。

黄家洼山及屈吴山前有寒武系的加里东中期花冈闪长岩、奥淘系灰岩、大理石、侏罗系的烁岩出露。

气候平川区地处欧亚大陆的中心腹地,东北有六盘山、东南有秦岭作屏障,东南暖湿气流不易到达,因而降量少,气候干燥。

北近腾格里大沙漠,地域开阔,无高山阻隔,西伯利亚寒流易于入侵,故冬季寒冷且长,风沙霜冻危害频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