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备课教案高二上u w e n 语文 Y高中语文第三册目录(新)第一单元1.《诗经》三首卫风·氓秦风·无衣*邶风·静女2.离骚(节选)…………………………………屈原3.*孔雀东南飞(并序)4.*汉魏晋五言诗三首迢迢牵牛星……古诗十九首短歌行……曹操归园田居…陶渊明△其他古诗诵读篇章——湘夫人……屈原长歌行(青青园中葵)第二单元5.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6.琵琶行(并序)………………………………白居易7.近体诗六首山居秋暝……王维登高……杜甫*蜀相……杜甫*石头城……刘禹锡*锦瑟……李商隐*书愤……陆游8.词七首*虞美人………李煜雨霖铃……柳永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鹊桥仙……秦观*声声慢……李清照*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扬州慢………姜夔△其他古诗诵读篇章渔翁……柳宗元闻乐天左降江州司马……元稹李凭箜篌引……李贺过华清宫………杜牧菩萨蛮……温庭筠浪淘沙…………李煜桂枝香·金陵怀古……王安石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苏轼苏幕遮……周邦彦一剪梅……李清照第三单元9.记念刘和珍君…………………………………鲁迅10.故都的秋……………………………………郁达夫11.*道士塔………………………………………余秋雨12.*泪珠与珍珠…………………………………琦君△散文的艺术魅力………………………………佘树森第四单元13.灯下漫笔(节选)…………………………鲁迅14.漫话清高……………………………………金开诚15.*巴尔扎克葬词………………………………雨果16.*短文两篇美腿与丑腿……富兰克林我为什么而活着……罗素△中国现当代散文欣赏…………………………刘锡庆第五单元17.六国论……………………………………苏洵18.游褒禅山记………………………………王安石19.*伶官传序…………………………………欧阳修20.*石钟山记…………………………………苏轼△词类活用第六单元21.项脊轩志…………………………………归有光22.五人墓碑记………………………………张溥23.*登泰山记…………………………………姚鼐24.*病梅馆记…………………………………龚自珍△综合性学习山水与文化△文言常用句式写作、口语交际第一单元议论要有理有据劝说第二单元议论要有条有理讨论第三单元第四单元第五单元自由写作实践附录中国文学的鉴赏………………………………袁行霈△20世纪中国文学概况…………………………殷国明第一单元《诗经》、《离骚》、汉魏晋诗歌单元学习重点在熟读课文、背诵课文的基础上领悟古体诗歌的思想感情,同时了解四言诗、骚体诗、五言诗的节奏。
1.《诗经》三首教学重点:1.学习掌握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和其现实主义的风格;2.学习掌握《诗经》四言诗的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节奏特点;3.理解三首诗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和叙述的手法。
教学方法:1、运用诵读法,让学生品味诗歌语言的凝炼性。
2、运用讨论法,让学生理解文中主人分的感情及诗歌的艺术特色。
如对《氓》中的比兴手法的分析,就可让学生讨论明确。
3、通过比较阅读法,延展课堂内容,发展学生思维。
学法指导:在熟读背诵的过程中,领悟诗人抒发的思想感情,了解诗歌的语言特点。
教学时间:三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语设计由本单元的学习重点导人新课。
本单元学习重点:在熟读课文、背诵课文的基础上领悟古体诗歌的思想感情,同时了解四言诗、骚体诗、五言诗的节奏。
二、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诗经》,305首,又称“诗三百”,反映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中期近500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
《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因它的内容以反映劳动人们生活的“国风”为主,所以文学史上把这类诗歌称为“风体诗”。
《诗经》分“风”“雅”“颂”三部分。
其中十五“国风”占160篇,多是各个诸侯国家的抒情性的民间歌谣。
《诗经》所录,均为曾经入乐的歌词。
《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分为风、雅、颂三类。
①风。
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
《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
共160篇。
大部分是民歌。
②雅。
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
《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
③颂。
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
《颂》诗又分为《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
《诗经》主要有三种表现手法:“赋”:铺陈叙事。
“比”:借物托情。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风”“雅”“颂”“赋”“比”“兴”,文学史上合称“六义”。
三、学习《卫风·氓》《氓》是一首著名的弃妇感伤诗,是弃妇离夫返娘家时所作,人物形象鲜明,学习中要能分析诗中男女主人的形象性格,要能理解中诗中六章内容的有机联系和赋、比、兴手法的运用。
【思路结构】《氓》全诗六章,每章十句。
第一、二章写男子求婚,女子恋爱,结成夫妻的甜蜜回忆,缠绵深情而渺远恻然;第三、四章是全诗的主旨,写了主人公在生活中得出的痛苦的生活教训,和对负心人的强烈愤慨,宛如长歌当哭般的呼号;第五章前半部分继续回忆婚后的不幸,后四句则是回娘家后的情景,不禁伤心落泪;最后一章十句是一片如泣如咽之音多百无聊赖,无复可言。
全诗层次分明,在叙事与抒情的结合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是《诗经》中最杰出的作品之一。
【板书设计】思路:“恋爱——婚变——决绝”第一章:男子求婚,女子许婚(赋)第二章:男女恋人相思、结婚(赋)第三章:劝诫女子不要痴情(比、兴)第四章:控告男子移情别恋(比、兴)第五章:补叙多年的苦楚和处境(赋)第六章:今昔对比的怨恨和痛苦(赋、比、兴)【问题设计】1、提问:从文中,我们可看出女主人公什么样的形象特点?明确:(板书)勤劳、温柔、坚强。
2、提问:女主人公在回忆往事和做出清醒的决择时,并没有做任何的修饰和渲染,那么,是如何表达的呢?明确:直接陈述。
教师补充:也就是用了“赋”的表现手法。
关于“赋”的手法的运用,我们在初中就学过。
如《木兰诗》中的“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
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3、提问:你如何看待女主人公的婚姻悲剧?你认为“氓”是个什么样的人?明确;女主人公的悲剧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普遍性,这是由社会特点决定的。
在男权社会中,女性在经济上,政治上都处于附属地位,她们的生活天地都很狭小,生活的幸福与否都维系在丈夫身上,,如果遇上一个对感情、对家庭不负责任的丈夫,那她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
男主人公“氓”可以说是男权社会时的一个代表性的人物。
在求婚时,他对女主人公的感情是真挚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女主人公容颜的渐衰,他的爱情也随风而去,全然不念往日恩爱,无情的遗弃了妻子,是一个对家庭不负责任的、始乱终弃的人。
四、学习《秦风·无衣》【导入】前面我们连续学习了《诗经》中两首有关爱情婚姻的诗篇,不知是否给大家造成了一种错觉:《诗经》宣扬的都是情爱。
那就大错特错。
虽然“爱情价更高”,但是大敌入侵,国难当头,情爱又怎能救家人于水火,保自己于平安呢?“若为自由故”,“爱情也可抛”。
人类自诞生以来,各种各样的战争就从未停止过。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缺乏尚武的精神,如果在外敌入侵的生死存亡的关头,没有一大批热血男儿在战鼓咚咚声中齐聚在猎猎的战旗下视死如归,奔赴沙场,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就很难在世界民族之林生存发展。
春秋的秦国,由一个小部落发展成为横扫天下的秦王朝,恐怕与秦人的尚武精神有关。
现在是和平时期,中国和世界人民都渴望和平。
但恐怕连上帝也无法保证:没有人会把战争之剑悬挂在我们的头上。
武备不可松弛,图强以求平安。
现在,让我们看一看大敌当前的秦国人民,是怎样慷慨从军,保家卫国的。
《无衣》是一首反映军旅生涯的爱国诗歌,学习该诗要理解诗中团结一致,抵御外侮的爱国精神和重章复唱的结构手法。
《无衣》可理解一首充满了英雄主义气概的出兵动员誓词。
全诗三章,采用了增叠复沓的结构形式,每一章字数、句数相等,但又不是简单地机械地重复,而是不断递进有所发展的,体现出一种高昂的战斗激情。
【板书设计】“与子同仇”(感情基础)“与子偕作”(行动开始)“与子偕行”(共赴战场)五、学习*《邶风·静女》【导入】爱情是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主题,是滚滚红尘中不衰的话题。
衣食男女每天都在上演着悲欢离合。
有的千古传诵,有的默默无闻;有的轰轰烈烈,有的催人泪下。
《氓》讲的是爱情悲剧。
悲剧的根源固然跟男子的二三其德有关,但也与女子的盲目轻率,不够庄重失去理智不无关系。
可贵的是,这个女子已经觉醒,虽然伤害已经造成,但总比一错再错,死到临头仍浑不觉死要强得多。
飞蛾扑火的故事是不值得赞美的。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静女》,看看是不是又是一个悲剧的演绎。
《静女》生动活泼,趣味盎然的爱情诗,学习该诗要注意理解男女之间的深情和表达这种感情的方式。
《静女》描写青年男女相爱、约会、赠送情物,全诗三章,每章四句,运用赋的手法,把诗中的“我”和静女约会于城隅,以及静女“爱而不见”的逗趣,“我”得到赠物时的喜悦等一一叙述出来。
【板书设计】俟于城隅不见人――青年之急贻我彤管思情人——青年之恋爱物及乌重归荑——青年之诚【总结】《诗经》“国风”中反战的诗篇很多,但那时反对统治者穷兵黩武,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不义之战。
但《无衣》却是从当时的保家卫国与人民利益的一致性而发出的讴歌正义之战的激动人心的战歌,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如南宋末年,和民族英雄文天祥同时代的爱国诗人谢枋得在宋亡后起义抗元,不幸军败,绝食而死。
他曾心怀亡国之恨和复仇之志,无限感叹地说过:“春秋二百四十年,天下无复知有复仇志,独《无衣》一诗,毅然以天下大义为己任者也。
”六、疑难指津1、如何理解《卫风·氓》第二、三章的比兴手法?这两章以抒情为主,诗中皆以桑树起兴,从诗人的年轻貌美写到体衰色减,同时揭示了男子对她从热爱到厌弃的经过。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以桑叶之润泽有光,比喻女子的容颜亮丽。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以桑叶的枯黄飘落,比喻女子的憔悴和被弃。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则以“戒鸠无食桑葚以兴下句戒女无与士耽也”(《诗集传》)。
桑葚是甜的,鸠多食则易致醉;爱情是美好的,人多迷恋则易上当受骗。
男人沉溺于爱情犹可解脱,女子一旦堕入爱河,则无法挣离。
这是多么沉痛的语言!从桑叶青青到桑叶黄落,不仅显示了女子年龄的由盛到衰,而且暗示了时光的推移。
“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是说女子嫁过去好几年,夫妻关系渐渐不和,终至破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