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政府论》简介及读后的一些思考

《政府论》简介及读后的一些思考

《政府论》简介及读后的一些思考《政府论》是英国哲学家约翰〃洛克政治哲学的重要著作,出版于1690年。

本书可视为政治学的研究范畴,但对法学研究而言,此书亦属必读之列。

作者简介约翰〃洛克(John Locke,1632-1704),英国人,在多方面拥有重要成就。

他的政治学是西方近代立宪的基础,他是近代劳动价值论的创始人之一,他的《论教育》对后世思想家影响巨大。

洛克是医生、哲学家,1688年英国‚光荣革命‛的倡导者和理论家。

但洛克的声誉主要来自哲学。

他是经验主义的奠基者,也是哲学上自由主义的始祖。

洛克出身于律师之家,父亲是清教徒,曾在内战期间为议会军队作战。

洛克于1652年到牛津大学学习,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

1667年,洛克结识了艾希利勋爵亦即后来的沙夫茨伯爵,做了他的医生、家庭教师和秘书。

1683年沙夫茨伯爵倒败后,洛克随他逃亡荷兰,1688年‚光荣革命‛之后回国。

洛克的主要著作有:《人类理解论》、《政府论》、《论宽容》和《论教育》。

这些著作集中写作和出版于1687-1693年这短短几年间,那正是‚光荣革命‛后他备受鼓舞的岁月。

著作简介1689年,洛克开始撰写《政府论》,1690年出版,旨在为1688年英国光荣革命的正当性辩护。

该书一经出版立即引起了轰动。

《政府论》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主要是驳斥、批判拥护封建王权的菲尔麦爵士的君权神授理论,带有很强的针砭时弊之意味,可归之为‚破‛,洛克在下篇的重点是‚立‛,阐释了他主要的政治思想。

历来人们在探讨洛克政治思想时,主要是针对《政府论》的下篇。

洛克在《政府论》下篇提出统治者的权力应来自于被统治者的同意,建立国家的唯一目的,乃是为了保障社会的安全以及人民的自然权利。

当政府的所作所为与这一目的相违背的时候,人民就有权利采取行动甚至以暴力的方式将权力收回。

《政府论》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上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国家起源问题上,它解释了一种世俗的国家起源说,反对君权神授的主张,提出分权说和议会权力至上;主张国王在议会之下的立宪君主制,反对君主制。

直率提出政府的目的就是为了保护私有财产,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障碍。

洛克的个人权利不可转让,私有制的神圣不可侵犯,分权和议会政体,以及法制这些原则,不仅成了英国政体的基础,而且也成了其他资产阶级国家体制的基础。

《政府论》的思想对北美殖民地革命有直接影响。

美国革命的先驱杰斐逊、麦迪逊、富兰克林等人,都曾求助于这本著作。

合众国宪法中的许多原则,体现了这本书中的原则主张。

人们通常认为,三权分立学说是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的贡献,但从历史的进程来看,应当说,孟德斯鸠的分权说,是在洛克的分权说的基础上补充和发展而成的。

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也同洛克的契约说有思想上的联系。

从广义的角度来看,也可以说洛克的哲学成了法国启蒙思想的基础。

主要内容一、《政府论》上篇在上篇中,洛克通过论证人类的‚天赋自由和平等‛来驳斥菲尔麦的绝对君主论和君权神授论。

因为,菲尔麦的绝对君主论和君权神授论的必然逻辑基础就是‚人类不是生而自由的‛,只要端掉这一理论基础,那么菲尔麦的任何主张都只是一种无力的痴人说梦。

针对菲尔麦宣称他的所有理论都直接的以《圣经》为立论基础这一点,洛克也同样以《圣经》为基础,却得出了与菲尔麦针锋相对的几点结论,并因此而将菲尔麦爵士的荒谬理论彻底驳倒。

可以简单地归结为以下几点:第一,亚当并不基于父亲身份的自然权利或上帝的明白赐予,享有对于他的儿女的那种权威或对于世界的统辖权;第二,即使他享有这种权力,他的继承人并无权利享有这种权力;第三,即使他的继承人享有这种权力,但是由于没有自然法,也没有上帝的明文法,来确定在任何场合谁是合法继承人,就无从确定继承权因而也无从确定应该由谁来掌握统治权;第四,即使这也已被确定,但是谁是亚当的长房后嗣,早已绝对无从查考,这就使人类各种族和世界上各家族之中,没有哪个比别的更能自称是最长的嫡裔,而享有继承的权利。

二、《政府论》下篇第一章:延续上篇,驳斥君权神授的专制观念,提出政府的构建是为了保护公民财产。

第二章、第三章:论证了自然和战争的两种状态,分别论证其不同,从自然法的角度阐述洛克理想中的自然状态,即享有自由,保护私有财产,正义的权利,但同时也提出自然状态中的弊端和不足促使战争状态的产生,进而成为人民缔结政府的起源。

而战争状态则是一种与自然状态相反的情形,洛克提出:‚谁企图将另一个人臵于自己的绝对权力之下,谁就同那人处于敌对状态。

‛这其实是变相的对专制与强权的反对,对个体自由的呼唤,也是洛克对早起民主阐述的初露端倪。

同时,洛克认为在一个没有公正法律约束及有效执行裁判下,必然导致随性战争状态。

第四章到第六章:从奴役,财产和父权三个方面,进行对于自然人拥有基本的‚自由,私有财产不可侵犯,平等‛三个权利的具体阐释。

洛克区分了自然自由,社会自由和政府自由三种状态,阐明了公民需牺牲自己一部分自由去缔结政府和法律,但法律的目的不是废除或限制自由,而是保护和扩大自由。

同时,洛克认为劳动创造财产,‚劳动使物品同公共的东西有所区别。

‛而且在劳动下必须做到物尽其用,‚一个人只要注意在它们(物品)未败坏前加以使用,否则他就取了多于他的应得部分,就是掠夺别人。

‛接着,洛克认为所谓的‚父权‛是源于自然法中父母具有保护,养育和教育儿女的责任,而当儿女拥有独立自主的意识和能力时,他们便可随意脱离这种依附状态而取得自由;同时父权不同于政治权力,因为父权具有统治不基于天生而基于同意的特别,这有力地驳斥了把君权和父权混一谈,鼓吹君权神授,君权无限的理论。

第七章到第九章:这三章主要围绕着政治社会而展开。

从自然法中人们拥有的权利中分离出裁判和处罚他人危害自身的权力交由社会,由此缔结政府。

认定法律的制定以保护财产为基础。

在公众意志里面,洛克提出政治社会可依照大多数人一直而进行运作,‚任何共同体作为一个整体必须行动一致,这就有必要使整体的行动以较大的力量的意向为转移。

‛并且要求政府的组织是以‚公众福利‛作为目的。

政府在缔结时要求人民把自由和财产并入国家,享用财产的时候就被认为是默认同意该政府的契约。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人民存在于社会中被认为是对契约的认可。

第十章到第十二章:围绕着国家的建立而展开。

指出立法权的归属决定国家形式,阐明立法权至高无上的观点。

洛克虽然认为立法权应该归于全体人民所有,但他不否认存在一个至高无上的君主去保障立法权的实施。

同时,立法的范围被限定在‚自然法‛的限度之内。

在立法的过程中,洛克也粗略地提到了固定的司法和执法,从而维护立法的公正性。

洛克要求法律应该被当做一种确定、稳定、公开的行为准则。

而为保障其正确被运用和实施,就需要对法律加以限制,这就引出了洛克理论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分权‛理论:将国家的权力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对外权;立法权统归人民,行政权和对外权交由君主掌管。

这是早期权力彼此分立相互制约的雏形。

但是在洛克的理论中,明显低估了司法权力的作用,而高估了作为行政和外交掌握者—--君主的能力。

当然,这也是受洛克建立的是议会制君主立宪的政体的理论所限。

第十三章到第十五章:以‚权力‛为主题,分别阐述了国家权力,特权,父权,政治权力和专制权力。

国家权力当中,洛克认为‚最高执行者的最高权仅仅是对法律意志和法律权力的代表。

‛——这构成了洛克君主立宪理论的基础。

同时指出了执行机关和立法机关各自的工作范围,以及两者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

接着洛克谈到了特权的问题,即他所认为‚严格、呆板执行法律反而有害‛,这就是现实中对法律的滞后性和僵硬性的认识,洛克认为在一定条件下执行机关是能够实现超越法律的特权的,但特权的实行必须建立在公众福利的基础之上。

对父权的论述中,洛克承认父权享有的自然统治,但不能拓展到政治方面的目的和管辖范围。

政治权力的论述中,洛克认为它起源于契约,基于同意,是一种出让自然法状态下的自然权力交由社会共同处理的权力。

专制权力,在洛克眼中,就是‚人权的丧失‛,需要加以抵制并且不被社会所承认。

第十六章到第十九章:指出了动荡社会下的多个状态,如征服、篡夺、暴政和最后政府的解体。

洛克否认不义战争的征服者能够拥有使征服者臣服和顺从的权利,因为从不义的战争状态开始,‚双方都已经放弃了他们各自在自然状态下的权利。

‛而即使是正义的征服者,也不能够支配一同出战的人、无辜人民以及被征服者的财产、子女。

与征服主要是由外界所带来的对国家政府的影响不同,篡夺和暴政主要是国家内部产生的败坏。

通过对篡夺和暴政的分析,洛克得出了如下结论:1.统治者的确立应基于法律指定(人民认可);2.专制政府必然为人民察觉且加以推翻。

这三章中,洛克总结了政府解体的种种要素,重申了拟定社会契约的观点,指出人民可以反抗政府,享有重建政府的自由,从而使自己的权利得以保护。

对洛克自然法思想的分析和思考洛克的自然法思想建立在人性本善的基础上,他假设在人类社会产生之初存在着一个自然状态。

在自然状态下人人都没有凌驾于其他人之上的权利,因此,人人都是生而自由平等的。

在自然状态中约束人们行为的是自然法,自然法规定任何人都不得侵害他人的生命,自由和财产,每个人都享有相等的自然权利。

但是,这样的自然法并不是一部实在的法律,而是建立在人的主观假设之上,因此它既缺乏明确的规定又没有强力来保障它的实施。

所以,在自然状态中人的自然权利是难以不到保障的。

只有在人们进入文明社会之后,才能拥有公正的裁判者,并以社会的力量来保障其实施,为此人们通过社会契约组建国家政府,自愿放弃一部分自然权力将其让渡给国家,用来保障人们的财产权。

社会契约必须受到自然法的制约,国家与政府也必须在一定的范围内行使自己的权力。

一、自然状态理论(一)自然状态。

洛克认为,所谓自然状态应该是一种完备无缺的自由状态,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关系,每个人随心所欲的追求自己的生活方式。

当然,在这样的状态中没有人拥有比别人更多的权利,因此每个人都无权侵害他人的自由、人身和财产的权利。

同时每个人虽然拥有处理自己人身和财产的无限自由,但谁也无权毁灭他自身或他所占有的任何生物的自由。

在这样的状态中,每个人的权利如果受到了损害,他就可以根据自身的理性对罪犯进行自卫和惩罚。

很显然,这种完美近乎于天堂的状态是建立在人性本善的基础之上的,因为只有这样才可能出现一个人人生而平等的状态。

(二)自然法。

洛克在《政府论》中为自然法作出了规定,自然法的宗旨是根据人的理性,保障人与人之间能够和平相处,保护人们的自然权利。

自然法大致包括了三大方面:一是人人生而具有平等的权利,每个人都不能对他人的权利造成侵害;二是每个人都有按照自己意愿选择自己生活的权利;三是当自己的人身和财产权利受到侵犯时,每个人都有权进行抵抗并对罪犯按照自己的理性进行审判。

很显然,这种自然法已经剥掉了神学法学的烙印,它承认了‚人类理性就是自然法‛这一自然法的根本信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