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激情情境教学的原理探讨(一)核心理论赞科夫说过,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
情境教学正是触及了长期以来被传统教学所忽视的学生的情绪领域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激情情境教学的核心就是用激情进行教学,用激情去吸纳和传播知识,用一种高亢的精神状态、真挚深沉的情感,通过不同的交流方式,把教学中的各个环节紧密有效地结合起来,以完成教学目标,使学生的心灵受到碰撞、智慧得到启迪、潜能得以挖掘。
有些人认为激情就是声嘶力竭的叫喊,是手舞足蹈的表演,是表情的过度张扬,是学生的哈哈大笑,其实这些认识都是肤浅和片面的。
激情是教师对学生的爱的自然流露,是上课时的满腔热情,是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是全身心的投入,犹如诗人泰戈尔说的“教育的目的应是向人们传送生命的气息”那样。
激情情境教学,需要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并富于真情实感,真正进入教学内容的情境,从而达到忘我的境界。
它要求教师对教学内容要有极强的驾驭能力,对教学内容掌握要透,能够融会贯通,能从一定高度看问题,并能加以风趣的语言、得体的教态、适当的比喻、恰当的演示。
它还要求教师精神状态极佳,具有一定的人格魅力及号召力,它体现出一个教师对讲台的执着、对教育事业的挚爱、对学生的热爱以及自己的才华。
总之,激情情境教学是一个教师综合素质在课堂上的全部展现。
(二)理论基础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块土壤上。
威伍在《激情,成就一个教师》一文中曾说过这样一段话:“一名好的教师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志向更高和激情奔放的。
伟大至少一部分出自天赋,这是无法传播的。
然而,伟大的教师一定是有激情的教师。
”教师应该让教学过程成为一个师生情感流动的过程。
课堂里有感情的浪花,师生就会精神振奋,独特的感悟、别有情味的语言就会如泉水叮咚,汨汨流淌,就会扫除课堂学习中疲沓、厌倦的阴霾,引导学生投入情感、投入精力去学习。
简言之,激情传递人性,激情辐射热情,激情表达活力,激情体现生动,激情具有巨大的感染人的力量。
但情感不是说来就来,说有就有的。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人的生理、心理机能都是属于自己的,既不能“玩假的”,也不能受到别人的指挥。
那么,教师的激情来自哪里呢?激情源于爱心——对教育的爱、对学生的爱是激情的活水。
有了爱心带来的激情,可以全天候、全方位地为学生服务,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真正实施教师对学生的点拨、引导。
激情源于自信——只有认真钻研教材,吃透文本,精心设计每一节课,才能胸有成竹、充满自信;才可能精神振奋、情绪饱满地走进课堂;才能在课堂上风度翩翩,声情并茂,挥洒自如,游刃有余。
有了自信带来的激情,可以营造课堂教学的生动氛围,开辟课堂教学的新天地。
激情来自志趣——热爱生活,对教育事业怀有远大的理想,兴趣广泛,性格乐观、豁达,这些都是教师应具备的良好素质。
志趣广泛而高尚可以使教师底蕴深厚,头脑灵活,幽默风趣,反应机敏。
有了志趣带来的激情,可以构建课堂教学的全新框架,真正落实新课程关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一体的课程目标,从而达到全面发展学生素养的要求。
激情来自真理——教师不但要以理育人,还要以理动情、以理感人。
所谓“晓之以理”,就是要用真理教育学生、感动学生,使学生的情感发生积极向上的深刻变化。
真理的光辉,具有动人的魅力。
如果教师对自己对真理的理解很肤浅,甚至似是而非,没有健康向上的价值观、真理观,讲起课来就不会有真挚的情感和魅力,也就不会有强烈的感染力和深刻的征服力;如果再是一副不以为然、信不信由你的态度和面孔,就更谈不上让学生动情了。
(三)激情情境教学的设计原则激情情境教学具有形真、情切、意远、理蕴的特点,它的出现,改变了以往课堂单调乏味的局面,让学生们深受喜爱,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作为情境教学的实施者,教师的思想和行为更是与“情”字不可分割。
1.动情教师作为课堂活动的主体之一,是有血有肉、情感丰富的生命之躯,我们面对的同样是一群活生生的生命个体。
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来说,是传电的导体,是燎原的火种。
因此,教师自己首先要能“动情”。
如何才能触动真情呢?这就需要教师一次又一次地走进教材,反复体验,走进与教材物我两忘的境界。
2.表情教师要善于在教学中表达情感,但并不能只满足于自己被感动。
教师还要在教学中把这些感动自己的情感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它。
教师在“表情”时要注意自然,真实不掺假,本色而不矫揉造作。
真挚的情感是朴素的,朴素的情感是最美的,只有美才能让学生的心灵愉悦,兴奋,从而不知不觉走进特定的情境,陶醉其中,乐而忘返。
教师“表情”的方式有很多种,“以声表情”是最常见的一种。
教师通过充满激情、妙语惊人的讲述,声情并茂、出神入化的朗读,慷慨激昂、哀婉悲切的变化着的语调,自然营造出一种特殊的情感氛围,引起学生的强烈共鸣。
此外,教师还可通过丰富的面部表情和得当的体态语言等,来表达自己丰沛的情感。
3.传情“让情感进入课堂”,这是通过情境教学得以实现的极高的教学情景。
中小学生的情感尚不稳定,教师要善于将自己对教材的感受及情感体验传导给学生,以情传情、以情动情、以情促请。
教师要善于用饱含深情的话语、生动形象的媒体视点,创设多样化的情境来传递情感。
教师可以以生活来展现情境,以实物演示情境,以图画再现情境,以音乐渲染情境,以表演体会情境,以语言描绘情境。
在和谐愉悦的情境中,师生共同经历一段美妙的心路历程。
4.用情教师上课“用情”要专一、持久。
从大的方面来讲,要始终保持着对教育事业的激情、对学生的满腔热爱。
从小的角度来看,教师所表达的与教学内容相一致的情感要与教学过程共始终,相依相偎。
一进入课堂,教师就应该进入角色,排除一切负面情绪的影响,以饱满的热情、充沛的感情全身心地投入教学之中。
教师的激情不是昙花一现,不是心血来潮,耿步师几节公开课上的装饰和点缀,它燃烧在学生发展的各个阶段以及教学活动的整个过程之中。
它源自教师对教育事业、对学生的崇高的爱。
(四)激情情境教学的意义激情,对教学的作用是不能忽视的。
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没有兴奋的情绪无法激励别人。
教师的激情具有主动性,是一种关爱学生、精心钻研教学的热情。
要激起学生的兴奋情绪并使产生持久、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教师本身就要具有兴奋情绪,充满激情地进行教学工作,才能吸引学生、激励学生和学生进行互动性的交流,使之得到一种情的感染、美的享受。
1.激情,有利于营造轻松的教学氛围教师强烈的激情会让学生感到很轻松,学生紧张的情绪也容易放松,与教师的距离会更近,也会自然而然地和教师互动,使学生能够轻松地进行教与学,从而为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奠定基础。
2.激情,有利于师生的情感交流一个人的情绪是可以传染给别人,并使之产生同样情绪的。
教师的激情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它能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当学生也具有激情时会和教师产生共鸣,与教师进行更自然、亲切的情感交流。
学生的情感得到满足,对自然和生活已有经验的回忆将被唤起,他们会更积极地参与学习,更加主动地探求知识、“消化”知识,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3.激情,有利于课堂组织教学面对中小学生,组织教学一直是教师的一大难题。
学生有时不遵守纪律,甚至大呼小叫、到处乱跑。
这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
除了利用多媒体、游戏等有趣的教学环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外,激情的作用同样非同小可。
如果运用得当,教师充满激情的一个动作、一个眼神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大幅度的一挥手,或拍手,或双眼环视四周示意学生安静······都能使你成功地组织教学。
二、激情情境教学的经典课例(一)点燃激情,播撒爱的火种(二)以情激情,让课堂充满爆发力(三)激情演绎,让学生记忆深刻(四)激情烘托,让学生有情可写三、激情情境教学的操作思路实效是课堂的生命,许多教师都有这样美好的愿望:让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提高课堂实效。
为此,教师必须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
而激情情境教学是其中一种途径,这种教学法的关键是从课堂前导入就掀起激情,并保持到课堂教学过程的结束。
激情情境教学就是教师和学生在亢奋状态下,全员参与的高实效的“教”与“学”。
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它要求师生间有一种热烈的氛围。
首先,教师不仅应创设情境,激起学生探究和合作交流的兴趣与意识,还要设计出适合学生探讨的问题,或全体或分配到各小组完成探究任务。
其次,要有充分的时间保障。
教师要给学生想、做、说、写的机会,给学生充分展示自己思维的空间。
激情来自真实。
激情不是表层的张扬,也不是肤浅的铺陈;不是华而不实的渲染,也不是冗余累赘的堆砌;不是声嘶力竭的叫喊,也不是矫揉造作的表演;不是拙劣的“东施效颦”,也不是可笑的“邯郸学步”。
激情应是真实的、由衷的、发自内心的,而且又是感人至深、振奋人心的情感的自然而充分的流露。
在课堂上,要使师生充满激情,主要应从三方面着手:(一)专情教材情感教学不能悬在半空中,必须以课程和教材为载体,专情教材是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情感的根本。
刘在《文心雕龙》里曾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教材不是无情物,只有我们付出真情,使教材中的情和读者的情融为一体,才能相得益彰,才能使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得到最大程度的挖掘和发挥,使枯燥乏味的课堂激情飞扬。
(二)激情课堂1.注重课前导入新课程注重学习过程与方法,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中,教师作用就在于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最终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从探索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并长时间保持这种愉悦的心情,最大程度地获取更多知识。
课前导入应立足于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他们从无意注意发展到有意注意,让学生在教师创造的良好学习环境中,尽快地带着对本节课内容的浓厚兴趣,带着问题进入学习状态。
课前导入的时间一般在3~5分钟之间,对学生的要求也不是很高,它只是教师诱导学生注意的手段,起新旧知识牵线搭桥的作用,所以课前导入必须注重方式,才有实效。
例如,可以播放视频、音频等精美课件。
需要指出的是,视频、音频课件应以强烈的视觉、听觉效应,迅速把学生带入情境或场景之中,使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起来。
视频不宜过长,最好是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制作符合要求的实用课件视频;音频要清新流畅,符合本节课的主体内容。
2.以爱激情激情源于对学生的爱心。
对教育的爱,对生活的爱,应该是激情的源头。
有了爱心带来的激情,可以全天候、全方位地关注学生,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实施对学生真正的点拨和引导。
热爱生活,对教育事业怀有远大的理想,兴趣广泛,性格乐观、豁达,这些应是教师的良好素质。
志趣广泛而高尚可以使教师底蕴深厚,头脑灵活,幽默风趣,反应机敏。
在教学中,教师要用自己的激情来打动学生、感染学生、启迪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