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激发教学激情

激发教学激情

激发教学激情
教师真正本领,主要不在于会讲述知识,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教学是教与学的协同活动,具有双边性,没有学生的积极地认识活动,即使教师的“独角戏”再好,教学效益也提高不上去。

因此,创设和谐、愉悦、充满求知欲的课堂教学氛围无疑是提高课堂效益的重要环节,如何创设这样的教学氛围?从教师的主导作用讲,首先就需要教师把握好“激情度”的调控。

下面就谈谈自己是如何激发教学激情的。

一、要精心设计课堂教学
设计课堂教学是教师课前必备的环节,课堂教学过程中同样需要教师的精心设计才有课堂的高效。

设计知识呈现的方法,设计逻辑思维的过程,设计与学生交往的方式等等。

教师理应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教师在鼓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同时,应积极主动随时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去,在教学活动和情感交流中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

而现实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游离于学生思考和生生互动之外的。

如:在设计《游山西村》这首古诗时我们除了让学生理解字面意思的同时,更应该主动采用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再次感悟诗的意境。

诗的首联"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写出了山西村丰收之年的景象,让人感受到农家款待客人的热情和民风的淳朴.表达了
作者对农家丰收景象的由衷赞美之情. 在课堂上让学生主动想象诗
人到了这样一个美丽的山村时的所见所闻,当看见热情洋溢的村民如
此盛情的款待诗人时那是一种怎样的情景?此时的学生已经和诗人走到一起想到一起,自然会有很多想法源于内心给予表达。

如:别笑话咱农家的腊酒浑浊,那可是陈年好酒啊!你看那抓猪的村民那宰鸡的村民,这一幕一幕的无不令人留恋于山村美景。

诗的次联描绘了山间水畔的美景,写景中寓含丰富哲理,越出了自然景色描写的范围,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不同感悟。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所以留传几百年,是因为这不是诗人单纯描绘景物,而是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境遇的独到体会,是面对困难,迷茫的另类人生体验。

写景中寓含丰富哲理,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理解,不必求同。

当时的诗人内心是迷茫的,而在这样一个充满浓浓乡情的村庄中找到了人生的自信而有感于发。

学生学到这,我们不妨再次激情想象:当时的相亲们一碗一碗的劝诗人多喝多吃,这种久违的世外桃源的感觉再和诗人当时的境遇一对比,我们不难发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的妙义,更深化了学生对诗文更透彻的理解。

二、要有正确的引导,恰到好处的启发。

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诱发良好的思维情感,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更积极,感知更敏锐,想象更丰富,记忆更牢固。

主动参与是创新学习的前提和基础,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能力。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是学生的天地。

因此,在教学中应该设计让全体学生都动起来,学起来的教学环节,更应体现一个“趣”字,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所谓“趣”就是课堂要上得有趣味性,让学生愿意学,
乐此不疲。

教学中有许多时候可以让孩子通过运用表演加深对课文理解,比如:在教学《小雨点》一课时,当学生读到“小雨点,沙沙沙,落在花园里,花儿乐得张嘴巴”时,就让同桌二人表演读,一个有感情朗读,另一个双手张开在下巴下做出花开的动作。

使学生通过动作表演理解“花儿张嘴巴”就是花开的意思。

同样“鱼儿乐得摇尾巴,苗儿乐得向上拔”也让孩子做出鱼在水中欢快游动和苗儿挺拔生长的样子。

在孩子感兴趣的表演中,深入理解了文章的内容,也培养了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三、信心与提问的技巧
创设和谐、愉悦充满求知欲的教学氛围,不仅只追求形式的热烈。

活跃与参与更应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发散思维、主动性、能动性为主。

要让他们感觉自己是课堂的主人,这些都是创设课堂教学氛围的因素。

问的恰当,能引导学生参与、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促进师生情感交流,达到最终和谐效果。

若问的突兀,学生则不知所问,若问的难,学生不去思考,出现自问自答式。

若问的过于简单,学生冲口而出,不假思索,则问题设置失败。

因此问的恰当好处,是创设师生融洽氛围的关键,同样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但是,不管怎样,在课堂上学生无法回答出教师提出的问题仍是时有发生,所以,当出现这种情况时,教师必须要有极大的耐心,同时,还应鼓励他们,相信他们,帮助他们依靠自己的力量去解决学习上的问题。

因此,课堂上提出的问题要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要面对全体发问,要使课堂活跃,使各层次的学生都能尝到成功的喜悦,在掌握知
识的同时,增强信心,增强学生持续参与的自觉性,使全体学生都受益。

总之,提高课堂效率是减轻学生负担的重要途径,而创设最佳课堂教学氛围是根本。

而创设最佳课堂教学氛围的关键需要有崇高的师德。

因此,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在充分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的同时,必须要大力加强教师自身的师德建设水平。

让学生轻松而敏捷地理解知识,从而达到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