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动能和势能》说课稿

《动能和势能》说课稿

《动能和势能》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授课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物理》第十五章第四节­——《动能和势能》。

本节教材首先在学生学过的功的知识的基础上,直接从功和能的关系引入了能量的初步概念,不追求严密性,这是因为初中只要求学生对能量的概念有初步的认识。

教材列举了风、流水等能够做功,以便使学生对运动物体具有能量形成比较清楚的具体印象,同时也为讲水能和风能的利用埋下伏笔。

由此引出了动能的概念,用实验说明动能的大小跟速度、质量的关系,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势能的教学也是从做功的角度先引入势能概念,再由实验或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学习势能的大小的决定因素。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的抽象维继续发展,具有了成年人那种从众多事物中抽象概括出一般规律的能力,以及假设推理的能力。

他们对问题的认识有了一定的深度和广度,求知欲更强,认识事物的兴趣更浓,但也有不扎实的地方。

本班学生的学习态度比较认真积极,大部分学生属于中等水平,但他们的求知欲很强。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本课的三维目标如下: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动能、势能的概念。

(2)在探究实验中理解影响动能势能的因素。

(3)用能量的初步知识理解分析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认识动能势能的存在。

(2)通过归纳概括得到动能势能的概念
(3)在讨论探究实验中总结影响动能势能的因素。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科学探究,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形成尊重事实、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

(四)教学重点:
(1)动能和势能的概念;
(2)探究影响动能的因素。

(五)教学难点:势能的概念
二、教法分析
新课程理念认为:在注重知识技能的同时更应该注重过程与方法,教给学生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

因此,本节课采用了如下的教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提问引导(ben文由wuyanrenjia收集整理)法。

三、学法分析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因此,为了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和技能,我采用了如下的学法:实验探究法、小组合作学习法。

四、教具学具准备
自制纸盒、弹簧、橡皮筋、斜面、不同质量的钩码等
五、教学过程设计
本节课的设计,在教学环节安排中注重了知识点的条理性和层次性。

在教学方法上,注意了密切联系实际,从问题的提出、概念的引入以及结论的出现,都以学生的生活经验或者实际探究为主线,具有一定的启发性。

(一)导入新知
能是物理学的重要概念之一,当它比较抽象。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认识它比较困难。

应紧扣教材,从理解“一个物体能够做功”的含义来认识能量。

这实际上是说“能是物体做功的本领。

尽管这种说法不太严密,但比较通俗、易懂。

(二)探索新知
首先让学生利用桌面上的器材将纸盒移动一段距离,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认知能力,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接着从学生的各种方法中找出同类,进行归纳概括。

(一)动能
1、动手探究:手能推动纸盒移动一段距离,手也具有能量。

请同学们利用桌上器材探究有几种方法也能使纸盒移动一段距离,这段距离也可以是水平方向、竖直方向或其他方向。

[同学交流]:用口吹、用滚动的球撞、用弹簧压缩后顶、用橡皮筋拉开后弹、或举高后落下、或沿斜面滑下。

(学生的生活经历是丰富多彩的,让学生利用身边的物体使纸盒移动一段距离,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启发归纳:用口吹、用滚动的球撞,这两种方法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3、动能的概念: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

4、提出问题:狂风能撼动大树,而微风只能摇动树叶,说明动能有大有小,你能猜想一下动能的大小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
[学生猜想]:启发同学得出,动能的大小可能与物体的质量、运动的速度有关。

5、演示实验:利用桌上的斜面、小球、小方块来探究动能的大小是否与物体的质量、运动的速度有关。

6、交流归纳
(有利于培养学生设计实验、观察实验、分析试验、概括总结的能力)
7、思考:课本115页“想想议议”。

(通过了解社会知识,让学生学以致用,提高应用能力)
(二)重力势能
1、启发归纳:刚才我们探究如何使纸盒移动一段距离的实验中,有的同学采用举高后落下、或沿斜面滑下的方法使纸盒移动一段距离,说说这两种方法有什么共同的特征?(答:把物体举高。


(让学生自己总结实验结论,一方面可以让学生的总结概括不受限制,培养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在相互质疑中激发学习兴趣,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培养学生归纳问题的能力。


2、思考:刚才同学举高的是一个纸盒,你能否想象如果举高的是一个铅球,落下后砸到脚上会有什么后果?说明物体被举高后也具有能量。

3、得出概念: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叫重力势能。

4、小组讨论,实验探究:重力势能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
5、交流结论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加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

)6、加深理解:你能举出几个物体具有重力势能的例子?
(体现从物理走向生活的理念)
(三)弹性势能
1、启发归纳:刚才我们探究如何使纸盒移动一段距离的实验中,有的同学采用弹簧压缩后顶、用橡皮筋拉开后弹的方法使纸盒移动一段距离,说说这两种方法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2、得出概念: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叫弹性势能。

3、动手做做:把橡皮筋套在手掌上,拉开橡皮筋后放手,使橡皮筋弹在手掌上。

4、引导(ben文由wuyanrenjia收集整理)学生得出结论:弹性势能的大小与弹性形变的程度有关,弹性形变的程度越大,物体的弹性势能就越大。

5、加深理解:你能举出物体具有弹性势能的例子吗?
(张开的弓、拉开的弹弓、弯曲的撑竿、压弯的跳板、形变的网球及网球拍等。


6、总结: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统称势能。

与其他形式的能一样,动能和势能的单位也是焦耳,符号是J。

(学习这一内容,始终是尊重学生的想法和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教室的引导(ben文由wuyanrenjia收集整理)下,循序渐进得出相关知识)
(三)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通过对本节课知识的回忆和概括,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四)巩固练习
1、下面的物体中,只具有动能的是;只有势能的是;既具有动能又具有势能的是
(1)停在地面上的汽车(2)在空中飞行的飞机(3)被起重机吊在空中静止的货物(4)弹簧(5)在水平铁轨上正行驶的火车
2、思考:如果一块石头静静地躺在高山上,它是否具有能量?
(通过练习,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并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四、动能和势能
定义: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

1、动能
影响因素:质量、速度
定义: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叫重力势能
2、重力势能
影响因素:质量、举高的高度
3、弹性势能
定义: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叫弹性势能
《动能和势能》说课稿
牛心中心学校卢亚东
2011.10.20。

相关主题